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道 |《內經》陰陽理論述要

中華醫道 |《內經》陰陽理論述要

      文章作者:黎敬波、賓煒(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省中醫院)。黎敬波教授為第一屆《中華醫道》學術會議專家。以下文字內容為黎敬波教授授權提供的、關於第一屆中華醫道中醫核心基本理論探源學術會議的學術文章。

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之一。陰陽在中醫理論中的廣泛應用及概念、含義的豐富,發端於《內經》。《內經》有關陰陽的論述很多,涉及陰陽的主要篇章有數十篇,而系統論述陰陽理論的有《素問·生氣通天論》、《素問·金匱真言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六節藏象論》等。《內經》陰陽的含義涉及廣泛。陰陽是中醫認識自然的基本方法、分析問題的基本邏輯語言、固化和上升經驗的基本綱領以及演繹中醫防治方法的基本指導思想。陰陽和五行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陰陽是最上層的概念,因此,陰陽是總綱,是中醫理論最基本的指導思想[1]。陰陽不但是屬性分類的依據,而且還代表著不同功能,以及以功能為單位的物質和信息,故《內經》認為陰陽又是具有功能的物質和信息單位[2]

1. 屬性分類的陰陽

在《內經》理論中陰陽首先指事物分類的兩種不同屬性,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動為陽,靜為陰等。即陰陽是在有限系統中進行二分分類的方法,陰陽所代表的屬性通常是相反的、相對的、相區別的。如《素問·金匱真言論》:“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俞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由此可知,陰陽是二分法,在特定系統中,事物或屬陰,或屬陽;或陽中之陽,陽中之陰;或陰中之陽,陰中之陰,而不存在非陰非陽的第三類。也不可能在同一系統中事物皆屬陽,或皆屬陰,如以表裡系統言,不可能表為陽,裡也為陽。

二分法是事物基本屬性分類的特點,它表明同一系統中存在相反、相對和相異的事物屬性。因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以陰陽分類血氣身形就像把自然分為天地上下一樣,但陰陽本身具有運行規律和徵象,陰陽是萬物生長、變化和相互作用的基礎,萬物生化、都可以用陰陽來演繹說明。陰陽屬性的劃分是人為的,是對一般規律的高度抽象性概括,因此,陰陽又具有無限可分的性質。如《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根據《內經》的這一思想,那麼現今對自然、社會、人體,以及基因,甚至對微粒子的分類似乎都可以適用陰陽二分法。即陰陽是符號,是分類方法,如《靈樞·陰陽系日月》:“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內經》不但將陰陽分類的方法用於概括天地、人體臟腑內外,而且用於時間過程和生理、病理、治療等方面的規範描述。陰陽用於時間過程的屬性分類,如《素問·金匱真言論》:“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這是依據日月運行(地球的自轉)確定時間過程的陰陽屬性。

陰陽用於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病因、病機等的歸類,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本段從自然陰陽的屬性、特徵、生長收藏規律和作用,到人體陰陽的生化、消長,說明陰陽是生理的表現形式,逆陰陽則是病理的表現。在生理病理的陰陽認識中,《內經》更強調陰陽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因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進一步提出,分辨陰陽屬性的衡動、多少(量與質的變化關係)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依據(治病求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還指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等,說明疾病是陰陽屬性偏離平衡狀態的結果。

因此,辨識陰陽是診斷、治療疾病的根本,即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的道理。在治療方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等,都是運用陰陽屬性分類來指導治療。《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此處既說明人身具有陰陽劃分、屬性分類的規律,同時本篇也強調“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自然陰陽思想。

1.自然及其規律的陰陽

《內經》所言陰陽又指自然和規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以上所論“陰陽”均指自然(大自然、自然界、自然環境、自然規律等)。《內經》所論自然(陰陽)包括宇宙運動的某些規律,如地球自轉,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公轉),月亮圍繞地球運動的週期性規律,甚至包括太陽系本身運動的某些規律。《內經》對自然的認識主要通過四時氣候(24節氣)、月週期、紀年、地球氣候大週期(五運六氣)等方面的觀察來對自然進行規範。

