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長榮對“益火生土”法的運用,治療嘔吐、洩瀉、水腫、喘咳四病

俞長榮對“益火生土”法的運用,治療嘔吐、洩瀉、水腫、喘咳四病

中醫書友會
第350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對不起大家,昨天剛發了一篇劉渡舟先生的3000字長文,今天本文又是一篇近7000字的長長文,但碰到這樣的好文,不發小編心裡實在不忍。我知道很多人習慣了在公眾號閱讀短小乾貨的文章,習慣了幾分鐘的快餐閱讀。但學醫必不可少的,還是要花大塊的時候來閱讀深度好文。辛苦參與一下調查,這將決定以後中醫書友會發長文好文的頻率:



本文作者俞長榮先生,是福建中醫學院的老教授,與“趙棻、黃宗勖、盛國榮、俞慎初”並稱為福建中醫學院的“五老”,學術成就斐然。《傷寒論匯要分析》是其代表作。

—本文約7000字,預計閱讀20分鐘—

益火生土法則的認識與實踐

作者/俞長榮

簡介:俞長榮,1919-2003,福建永泰人,教授,中醫內科專家。祖輩五代行醫,父親俞曉峰擅長內、婦科,精通《傷寒論》。俞幼承庭訓,13歲起隨父習醫,25歲獨立開業。

1957年起,先後擔任福建省中醫研究所臨床研究室中醫師、主任中醫師、編輯室主任、文獻研究室主任、《福建中醫藥》雜誌主編、福建中醫學院教師、教授。1983年至1986年任福建中醫學院院長。對《傷寒論》頗有研究,著有《傷寒論匯要分析》(修訂新版)《俞長榮論醫集》等著作,撰有《傷寒論精華在於診治大法》等多篇學術論文。
一、“益火生土”法的含義

“益火生土”是中醫根據五行相生學說而創立的一種治療法則。土指中焦脾胃,火的含義則相當廣泛。所謂“益火生土”,我認為包括兩種意義:首先,是指益命門之火以生脾胃之土,其次是指益脾胃本臟腑之火。

1、益命門之火

祖國醫學自《難經》以後,均明確指出命門乃生氣之原,為元氣之所繫,是十二經之根,五臟六腑之本。用現代的話來說,命門是人身生命的根本,為全身各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原動力,而它和脾胃的關係尤為密切。

嚴用和說:“腎氣若壯,丹田(命門)火經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


張景嶽說:“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穀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此不能生。”

脾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並把所消化的水谷精微轉輸到其他各臟腑,以營養全身。人體的營衛氣血和津液,均以水谷為本,所以脾胃被稱為後天之本。

胃的腐熟、脾的運化,又賴命門之火的溫煦,所以命門被認為人身生命之本。古人把脾胃比喻為釜,把命門比喻為薪,若釜底無薪,水谷就不能腐熟、轉輸。這個比喻是很恰當的。

所謂“火能生土”,在臨床上最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也就是這一點。“益火生土”法正是在這個論點的啟示下創立出來的。

2、益脾胃本臟腑之火

“益火生土”的另一意義是指益脾胃本臟腑之火。上面說過,五臟六腑都有火,脾胃更不例外。火即陽氣。每一臟腑都有陰有陽。陰為體,陽為用;陰是物質,陽是動力。

也就是說,凡是構成本臟腑和營養本臟腑的物質為陰,而促進本臟腑活動功能的動力為陽。陽氣譬如火候。火候不足,臟腑活動能力就會減低;火候太旺(陽亢),又會劫煉臟腑本身陰液。

脾胃與其他臟腑一樣,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必須保持本身的陰陽平衡,才能擔負腐熟、轉輪的職務。如果陰寒內漬,就會抑遏脾胃之火,陽氣不振,運化因之失職。在這樣情況下,必須用辛溫藥物以振奮脾胃生化之氣。

益命門之火而生土,歷代文獻均有論說。益脾胃本臟腑之火而生土,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因為脾胃火候衰微(陽虛),有重有輕,有淺有深。深者、重者,是由於素體陽虛,亦即命門之火式微,導致脾胃運化無權,須溫補命門才能根治;輕者、淺者,一般是某種外來因素而致脾胃寒盛火微,未必皆由命門火衰,只需暖脾胃本土也能解決。

臨床上遇見中土虛寒證,並不一定都從溫補命門著手。因此,我認為益火生土包括以上兩方面。

不過,在臨床上,二者又不能截然分開。因為命門與脾胃關係是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同時在實際用藥上,溫補命門的藥可以暖脾胃,而暖脾胃的藥多半也能暖命門。

