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真的是陷害楊家將的奸臣嗎?這個黑鍋不該由他來背

潘美真的是陷害楊家將的奸臣嗎?這個黑鍋不該由他來背

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城郊牧笛聲

編輯:莉莉絲


熟悉評書演義的朋友,都會很熟悉“潘仁美”這個名字,一提起他,總會念起他陷害楊家將,致使楊業楊老令公怒撞李陵碑、血灑金沙灘。那麼,潘仁美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事實上,說書人口中的潘仁美,主要事蹟來源於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潘美。與故事中不同的是,潘美並非文官,在其一生中主要擔任的都是武官。潘美也不是什麼奸臣,大抵來說,算是北宋的忠臣良將。不過,楊業之死,確實是和潘美有關。
 
1 膽識過人,鞏固河山
 
潘美在真實歷史中,是宋太祖的心腹愛將,與曹彬齊名,歷經太祖太宗兩朝,為宋朝的建立和政權鞏固,立下赫赫戰功。
 
潘美,字仲詢,大名人。少年時便胸懷大志,“立功名,取富貴”。在周世宗做開封府尹時,潘美投身帳下,憑藉著軍功逐步提升。在此之時,潘美便與趙匡胤結識,趙匡胤非常器重潘美,對其厚待,因此,潘美也對趙匡胤是忠心耿耿。
潘仁美,北宋人,傳統俠義小說中的大奸臣_圖
趙匡胤剛發動陳橋兵變,還沒焐熱身上的黃袍時,潘美便以膽識,為趙匡胤的皇位赴湯蹈火。趙匡胤身在陳橋驛,派遣潘美回京城去見宰相範質、王溥。
 
此時的開封府仍是後周都城,雖然有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做內應,但宰相範質、王溥倘若堅決不從,即使不能阻止趙匡胤回京師,但殺一個使者潘美還是綽綽有餘。然而潘美不僅不畏困難,還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將趙匡胤稱帝的消息“諭旨中外”。
 
趙匡胤初即位時,有個地方將領叫袁彥,兇悍異常,嗜殺貪財,手下兵強馬壯。宋太祖擔心他會造反作亂,又派遣潘美去做他的監軍,以便圖謀。
 
潘美接到命令後並沒有害怕,而是單騎前往袁彥軍中,傳達皇帝的旨意,並用“天命所歸、宜修臣職”的大道理,說服袁彥入朝拜見宋太祖,使得太祖大喜,稱“潘美不殺袁彥,能令來覲,成我志矣”。
 
由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潘美是個有勇有謀的人,面對單槍匹馬的困難,敢於去面對,並且憑藉著自己的機敏和口才,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幫助趙匡胤鞏固政權,因此受到了趙匡胤的格外賞識。
潘美(925年-991年)_圖
 
2 赫赫功勳,百戰名將
 
在趙匡胤平定天下的征戰中,潘美也積極參與,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潘美在湖南做潭州防禦使時,不僅擊敗了南漢的進攻,還平定了從唐朝時一直侵擾湖南的溪峒蠻獠(南方少數民族)。
 
開寶三年,趙匡胤封潘美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帶兵討伐南漢。潘美作戰勇猛,節節勝利,很快就打到離南漢都城廣州一百二十里的地方。當時,南漢後主劉鋹佈置十五萬兵馬嚴守山谷。
 
潘美觀察局勢後,和手下將領商議,分析敵軍用竹木做成柵欄,如果採用火攻,必然可以取勝。於是,潘美派了幾千個壯丁,每人手持兩個火炬,潛伏在柵欄前,到了晚上,萬炬齊發,正好趕上大風,一下子把敵軍的柵欄燒了個乾乾淨淨。南漢軍大亂,潘美因此大勝,長驅直入,攻下廣州,擒獲了劉鋹。
南唐(937年—975年)_圖
開寶八年,趙匡胤派曹彬、潘美等領兵進攻江南的南唐政權,當時戰船尚未完全準備好,潘美下令說:“我接受了陛下的詔令,帶領幾萬精銳將士,這是一定要取勝的,怎麼能受限於一衣帶水呢?”於是潘美髮動渡江突襲,首戰大敗南唐軍隊。
 