《內經》認為人類和地球萬物一樣是宇宙運動變化的產物,人類的生活、繁衍依賴於自然,人的疾病和健康也與自然密切相關,“陳陰陽”、“法陰陽”、“不離陰陽”等,就是要順應自然。《內經》陰陽自然規律是指天地運行的特定規律,事物變化和生機之源。即《素問·生氣通天論》:“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因此,人體必須與自然陰陽的生髮、變化規律相一致,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佩:違背)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進一步強調陰陽變化的規律即是自然之道(自然規律),是人類生命、生活的基本規律,人們應該主動掌握這個規律,按自然規律調養身心、預防疾病。

3.氣血營衛(精氣)、經絡的陰陽

《內經》氣血營衛(精氣)的陰陽是具有物質、信息含義和功能表現的陰陽。如《素問·調經論》:“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此處陰陽指經脈,“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既說明陰陽經絡的交通運行關係,也包括氣血營衛在運行過程中的協調平衡。營屬陰,衛屬陽;血屬陰,氣屬陽。氣血營衛的關係是指陰陽物質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彼此消長的關係。此外,精神、津液也分陰陽,精相對於神屬陰,而神為陽;津相對於液屬陽,而液為陰;精相對於氣屬陰,而氣屬陽等。以上氣血、精神、津液皆為物質、信息的概念。

因此,《靈樞·營衛生會》:“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說明營衛不但是具有陰陽屬性的物質、信息,而且營衛的運行遵循自然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

在經絡的分類中,經屬陰,絡屬陽,經、絡又各分陰陽。《素問·陰陽類論》:“陰陽之類,經脈之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靈樞·寒熱病》:“厥痺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瀉陽補陰經也。”經絡是運行氣血、營衛的道路,由於它與臟腑有特定的聯絡關係,因此,經絡分陰陽的總原則是陰經主內,陽經主外,陰陽經和臟腑一樣是表裡關係。《素問·調經論》:“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此段除“陰陽(房勞)喜怒”的陰陽外,皆指表裡內外。

和自然的陰陽聯繫、轉化、相關一樣,陰陽經絡是相互聯繫、溝通的關係,並且通過經絡的聯繫溝通作用,使人體物質、信息的陰陽達到協調統一和相互補充的平衡狀態。因此,陰陽經不僅屬性分類不同,而且它們的功能特點也不一樣。

4.診候、疾病性質及治則治法之陰陽

《素問·標本病傳論》:“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此處陰陽指診候和疾病性質。如前述,診候、疾病性質同樣有陰陽二分法的屬性分類規律,但此處陰陽在診候和疾病性質的認識和表述中具有特定含義,即陰陽既是質的區別,也有量的意義,是物質、信息變動的量度概念,如陰虛、陽虛等。陰陽是疾病量-質變化的反映。診候和疾病性質的陰陽多少、偏勝偏衰是由疾病的內在病機決定的,而病機又與病因、患者稟賦體質等密切相關。病因既包括自然因素(生物、物理、化學等),也包括社會、心理因素。因此,辨析診候、疾病性質的陰陽,需要對病因、體質等相關因素進行比類分析、揆度分析及綜合分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就包括這個含義。

在診候方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即陰陽是疾病的表現形式或趨勢。《素問·平人氣象論》:“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說明人體脈象具有順應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判斷脈象陰陽的變化有助於診治疾病。

《素問·脈要精微論》:“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靈樞·脈度》:“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關格是陰陽偏盛的疾病性質反映,或關於陰,或格於陽,或陰陽格拒不通,其證候表現不一樣,陰陽量-質的關係也不一樣。《素問·評熱病論》:“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陰陽交的病理也說明陰陽在疾病過程中量-質變動的特定規律,即陽熱偏盛,陰精耗竭,陰液生化無源的病理規律。