二、益火生土法的臨床運用
益火生土法臨床應用範圍很廣,無論何種疾病,凡是因脾胃虛寒所致者,皆可適應。根據個人實踐體會,本法較常用於吐、洩、腫、喘四症,尤其對洩瀉的應用機會更多。茲分述於下。

1. 洩瀉

洩瀉是由於脾胃運化失職所致。無論外感內傷,凡足以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者,均可引起洩瀉。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則水谷所化的精微多停滯為溼,水溼下趨大腸,則為洩瀉。

脾胃虛弱有陽虛、陰虛的不同,引致洩瀉則多屬陽虛。陽不足則水谷不能腐熟,精微不得轉輸,就造成了洩瀉的病變。

洩瀉與腎陽不足也有很大關係。因水谷化生之津液,雖生成於胃,轉輸於肺,而“腎為胃關”,若腎陽虛衰,開闔失職,亦可使水津下注而為洩瀉。

脾胃虛寒的洩瀉,通常臨床所見。

臨床表徵

大便質稀或軟,常含有未消化食物,色淡黃或白
伴見證候多為口淡無味,食慾減退,胃脘脹或腹脹
精神疲倦,四肢較冷,口不渴
小便清長,面色不榮,呈蒼白或淡黃色
舌質較淡,舌苔薄白而滑
脈多見遲緩細小、沉弱
脾腎虛寒的洩瀉,除了具備上述證候外,還兼見腎虛(主要是腎陽虛)的徵象。如洩瀉而有大便失禁或兼見腰痛、遺精或手足厥冷較甚,都要考慮是脾腎虛。
另外,脾胃虛寒洩瀉的病情較脾腎虛寒的為輕,治療亦較快;若脾胃虛寒歷久不愈,或愈而又發,治療上也要從脾腎虛方面考慮。

  • 病例1

陳某某,男,54歲,1963年8月29日就診。

去年十一月起,胃腸消化失常,每餐飯後即有便意,大便多系完谷不化。近一月來,每日下腹部作脹約四、五次,發作時間無規律。脹時即須如廁大便,若強忍之,必大便自遺。飲食少進,精神睏倦。面色蒼黃不華,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滑,脈象弦緩。

診斷為下元衰憊,脾陽不振,運化失職。亟宜溫脾培土,健運中樞。

明黨參、泔蒼朮、大腹皮、炙甘草各三錢,乾薑、煨肉蔻,益智仁各二錢。

9月17日再診


上藥連服四劑,腹脹解除,大便基本恢復正常。近日因進油膩、生冷,復見大便完谷不化,舌苔脈象同前。

蓋脾陽式微,下元早虛,陽用不繼之故。師葉天士“中宜旋則運,下宜封乃藏”之意,理中合四神丸主之。

橫紋潞黨參、貢白朮、破故紙各三錢,乾薑、吳茱萸、煨肉蔻、五味子、炙甘草各二錢,紅大棗三枚。

9月19日


上藥連服六劑,諸恙悉除。經三個月後追訪,未見覆發。
2.嘔吐
嘔吐的發病原因是多方面的,病理變化也很複雜。因於素體脾胃虛寒或命門火衰,土失溫燠,不能腐熟、轉輸水谷所致的,僅是嘔吐證機轉之一。

臨床表徵

本型嘔吐多兼清涎自湧,
飲食少思或食後胃脘作脹。
口不渴,四肢較冷,二便清利。
脈多遲緩細弱。
由於脾胃虛寒,腐熟轉輸功能減弱,所以拒食不納,或食後即感胃脘脹滿;陰寒內漬,故口不渴;陽氣不運四末,故四肢欠溫;脾胃功能失常,水谷不能化生津液,脾氣不能散精,變生痰水停留,故清涎自湧或嘔吐清水痰涎。

脾腎虛寒的,除具有這些脾胃虛寒的所有見症外,通常伴腰痛,小便清長,次數增多,甚或失禁。
脾胃虛寒嘔吐採用益火生土法,其基本方劑為理中湯,加減藥物有吳萸、半夏、肉蔻等。若脾腎虛寒者則須加附子、肉桂之類。

  • 病例2

鄭某某,男,32歲,職工。1964年3月21日就診。

兩年來不時發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近來發作更頻,每一二日便嘔吐一次。除吐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

平時口淡無味,食後胃脘脹滿,鬱悶不舒,心中糟雜,腰痛,肢末欠溫。大便尚可,小便清長,次數增多。面色正常,唇色紅赤,舌質紅,舌苔薄白而滑,脈沉細弱。X線透視報告胃下垂4釐米。

