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收錄200多則古代典型病案。
傅光廷令堂 年逾七旬,時微發熱,躁擾呻吟,大扇扇之,或可稍安,口渴飲湯,輒嘔稠痰。
醫以發汗藥治之,遂時熱時汗,飲食藥物,入口即吐,大便阻格。
又以攻下藥治之,僅得一解,仍然秘塞,面浮腹脹,胸緊氣促,心煩口苦,日夜不寐,身軟難支。
有議下者,有議補者,其家惶惑無主,求正於餘。
診其脈,流利平和,餘曰:用補者,因其年老已經汗下也;用攻者,因其腹脹便秘也。究屬見病治病,不察其因,不辨其症。其因者,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是也;其症者,六淫、七情之屬是也。
夫其初起之際,時微發熱,已非外感熱甚可知,身可受扇,其骨蒸內熱又可預擬,兼之先病嘔吐,後加汗下之劫劑,宜乎睏倦神昏,口淡無味,而心煩口苦日夜不寐者,知其肝膽相火上升也。又病纏日久,表裡俱傷,脈宜細數短澀,今流利平和,其先天之厚可知。
由是推之,其所以脈流利者,痰也;心煩口苦者,火也;胸緊嘔吐者,痰也;腹脹便閉者,氣也;發熱受扇者,內熱也;口渴飲湯者,痰逢冷則愈凝、遇湯則暫開也。
合觀諸證,顯系內因七情之病,必因素有思慮鬱結之情。蓋思慮則火起於內,鬱結則痰聚於中,而五志厥陰之火,早已與痰飲結為一家。夫火動則陽亢,痰聚則陰涸,乃病勢所自然。
今陽氣結於上,所以嘔吐不食;陰液衰於下,所以腹脹便秘。若誤補,則陽愈亢;誤攻,則陰愈涸。此定理也。
然則治之當何如?餘思病既由於七情鬱結,痰火內生,下秘上吐,九竅已屬不和。《經》曰: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但胃屬陽土,較治陰土不同,蓋太陰脾土喜剛喜燥,陽明胃土宜柔宜和,故陽明無壅補之條,太陰有忌下之禁,此陰土陽土最緊疆界,世醫不察者多。
斯疾陰枯陽結,嘔吐、便秘、發熱、不寐,凡此皆陽明不和之本症,法當清胃和中。但久病陽氣亦憊,是清胃又忌苦寒滯膩,老年陰精已竭,故和中尤非香散可施。
惟有溫膽湯可用,內加烏梅一味,取其和陰斂痰。一劑嘔吐略止,稍能納粥,大便亦通,腹脹頓減。再劑食已漸進,夜寐亦安。
後以生津濟陰藥洋參、麥冬、石斛、葳蕤之屬頻進而痊。(《得心集醫案》)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古代名家腫瘤醫案選評》,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柴可群。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