因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中醫辨證診斷的目的就是要辨識疾病的陰陽量-質變動情況。《靈樞·終始》:“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藏,陽者主府,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藏。……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藏為陰,六府為陽。”調和陰陽是治療疾病的基本思想。調和陰陽的方法既包括行針調氣,也包括疏通陰陽、扶抑陰陽,以及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等原則。《靈樞·壽天剛柔》:“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由於陰陽表裡疾病性質的不同,治療也應採取不同方法,遵循相應原則。

5.體質之陰陽

《靈樞·通天》:“黃帝問於少師曰:餘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本篇將陰陽多少用於人的體質分類。《內經》認為由於人體稟賦陰陽的多少不同,因此,在形體、生理功能傾向等方面也有差別。此外,《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靈樞·本藏》、《靈樞·逆順肥瘦》、《靈樞·衛氣失常》、《靈樞·論勇》等篇也論及體質的劃分與不同,這些分類法和不同體質的認識也反映出陰陽稟賦的多少及功能活動、疾病易感受性等的差異。

《內經》認為,體質陰陽包括體格、個性心理、疾病易感性等,此外也包括年齡差異、性別差異等表現在體格方面的不同。在通常的成年人中,體質也因地域、職業、生活習慣等的不同而存在很多差異,這些差異是由於人體在遺傳、繁衍過程中所稟受陰陽(包括先天陰陽和自然陰陽)的多少不同導致的。即體質陰陽是建立在天人相應理論基礎上,以人與自然協調統一,以及人類個體在遺傳、生長發育、生活工作、社會活動等方面的特點與作用為影響因素(包括疾病因素)所形成的體格變化過程和系統。因此,《內經》所指的體質既有稟賦的含義(先天陰陽),也有個體受地理、氣候環境影響的不同生理、病理特點(後天陰陽),以及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易患趨勢,疾病預後的不同傾向等。

6.交媾、房室之陰陽

在《內經》裡陰陽也指男女、雌雄,因此,陰陽有交媾的含義,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又如《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所言“兩神相搏”亦即陰陽相合之意。《靈樞·本神》:“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也是同樣意思,指陰陽交媾,父精母血孕育新的生命。在攝生和病因病理方面,男女雌雄的陰陽又進一步引申為房室,如《素問·經脈別論》:“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此處陰陽即指房室過用。而《靈樞·口問》:“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說明陰陽(房室)是致病的因素,屬於內因,與喜怒、飲食居處所傷可以歸為一類,亦即《素問·調經論》:“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此外,《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也說:“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同樣將陰陽(房室所傷)作為一類病因。

因此,《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強調聖人智者順應自然,調節情志,以及節制房事(節陰陽)的養生方法。這樣的思想同樣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素問·湯液醪醴論》等篇中有表述。

7.五味之陰陽

藥物氣味也有陰陽屬性,利用藥物氣味的陰陽屬性來糾正疾病的陰陽失調是中藥治療作用的基本原理。《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五味的陰陽屬性是以五味的作用趨勢劃分的,辛甘味相對於酸苦味具有發散的作用,其性向上、向外,因此為陽;酸苦味則具有湧洩的作用,其性向下、向內,因此屬陰。鹹味和淡味也具有相反的作用趨勢,鹹味向內向下,淡味向外向上,因此,鹹味屬陰,淡味屬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等等,即說明藥物的氣味具有陰陽的作用特點或趨勢,氣為陽,味為陰,味厚者為陰中之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為陽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藥物氣味厚薄不同,作用也不一樣,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

中藥的氣味陰陽是藥物因物種、地理氣候、生長環境等不同而具有的稟賦差異,五味分陰陽不只是屬性分類,而且是中藥功能分類,中藥物質構成、作用趨勢不同的基礎,是中藥與中醫理論建立溝通的前提和條件。