本例口淡、脘脹、肢末欠溫、小便清長而頻、脈沉細弱,乃一派寒象,治宜溫補中陽。但唇舌質紅,吐多酸水,心中嘈雜,又系內有鬱火徵象。

總緣脾腎虛寒,膈間有熱,形成上熱下寒、虛實並見之候。下寒宜溫,上熱宜清,先用半夏瀉心湯加味以調和之。

白皮參、煮半夏各三錢,黃連、黃芩、乾薑、吳茱萸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大棗三枚,連服四劑。

4月9日

治療以來,只輕微嘔吐兩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僅夾少許飯物,無酸味,心中嘈雜已除,但時清涎自湧,肢末欠溫,大便正常,小便仍清長頻多,唇舌色正常,苔薄白而滑

上熱已清,宜專溫其中下。

破故紙、炒白朮、菟絲子各三錢,吳茱萸、煨肉蔻各一錢五分,乾薑、炙甘草各一錢,明黨參五錢,生薑二錢,服五劑。

4月29日

半個月來又先後吐水三次,但均未挾有食物。其他症狀與上次相同。
連進溫中收效不顯者,因益火之力不足之故,與桂附理中加味。

制川烏、炒白朮、補骨脂、煮半夏各三錢,白曬參、煨肉蔻、乾薑、炙甘草各二錢,肉桂(研衝)四分,方中川烏同乾薑、炙草先煎1小時後入其他各藥。

每三日服一劑,連服十劑,諸症基本消失。

本例持續嘔吐兩年餘,經過一個月多的治療,獲得迅速好轉,復經三個月來追蹤觀察(至八月中旬止),臨床症狀仍基本控制。雖然遠期療效如何,胃下垂是否恢復,都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但益火生土法的療效應給予一定的估價。
3.水腫
水腫形成的病理機制是機體氣化失調,具體的病理變化為肺、脾、腎虛弱及三焦、膀胱等水液循行道路閉塞,其中尤以與脾腎兩髒功能失調的關係最大。

因為脾的主要功能為運化,人體內一切水液都要靠其運行分佈。如果水液瀦留,便發為水腫。腎陽虛則陰中無陽,氣不能化,水道不通,溢而為腫。又因腎為胃之關,腎陽虛衰,開闔失職,胃關不利,遂聚水而發為水腫。同時,由於命門火衰不能燠土,土不制水,又助長了水邪氾濫。

益火生土法之用於水腫,是針對脾腎虛寒而設。

臨床表徵

體質虛弱,形容憔悴,面色蒼白,神疲氣怯
口淡,不煩不渴,肢冷體重,陰股間寒
小便短少而清白,大便稀溏或瀉下如水
脈弦緊、微細或沉遲。
舌質淡,苔白而滑。
這些證候的呈現,張景嶽把它概括稱為“陰水”。基本方劑為桂附理中湯、濟生腎氣湯等。

  • 病例3

張某某,男,19歲,1963年5月24日就診。

全身浮腫已五年,經某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治療未效,近來症狀加劇。

就診時除全身浮腫外,兼見大便溏洩,一日數行,小溲短少。時時欲嘔,或食後即吐。精神萎靡,面色㿠白,唇淡不榮,舌苔薄白脈沉細澀,足脛按之凹陷。

化驗室報告:小便常規檢查蛋白++++,粒狀管型+++,膿球+++,紅血球++。

初步診斷為脾失健運,關門不利,升降失職,水邪瀰漫。

法宜健脾利水為治,與異功合防己茯苓湯加雞內金、海金砂等,連服五劑。

6月3再診


進上藥後,除食入欲嘔得平外,餘症仍然,且大便竟至一日十數行,糞便稀薄。


因思此症殆與命門火衰不能燠土有關。蓋命門之火衰微,土失溫燠,不能腐熟水谷,故大便溏洩;中焦生化失職,精微不運,故面色不華;腎陽式微,故脈沉細;命火不足則氣化低衰,三焦決瀆失其鼓動,故水腫不消。


前藥但事健脾利水,未顧及命門之火,故收效不彰。遂於運脾滲溼之中益以溫暖命門之品。


土炒白朮四錢,明黨參、茯苓各五錢,炒薏苡仁、赤小豆各一兩,破故紙三錢,小桂尖、吳茱萸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連服三劑。

