凍卵,35+單身女性的「後悔藥」

凍卵,35+單身女性的「後悔藥」

作者 | Erika57
來源 | 麥子熟了
ID | maizi-0
凍卵,以往被看作是小眾的醫學技術(人工輔助生殖技術之一),近年來逐漸成為眾多女性一種可行範疇內的選項。

尤其對單身女性而言,冷凍卵子,不僅可以保存生育力的種子,延緩無法迴避的育齡週期,也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最佳生育年齡帶來時間上的緊迫感。

但在國內,目前開放的人群有限。

於是,「出國凍卵」成了不少女性壓力之下的選擇。
前不久,35歲的小艾在倫敦凍卵成功。

● 本文受訪者|小紅書@披荊少女醬

她像往常一樣,在小紅書上分享筆記,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和點贊,甚至有不少女生特意來諮詢。

這是她意料之外的反饋。

她才發現,即將超過最佳生育年限時,自己不是唯一感到焦慮的人。

對小艾來說——

凍卵相當於上一份「生育保險」,花錢買幾年不必著急的時間;

而未來生或不生,是件順其自然的事。
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艾這次凍卵經歷的自述分享。

今年一月底,我剛好滿35歲。

從讀研到工作,在倫敦待了十多年。
最早關注到凍卵,是在30歲那年。當年齡的字頭突然跳到了3,感覺很多待辦事項被上緊了發條,但又不想因此做出妥協,比如趁早結婚生子。

從那時起,凍卵就被納入到我的人生規劃中。

臨近35歲時,生育焦慮來得更猛烈些。因為只要過了35週歲,卵泡的質量直線下降,意味著生育的可能性越來越低。這是不可逆轉的生理現象。
我不是不婚主義或丁克一族,只是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另一半,也不想因此失去寶貴的生育機會。
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毅然決定去凍卵。

那時的我,很需要凍卵帶來的安全感,相當於給自己買一份「生育保險」。

● 35歲生日照|攝於2023年1月
去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做功課。

事先篩選幾家排名靠前的醫療機構,再進入到它們的官網下載文件,一頁一頁地仔細瀏覽過去,查閱凍卵相關的具體流程和費用。

比對過後,最後選擇這一家IVI London。

說來也巧,當時剛好在國內的社交平臺上,看到有網友分享自己在同家醫院取卵成功的經歷,說明這家醫院有亞洲女性的手術經驗。

這樣一來,我就更放心了。

● 圖源IVI Londo官網
初次到院是在去年11月。

先是檢查身體各項指標,比如AMH值是否合格,以評估卵巢的儲備功能。

再與主治醫師面對面溝通,他會很詳細地介紹整個流程,結合年紀和身體情況,預估可取卵的數值,以及凍卵的成功率。

在初面診那天,我明確地表示過「想在35歲之前把這件事做了」。

很快,醫生根據我的月經週期,制定好12月的促排方案。

在那之前,我瞭解過凍卵的成功率,是因人而異的。

這一過程,很看運氣。

有人一次性取出二十多顆卵子,也有人要經歷兩三輪的週期,才能取到更多成熟的卵子。

因此我也做好可能會失敗的心理準備。
後因假期出遊順延1個月,真正進周促排是在今年2月。

從經期前7天開始服藥,達到調節荷爾蒙的作用。那段時間皮膚狀態會變好,人略微嗜睡些,但不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

停藥之後,大姨媽就來了。

整個促排週期持續近10天。從月經第4天起,開始每天打促排針,促進卵泡發育成熟。

最大的挑戰,是在家給自己扎針。每晚固定7-9點之間,要在小腹下方扎針,即肚臍往下三指的位置。有兩種藥劑,劑量分別是150、250個單位。
第一次扎針是很害怕,沒辦法要硬著頭皮來。當時邊看著視頻示範,邊拿著針往肚皮上扎,弄了好久就是扎不進去。

尤其是手推針筒比較費力,很難把握好角度和力度。那天,至少花了一小時才注射好。
老實說打針不是特別疼,就像一根針刺進皮膚裡,是那種一咬牙可以忍受的痛,不到一會兒就沒感覺了。