8.陰陽的生理

《內經》和《難經》都認為陰陽是來源於腎的物質,因為腎藏真陰真陽,陰陽物質及作用是先天所具備的,即有了生命就有陰陽,就有陰陽的作用。因此,陰陽的作用源自生命體的形成,源自生命所具有的活力,源自先天腎。在生存的人類,陰陽又依賴後天的滋生滋養。《內經》認為陰陽的作用無處不在,包括臟腑、經絡、肢體的活動及功能發揮都需要依靠陰陽的正常作用,《內經》認為這種作用就像大自然中宇宙、日月的運行和萬物生長(自然陰陽)的變化一樣,因此,《內經》常以自然來比類分析陰陽的作用。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是運動、活躍、亢奮的物質或信息(包括氣),具有衛外、固護的作用。“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不但固護於外,而且可以溫養臟腑,補充精神,濡養筋骨。《素問·生氣通天論》:“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與陽的衛外功能相對,陰是具有靜止、收藏、寧靜等特點的物質或信息,具有濡養、滋潤的作用。陰精包括精、血、津液,相對衛而言營血是陰,陰精是充養機體的重要物質,是人體精神、活動的物質保障,也是化生陽氣的物質基礎。因為陰陽物質、信息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功能。

《難經》:“陰沉而伏,陽浮而動。”陰陽的功能表現既是相對的,又是相互聯繫的。由於功能的相對性,所形成病證的表現、病機特點也是相對的。但陰陽在生理情況下的功能是聯繫互動的關係,如“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即陰陽功能具有聯動性,陰的收藏是為了應合陽的衛外及外向活動,陽的固護是為了促進陰的生成與貯藏,表現在自然則可以理解為陽氣生髮,陰形滋長,陽氣收斂,陰形蘊藏。由於陰陽具有互生互用的功能關係,因此,《內經》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必須協調平衡,人才能保持健康。然而《內經》更強調陽氣衛外作用的重要性和主導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9.陰陽的病理

在病理狀態下,“亢則害,承乃制”。陰或陽都可能會因為某種病因的作用,而偏虛,或偏亢。陰偏虛則精血、津液不足,不能濡養臟腑、經絡、肢體,或不能有效制約陽,而致陽亢;陰偏盛則寒飲、水邪、痰濁、瘀血停聚,或導致陽氣被遏,不能溫煦臟腑、經絡、肢體。陽偏虛則不能溫煦臟腑、經絡、肢體,或不能溫化水液,而致水飲、痰瘀停聚;陽偏盛則為火熱氣逆,或耗傷陰血、津液,而致陰血、津液不足,臟腑、經絡、肢體失養。陰陽是廣泛存在的物質作用,因此,臟腑、經絡等都有陰陽作用的表現形式,如心陰、心陽,肺陰、肺陽,脾陰、脾陽,肝陰、肝陽,胃陰、胃陽,三陰經、三陽經等。在《內經》中卻未論及大小腸、膽、膀胱、三焦等的陰陽,而且在陰陽的偏盛偏虛中也不提肝陽虛、腎陰盛、腎陽盛等。原因應是論大小腸、膽、膀胱、三焦時,其功能與對應髒密切相關,因此不另立論;而論肝陽時,主要從肝的功能特點出發,肝易陰血耗傷而致陽亢,因此不重其陽(功能)的可能不足。腎的陰陽功能則主要強調腎多虛少實,真陰真陽應時刻填補,因此無偏盛之實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陽化氣,陰成形”較好地說明了陰陽的不同作用趨勢和特點,這種作用特點無論在生理或病理方面都可得到印證。故作為生理的陽是積極促動的物質方面,而作為病理的陽,則是具有火一樣破壞作用的物質方面;作為生理的陰是靜謐、濡潤的物質方面,而作為病理的陰,則是具有水(冰)一樣作用的物質方面。陰陽在生理上相生相長,病理上又相互影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此段即以具有氣、味、精等物質、信息的作用規律來說明陰陽的功能作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等,也說明陰陽的病理作用、生理關係,以及陰陽物質相互聯繫,彼此依存、轉化、影響的關係。