6月10日


全身浮腫顯退,大便成形,小便次數增加。臨床症狀基本消失,但腎功能未改善。

善後之計仍宜溫陽補土為治,囑以濟生腎氣湯與理中湯相間服用。另囑每日以白薯一隻約半斤許,置炭火中煨焦,衝開水燉,隨時服。

蓋白薯味甘,乃脾家珍品,火煨使焦,有益火補土作用。

至9月10日小便檢查蛋白+,粒狀管型少許,膿球+++。嗣仍日服煨白薯湯一次,每週間服理中合補血湯兩劑,至10月8日小便常規復檢:蛋白+,膿球+,餘均陰性。至1964年8月初旬追蹤,一年來未見覆發。
4.喘咳
喘咳固然是屬肺的病變,但在治療上並不全是治肺。因為有許多內在因素,特別是在脾腎虛寒的情況下發生喘咳,亦屬臨床常見。

脾腎虛寒之所以導致喘咳,在脾方面,是因喘咳多見有痰飲,而痰飲是由於脾胃虛寒,陽用不布,水谷不化精微而變生痰飲。痰飲上凌,壅閉肺絡,則為喘咳。

其次是脾胃虛寒,運化失職,五臟六腑均得不到營養,而肺首當其衝。何況肺與脾是子與母的關係,母能令子虛,所以脾虛未有肺不虛者。肺虛則外邪易襲,肺氣受侵則為喘咳。

在腎方面,首先是腎與肺有著納氣與出氣的相互分工關係。若腎虛(腎陽虛)不能納氣,則氣只出而不納,氣逆於上而為喘。其次是腎中真火衰微,以致水氣上凌,也能致喘。

張景嶽指出:“水病為喘者,以腎邪幹肺也”。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古人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喘之標在肺,其本在脾腎”和“新喘治肺,久喘治脾腎”的診治大法,對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益火生土法用於喘證,必須是由脾腎虛寒所致者。

臨床表徵

呼吸困難,氣短而不緩,聲低息微而不抬肩
痰色白或含有泡沫,易咯出,喉間多無痰聲
大便正常或溏洩,小便多清長
面部多伴有浮腫,面色常蒼白
舌質較淡,舌苔白滑,脈弱無力
常用方劑有桂附理中湯、桂附八味丸、真武湯加乾薑、細辛、五味子等。

  • 病例4

夏某某,女,35歲,1964年4月18日就診。
患咳喘已一年許,屢治未效。咳嗽氣喘,痰白,時吐清水。經常大便溏洩,進生冷、油膩時,則每日須溏洩4~5次。惡風畏冷,肢末欠溫。月經週期正常,但量多色較淡。面部微浮,舌苔白滑,脈象沉小

根據上述證候分析,本例病根在於脾腎。蓋腎陽不振,不能蒸運脾土,水谷精微化為痰飲。痰飲竊踞肺絡,氣機受阻,發為咳喘;飲邪上溢,故面浮而時吐水;脾失健運之能,腎失封藏之職,故經常大便溏洩;陽虛故時惡風而肢冷。

綜合諸候,診斷為脾腎陽虛,治從溫中蠲飲、攝腎納氣為計。

茯苓、菟絲子各三錢,附子、法夏、蘇子各二錢,陳皮、五味各一錢五分,葫蘆巴四錢,炙甘草一錢。

5月6日


前方連進三劑,咳嗽顯著減輕,大便正常。嗣因多食青菜,致咳喘溏洩復發,脈象、舌苔如前仍宜益火生土,從本立法,桂附理中湯加味主之。


潞黨參、炒白朮、附子、葫蘆巴各三錢,乾薑、炙甘草、破故紙各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肉桂(另研衝)四分。


上藥連服四劑,咳喘洩瀉基本消失,繼以桂附八味丸收功。至八月中旬追訪,據稱將近三個月來,咳喘、洩瀉均未再發,身體壯實,近來雖進水果、蔬菜、生冷,均安如常人。

按咳喘證一般多發於秋冬,春夏可以自愈。但本證持續發作年餘,似與季節性無關,且此次初診在春末夏初,第二度復發在五月初旬,最後只經二個月繼續治療,症狀解除,不再復發,應該說是藥物的療效。
三、益火生土法的權變
如上所述,益火生土法是應用在命門火衰不能生土,或脾胃本髒機能衰弱的情況下,其病情為虛為寒。

在臨床上,有些病者證候表現很單純,採用此法就比較準確。但也有些病者表現證候比較複雜,寒中有熱,虛中有實;有些患者不但陽氣虛衰,而且陰液虧損,此時應用益火生土法,必須是既能益火又不劫液