更難克服的是心理上的障礙,但打到後來熟練了,注射藥劑、扎進肚皮,不到10分鐘就能結束。

● 每晚8-9點打促排針
從促排到手術前,還有4次陰超檢查。

每隔2-3天要來醫院一趟,醫生會監測卵泡的生長情況。

一開始面診時,我的基礎卵泡共19顆,左邊11顆,右邊8顆。預計取卵的數量,是在此基礎的60%-80%之間,也就是說,我一次性能取15-16顆卵子。

正常來說,至少要取20顆卵子,所以這個數量不算多。

到第二次查看時,總共有28顆卵泡。醫生的意思是:雖然數量越來越多,但大小不一,要等它長大。

通常情況下,20mm以上的卵泡屬於已經成熟,會在身體自然反應的過程中排出。

再到第三次來的時候,卵泡也越來越成熟了。

有一部分已經長到23-24mm,這時候就要注射保卵針(防止過早排卵),保護已成熟的卵子,安心待在卵巢裡,等到手術當天一起取出。

● 保卵針|比促排針痛感更明顯
正式手術是3月1日。

我預約在早上8點半,提前半小時到醫院。因為取卵手術是全麻,打完麻醉藥物後,基本就失去意識了。

再醒來已經是在病房裡,有護士來確認我的狀況,並囑咐一些注意事項。休息半小時後,我就離開醫院了。

從換病服、進手術室,到醒麻、拿藥,全程不到兩小時結束。

比較幸運的是,術後身體沒有太多不適。

僅手術完當天,下腹部有些脹氣,咕咕地叫了一下午。雖然醫生給我開了止疼藥,傷口疼時可以服藥緩解,但我根本不疼就沒有吃。

這可能與我平時堅持健身、練瑜伽也有關係。包括術後第二週複查,連醫生也是這麼說的,順帶自誇了他的技術過關。

後來得知結果,也讓我感到驚喜:總共取出30顆卵子,最後冷凍24顆。

總體而言,手術過程比較順利,難的是促排卵週期。

那種心情,就像養植物一樣。我平時有養蘭花,每次花骨朵長多了,就要澆更多的營養液,保證它的花苞發育完整。

很像打針促排的過程,有一些相通之處嘛。

這次凍卵,總計花費約5500英鎊(摺合人民幣4.7w左右)

包括套餐費3290英鎊,再加上前期的檢查,後續的醫藥費等。

冷凍保存是額外的費用。

前兩年免費,從第三年開始,每年300英鎊(摺合人民幣2500元左右),如果一次性存5年,則只要900英鎊。

術前我簽訂過協議,如若後續不自用,可選擇丟棄或捐贈。

術後醫生建議我,如果有合適對象,可以早點做成胚胎,存活率會更高。

但我目前沒想太遠。本身不是個特別喜歡小孩的人,「單身生育」暫時不在考慮範圍內。

生孩子,在我看來是件順其自然的事。

如果能遇到合適的對象,自然發展到結婚生育最好;要是等到四五十歲才碰到,那時候又想要孩子了,但又擔心年紀大生不出,也能有一個備選的方案。

哪怕最後遇不到對的人,不結婚、不生小孩,我也不會介意。

只是現階段,我不想被困在生育問題上。

凍卵,只是適當地延緩這一過程,給未來留出更多回旋的餘地,也能讓我更加享受當下的生活。

在我分享小紅書之前,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關注。

其中有一小部分反對的聲音,覺得凍卵不靠譜、傷身體。

當然,冷凍卵子是有風險的,成功的概率不好說,但也不能一概地否定。

偶爾看到底下的評論時,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地去了解,或親身體驗過凍卵。

不過大多數人是支持的態度,認為女性有了更多的「生育自由」。

這可能與當下的大環境、背景有關。

很多女生思想慢慢覺醒,不想要將就過日子,找個男人結婚生子;

還有越來越多的事業型女性,不願過早地把自己限制在家庭裡,想用更多的時間發展自己的事業。

很多人對凍卵的初認知,源於多年前徐靜蕾的一番發言。

2015年,年滿41歲的她,公開承認自己已在美國接受凍卵手術,將其稱之為「世界上唯一的後悔藥」。

如今也有不少像小艾一樣的女性,已經嘗試選擇性冷凍卵子,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經歷、交換心得。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是否凍卵,關乎個人何時生育的自由選擇。

● 圖源徐靜蕾微博|@雞毛蒜皮與雞毛蒜皮

然而,在冷凍卵子的各個環節,都可能存在較大的隱患。

與捐精不同,凍卵的過程更復雜。不僅是在促排卵的週期中,女性要承受更多生理上的痛苦。

取卵本身是「陰道穿刺」,一種有創操作的手術,隨時有感染和損傷的風險。
同時冷凍卵子的環境條件十分嚴苛,常年存放在-196攝氏度的液氮罐中。誰也不能保證在這一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意外情況。

● 圖源女明星鬼鬼Vlog截圖|分享凍卵全過程
且出國凍卵,不算十全十美的選擇。

首先是海外凍卵的費用不低,除去固定的治療費、保存費外,還有機票、住宿等支出,這些都需要個人來承擔的。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過,單身女性赴美凍卵,費用在10萬元左右。

其次是冷凍卵子可以推遲生育時間,但不保證未來一定能成功孕育。

不論是凍卵或凍胚胎,隨著儲存時間變長,質量都會有所下降。

所以,選擇性凍卵並不是傳統生育的替代方案。

在這裡,不是鼓勵所有單身女性,以保存生育力為目的盲目凍卵。

● 圖源受訪者|凍卵前兩個月的度假滑雪照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全國首例「未婚女性凍卵案」發生在北京。

當事人是出1988年生的徐棗棗,為了不影響事業發展,她選擇提前冷凍卵子,但因不符合資格而被拒。

隨後,她以「一般人格權糾紛」起訴醫院,請求保障自己的生育權利。

截至去年,最新進展是徐棗棗一審敗訴。

兩年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她就表示過:如果敗訴,我就再上訴。

我想把這條路走一遍,做成「旅遊攻略」一樣的東西,提供給其他單身女性。

一個可預見的趨勢是,近年來國內有不少專家和名人呼籲,建議賦予單身女性實施輔助生育技術的權利。
如主持人白巖松,也公開表達過對女性凍卵的看法:「男性是可以冷凍精子的,法律是保護的,但是女性不能凍卵,這件事情背後是長久以來的歧視,和不(把這件事)納入到正常範圍內。」
本文圖片已備註來源
部分來自受訪者|小紅書@披荊少女醬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麥子熟了,ID:maizi-0,作者李耳耳,如需授權請聯繫原作者。本文圖片來自受訪者。

//·  The End  ·//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