10.陰陽的相互關係

從以上各方面看,陰陽似乎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東西。但從理論上來說,陰陽是中醫理論最基本的邏輯學。陰陽邏輯與現代邏輯基本可以相通,由於它使用了“陰陽”這個符號而使得中醫的說理更具體清晰,更規範,邏輯關係更嚴密。因此,陰陽邏輯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石,中醫固有的陰陽邏輯是關係邏輯,包括科學邏輯的某些內容,這種邏輯關係無論是演繹歸納、推理聯繫或是數理推算等都圍繞陰陽這個符號展開。

《內經》認為陰陽是相互依存,互為一體的物質或功能單位(即所謂“雙重對偶性”)。陰和陽的基本關係是互生互用,消長共存,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即陰陽是同一事物的兩個組成部分、兩個方面、兩種功能特點,或是同一領域中研究的兩種相反、相對、相區別的現象(表示為:A=[+,-],{+}Ý{-}IA,“+”代表陽,“-”代表陰)。由於陰陽的無限可分性,因此,陰陽語言在研究人體、疾病時,可以跨越不同層次,包括大宏觀、小宏觀,甚或微觀等領域。

陰陽是平衡的關係、協調的關係。《內經》認為陰陽在人體不僅是簡單的矛盾關係和分類關係,而且是兩種密切聯繫和相互依存的物質、信息。因此,《內經》認為陰陽保持平衡,人體才能健康。陰陽的平衡、協調關係主要體現在陰陽消長、陰陽互根、陰陽變化、負陰抱陽等幾方面。陰陽消長是陰陽在同一系統或事物中具有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互生依存關係,即“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用符號表示:A = [ +,-]中,無論“+”或“-”增加或減少, {+}C{-} =A,等式成立,因為{+}Ý{-}IA,但“+”或“-”增加必然伴隨“-”或“+”的減少。

陰陽互根則從另一方面說明依存關係,即陰生於陽的溫煦,陽生於陰的滋養,陰助陽生,陽助陰成是陰陽互根的基本關係。因此,《內經》認為元陰、元陽是陰陽賴以生成的基礎,陰陽一方的耗損也必然影響到另一方,可以導致陰陽俱虛。即A=[+^,-^],{+^}Ý{-^}IA,此時AXA,而A=A+b,說明原系統的“A”方面平衡被破壞了,“b”就是疾病的因素。陰陽變化是指在陰陽量變超出某一閾值時,陰陽平衡的趨勢就會改變,發生質變,如陰陽的平衡被破壞,陰多(即:-` > -,“-”代表陰陽平衡中陰的臨界值)則表現為寒(疾病性質),陽多(即:+` > +,“+”代表陰陽平衡中陽的臨界值)則表現為熱(疾病性質);陰虛、陽虛、寒極、熱極等也是同樣道理,即陰陽平衡的關係改變,一方或兩方的量變超出平衡閾值時,就會出現陰陽失衡的疾病性質變化。

對陰陽的相互關係,目前人們習慣用太極圖來說明。從太極圖看,陰陽的依存、互根、消長、變化關係確實十分明瞭,如負陰抱陽、陰陽相生互長、陽消陰長和陰消陽長、陽極似陰和陰極似陽等都可以得以表述。但陰陽相互關係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範圍更寬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等,都難以用一個太極圖來說明。《內經》認為陰陽是既相異或對立(不相容),又聯繫和依存的關係。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形象地說明陰陽相互作用、分工協作、互為依存的相互關係。

從病理的角度來看,陰陽的相互關係就更為複雜,如陰陽不相應之關格,陽盛陰竭之陰陽交,精孤於內,氣耗於外之水氣等,都說明在病理狀態下陰陽是不平衡、不協調的關係。而導致陰陽不平衡、不協調的原因、條件和表現形式又各不相同。病理的陰陽關係可以歸納為量-質變化的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生寒,陰虛生熱;陰虛陽亢,陽虛陰盛;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陽盛格陰,陰盛格陽;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等。層次結構(空間)的陽病入陰,陰病出陽;陰陽相引;陽病及陰,陰病及陽等。先後順序(時間)的疾病新久、虛實,在腑與在髒等。這些關係和方面用一個太極圖也是很難描述的。