  • 病例5

張某某,女,51歲,1963年3月6日就診。

胃中苦冷,時唾清涎,頭暈心悸,口乾,虛煩難眠,闔目則汗出。小溲熱赤不暢、大便昨起未通。舌絳無苔,脈虛弦小數。

初擬苦辛甘合化治法,取半夏瀉心湯為主方加減。診治三次,加減法幾三易,均未獲效。

3月12日


諸症如故。至此大便已八日未通,且因連續盜汗,精神更加疲憊。

細辨其脈舌:脈雖小,然重按無根:舌雖絳無苔,但滑潤而不幹;口雖燥,但只漱水而不欲咽。

因悟此證乃系龍雷之火不安其位,虛火浮越,真火衰微。因其虛火妄動故口乾、舌絳、脈數;因其真火衰微,中土失燠,飲食水谷不化津液而成痰水為害,是以胃中苦冷,時吐清涎。

盜汗不已者,脾虛營衛失調之故。頭暈心悸,虛煩難眠者,一因脾失轉輸,精微不繼;一因汗出過多,營陰不足,相火妄動。溲赤便秘者,津液內竭無以下輸使然。

種種見症,均由脾胃失職所致。此證此時,首重培土,尤須益火。無如病將一月納少汗多,不僅陽微,抑且液虧。若進辛溫則傷陰,若與滋潤復礙陽。

擬但取和胃理脾之品,別加炮製,意在“以火益火”,又使諸藥存其性而變其氣,庶其溫而不劫陰液,柔而不遏中陽。

白朮(土炒)、懷山藥(炒令黃)、扁豆(炒黑)山楂炭各三錢,半夏、姜炭各二錢,左金丸二錢(送服)。

3月13日


口吐清涎已除,他症隨減,唯大便未通。再步前法,去溫澀之藥,加溫潤之品。前方去山楂炭、姜炭,加麥門冬(炒令黃)四錢、熟地炭三錢。

3月14日


汗斂、便通,口乾、心悸併除,再按前意處方,服兩劑而安。
四、小結與體會
益火生土法是應用於脾胃虛寒的病變。脾胃虛寒有因本臟腑陽氣式微,運化失職,水谷不得腐熟,精微不得轉輸,升降發生障礙,濁氣上犯則為嘔吐;水溼下趨大腸則為洩瀉。

氣化失調,水液瀦留,溢於肌膚,則為水腫;痰飲內生,上凌於肺,或水不受制,水氣上凌,則為咳喘。

病雖不同,其理則一。流異源同,探本求因,故均可採用益火生土法治療。

脾胃虛寒及脾腎虛寒雖然可產生各種不同病症,但這些病症的臨床表現有它們一定的共同性:

臨床表徵

患者自覺口淡無味,時時清涎自湧,甚或吐水

胃中苦冷,腹脹腸鳴,大便溏洩,甚至失禁,小便多清長

醫者客觀所查一般多見患者面色蒼白,唇淡失榮,間有面浮跗腫。

舌質較淡,苔常薄白而滑

肢末觸之每每厥冷不溫

脈象多半沉弱、細緩。

從上述的病理機制和臨床表現的共同證候,就給益火生土法的運用提示了規律。

以上症狀、體徵、脈象,通常是錯綜出現的。臨床上每每在甲患者所見到的症狀體徵,在乙則並不完全出現,而丙患者又有另外某些見症。尤其是有個別患者還會出現某些假象,如口渴、便秘、脈數等,如不細加判別,很易被其眩惑。
益火生土常用藥物方面,中土陽微者可用炒白朮、吳茱萸、乾薑、姜炭、煨肉蔻、炙甘草等。

由於命門火衰而致中焦虛寒者,宜加用補骨脂、益智仁、附子、肉桂之類。
個別患者在某一階段表現有陽氣衰微而又陰液內竭時,宜取甘淡甘溫之品另加炮製,如懷山藥炒黃,黨參炒黃,扁豆炒黑……既能益火,又不劫陰,在臨床治療上亦有一定意義。

贈書活動:

寫一篇閱讀本文的學習筆記,內容貼合本文主題,要求400字以上,發到留言區字數上線是600字)。截止時間為 5 月 11 日中午 12 點。

經編輯審核後,會選出編輯認為寫的最好的三個讀書筆記【不看點贊量多少,而是編輯自行判斷】,送出俞長榮先生的代表作《傷寒論匯要分析》的複印版,清晰度可能會差一些,介意的勿參加


注意:《傷寒論匯要分析》最後一次出版是1985年,現在正規銷售渠道已無法買到正品原版,小編只能複印手裡有的書籍給大家,清晰度可能會差一些,介意的勿參加)。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俞長榮論傷寒》丨主編/朱世增作者/俞長榮薦稿/居業編輯/居業、十三丨校對/譚泉永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本週五(5月12日)我們特邀葉柳忠老師,跟大家一起在“國際慢性疲勞綜合徵”日,一同暢談疲勞。

🔥掃描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加入直播交流群,獲取直播相關信息~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