曹彬和潘美經過幾次大戰,最後平定南唐,潘美因戰功被封為宣徽北院使。宋太宗即位後,潘美作為開國大將,依舊深受信任,官職逐漸高升,做到了忠武軍節度使、韓國公。
 
3 晚年昏聵,終成汙點
 
雍熙三年,宋太宗決意北伐契丹,此時的潘美絕對想不到,自己會因此戰成為千古罪人,被後世描繪成一代權奸。
 
雍熙三年的局勢,從表面上來看,是適合北伐的,而且朝廷上北伐的呼聲也很高。當時,遼景宗剛剛去世,聖宗年幼,蕭太后執政,對宋採取守勢。於是宋太宗佈置了三路兵馬北伐。
 
東路由曹彬、崔彥進帶領,率主力軍北上,直取幽州,牽制對方兵力;中路由田重進率領,出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帶領,出雁門,乘虛取雲州,然後和東路會合,一起攻打幽州。這樣的佈局,看似精妙,但實際配合起來,並不容易。
曹彬(931年-999年)_圖
 
最初,中路和西路節節取勝,捷報頻傳,然而東路曹彬擁兵雖多,但戰果並不大。一些東路的將領開始有了急躁情緒,致使曹彬做出錯誤決策,第二次進攻涿州時,受到遼軍伏擊,一戰慘敗。
 
東路撤退後,中路和西路如果繼續作戰,必然會處於不利局勢,於是宋太宗下令他們撤退。中路很穩當地撤回去了,然後西路在撤退時卻遭遇了大難。
 
西路的副帥楊業建議躲避敵軍鋒芒,先撤出三州的百姓,再撤出大軍,然後再用勁弩守住險要山谷斷後,這樣一來便可保全軍民。但是,這一提議卻遭到了監軍王侁和劉文裕的強烈反對。
 
關於他們的反對,其實並不是因為針對建議本身,而是針對楊業本人。楊業原本是北漢將領,歸順宋朝後,因為鎮守北境,多次擊敗遼國,受到宋太宗的重用。當時很多北宋宿將妒忌楊業,紛紛上書惡意中傷他,但宋太宗不僅不處罰楊業,還對楊業優渥有加。可這樣一來,更引起了那些將領的不滿。
趙匡胤_圖
王侁和劉文裕反對楊業的理由,大抵上是出於這種妒忌心理,他們要求楊業領兵正面對抗遼軍。此時,潘美作為主帥,也認可了王劉二人的想法。楊業立馬指出這樣一定會失敗,可王侁卻譏諷道:“君侯不是號稱無敵嗎,怎麼遇到了敵人挑釁反而不敢出戰,難道是有別的志向嗎?”如此一來,楊業被逼無奈,只好出戰,並請求潘美帶兵在陳家谷口接應。
 
楊業兵力遠少於遼軍,與遼軍交戰一天後敗退,可是當他到達陳家谷時,竟然沒有看見援軍,此時遼國大軍追了上來。結果,楊業被生擒,其子楊延玉、副將王貴都戰死。
 
原來,王侁等人到達陳家谷時,以為楊業早已取勝,便擅自離開陳家谷,想前去爭功。結果只走了二十多里路,就傳來了楊業戰敗的消息,嚇得趕緊逃竄,導致楊業無人接應,全軍覆滅。
 
楊業被俘後,堅決不降,最後絕食而死。消息傳到宋朝,滿朝震驚。宋太宗大怒,將王侁、劉文裕除名發配遠方,潘美連降三級。
楊業(?—986年6月18日)_圖
 
誠然,楊業之死,潘美作為主帥,難辭其咎,但他並非首犯。因為致使楊業之死的建議是兩位監軍提出來的,從處罰上來看,王劉發配,潘美降級,也算得上是合理。當然,這裡也不是要給潘美洗地,潘美支持王侁,也是可能出於妒忌楊業。總之,他在此戰中的表現,是不合格的。
 
終潘美一生,作為一個武將,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臨老不慎,誤害楊業,留下汙點,被後世說書人所放大,給塑造成一個處處和楊家將作對的權奸,這就實在是誣陷了。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