中醫治療學的基本原則是平衡和協調陰陽,當然也包括協調臟腑,扶正祛邪,救偏抑亢,這其中就包含許多陰陽相關的關係。如《內經》亢害承製的理論,補陽救陰與固陰保陽、補氣生血與養血壯氣、裡病治表與表病瀉裡、上病下取與下病上取、從陽引陰與從陰引陽等治療思想。故從陰陽的作用、相關關係來看,陰陽又不是簡單的醫學符號,而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質或信息系統,也是人體功能單位的基本表現形式,是臟腑功能偏盛偏衰、疾病病機趨勢的系統反映。

11.陰陽的數學計算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希望能以數學的形式描述陰陽,從而以數學為橋樑實現以現代科技促進中醫學發展的目的,學界多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一是從陰陽的定義及其特性出發,運用離散數學方法對陰陽進行屬性向量構建,形成目標對象的陰陽空間[3]。二是先基於五行關係建立平衡態、非平衡態的速率函數與矩陣模型,進而在此基礎上以增強為陽、減弱為陰建立陰陽的數學函數[4]。三是藉助中醫五運六氣學說,以實測氣象資料數據,以高於均值為陽、低於均值為陰,通過數學函數擬合形成數學模型,如通過餘弦函數擬合實測氣溫值[5]等。四是通過檢測人體經絡電阻,利用大數據構建人體經絡電阻常模,藉助五運六氣學說,通過比較指定時段內實測值與人體常模的太過、不及,並與該時段的六氣陰陽屬性相互參照,實現對陰陽的數學計算與判斷。五是藉助易學數理關係建立理論模型再進行數學構建。本方面屬於中醫陰陽理論在現代的新發展,並日益為中醫學界所關注。

總之,陰陽是中醫理論的最基本概念,也是統御整個中醫理論的總綱,是中醫學理論、學術與臨床取得突破與進展的關鍵所在。中醫藥現代化、數字化,其首要問題就是實現對陰陽概念的數字化,冀本文可為推進實現此目標提供參考與幫助。■

參考文獻:
[1]黎敬波,歐永欣,吳瀰漫.《內經》陰陽理論鉤玄(I)——陰陽的概念及含義[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4):332-335.
[2]黎敬波,歐永欣,吳瀰漫.《內經》陰陽理論鉤玄(II)——陰陽在中醫實踐中的應用
[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5):416-418.
[3]王正山,張其成.論中醫陰陽虛實的含義及其量度[J].雲南中醫學院學報,2016, 37( 3):15-18.
[4]于振峰.中醫數學模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
[5]梁禮鏗,黎敬波.從氣溫餘弦擬合曲線淺析主運主氣與地面氣溫均值的關係[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6,31(5):2002-2007.

《中華醫道》是以探源中醫核心基本理論為主題的系列學術會議,由廣東省健康中國研究會聯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等多方資源和力量共同創辦。為創新中醫藥話語體系,深耕厚植中醫藥文化,自2019年起,已先後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陰陽——至簡之大道》、第二屆《五行》、第三屆《氣的思想——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及現代認識》、第四屆《經絡》。會議聚海內外相關優秀專家學者研究之精華,圍繞中醫藥基本理論核心命題,跨領域、跨學科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以書籍、紀錄片、專訪等形式,以期在交流中產生高水平成果,為新時期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新視角、新思路。學術成果正在進一步整理中,敬請關注。

《腔調中醫》系列文章及視頻來源均為授權原創,相關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如需轉載,請標明文章出處,且不可用於商業用途。視頻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處方及操作,均作為學術交流探討與學習參考之用,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學習、使用,本公眾號不對任何人進行模仿學習、使用時引發的任何不良後果負責。

點個在看你最有腔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