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投降圖”是對歷史的褻瀆

“丁汝昌投降圖”是對歷史的褻瀆

歷史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記憶,絕不容許任何人篡改或歪曲。

可現實生活中,課外讀物以及教材被曝光的問題比比皆是,引發了人們的擔憂。

近日,有網友發帖表示,給孩子買的歷史讀物《寫給孩子看的中國史》出現事實性錯誤:

在講述甲午中日海戰的那段歷史時,書中用了一張“丁汝昌投降圖”。

圖片源自網絡

雖然,我們今天都知道,丁汝昌是自殺殉國的,但在他死後的一段時間內,確實有過爭議。

將這個細節展示出來,也就能瞭解到,這個“烏龍”事件的原因。

01
甲午之敗是系統性的腐爛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影響力頗大的一次戰爭,對於腐敗的清帝國而言,僅剩的一點尊嚴,也被擊得稀碎。

表面看,在海戰中,丁汝昌暴露出優柔寡斷,戰場應變能力的不足。

可實際上,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清廷的決策層。

在戰前,大部分清廷官員都對日本的實力估計不足。

翁同龢|圖源自網絡

翰林院侍讀學士準良認為“倭人所恃鐵甲戰艦,僅有大小二艘”,江南道監察御史鍾德祥認為“日本傾國兵數不當中國之一,又弱不經戰”。

甚至,晚清的一些開明大臣,如張之洞、劉坤一也抱有盲目自信,張之洞甚至認為只要關閉互市,日本便會不戰而降。

反之,日本在戰前已經將清軍的構成、裝備、編制,以及估計能投入戰場的人數有了充分的估計。

好在,李鴻章是比較清醒的,他對麾下北洋艦隊的實力非常瞭解。

李鴻章|圖源自網絡

雖然,北洋艦隊在成立之初,頗為駭人,甚至有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說法,但艦隊的裝備多年未曾更新,早就跟不上時代。

這也是李鴻章反覆給丁汝昌命令,以保存實力為要務的原因。

但光緒帝所仰賴的帝師翁同龢卻是個與李鴻章有過節的人,光緒帝及其中樞決策機構懷疑丁汝昌避敵怯戰,不惜親自下詔痛斥李鴻章。

光緒帝|圖源自網絡

“丁汝昌前稱追倭船不遇,今又稱帶船巡洋,倘日久無功,安知不仍以未遇敵船為諉卸地方?

近日奏劾該提督怯懦規避,偷生縱寇者,幾於異口同聲,若眾論屬實,該大臣不行參辦,則貽誤軍機,該大臣身當其咎矣!”

在光緒心中,北洋艦隊遇不到日軍軍艦是不能的,遇見了打不過也是不能的。

在黃海大戰後,北洋艦隊雖然遭受了重創,尤其是鄧世昌等優秀的指揮官,好在根基尚存。

鄧世昌|圖源自網絡

此時,北洋艦隊至少要休整保存實力,但光緒在兩天後就催促修復軍艦再戰。

李鴻章只能命令丁汝昌將艦隊在海上巡視,只要震懾一下日軍即可。

“定、鎮、靖、濟、平、丙六船必須漏夜修竣,早日出海遊弋,使彼知我船尚能行使,其運兵船或不敢放膽橫行,不必與彼尋戰,……用兵虛虛實實,汝等當善體此意。”

丁汝昌|圖源自網絡

北洋艦隊是清廷的軍隊不假,但其直接上司卻是在鎮壓太平天國、興辦洋務運動的過程中,話語權越來越重的地方督撫李鴻章。

實力不足、二元指揮,是北洋艦隊最終覆滅的主要原因。

02
丁汝昌難以有力佈防

這種現象還造成了,清廷為了掌控北洋艦隊,故意安排非李鴻章嫡系的人在艦隊中任職。

北洋艦隊的提督丁汝昌,從太平軍的陣營歸順湘軍後,因是安徽人的原因,被劃歸李鴻章序列,隸屬劉銘傳部。

劉銘傳|圖源自網絡

也就是說,拋開丁汝昌早年的太平軍經歷,基本上丁汝昌算是李鴻章的淮軍派系。

但是,北洋艦隊的軍官卻多是閩人,他們甚至可以在聚攏劉步蟾的周圍,驅逐英國教官琅威理。

因為琅威理的訓練方式非常嚴格,雖然丁汝昌乃至李鴻章都非常認可他,但在琅威理與北洋艦隊“福建幫”對立後,丁汝昌並不能做到給威理強有力的支持。

可以說,在北洋艦隊內部,也存在著派系林立的現象。這對於軍隊的戰鬥力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影響。

琅威理|圖源自網絡

況且,琅威理去職後,北洋艦隊喪失了最前沿的戰術大腦。

要知道,在裝備無法快速迭代的時候,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最可能彌補這個差距的。

結果,北洋艦隊連這個機會也丟掉了。

而且,清廷對李鴻章這種漢人督撫的既用又防的心理,貫穿了戰場始終。

在黃海大戰中,丁汝昌開戰即被擊傷,但輕傷不下火線,“軍門裹創負痛,整師回旅,血衣凝結,更換時解以利刃。”

戰後,日軍先後取得黃海制海權,攻下旅順、威海等軍事要塞,北洋水師被圍困在威海灣劉公島。

丁汝昌面對即將到來的大戰,積極聯絡岸防部隊,電請山東巡撫李秉衡沿海增兵。

李秉衡|圖源自網絡

同時,致意總領威海防務的戴宗騫分兵把守:“島以內我主之,島以外君其圖之。”

但李秉衡與李鴻章也有宿怨,此人在日後“東南互保”中,還是死忠的勤王派。

這就導致李鴻章無法調動山東境內的其他部隊,統籌防務。

李秉衡果然在防務上消極應對。

丁汝昌敏銳地察覺到威海東部沿海的榮成一帶兵力空虛,但並未引起高度重視,日軍也確實以此為突破口。

在酣戰的過程中,原本已經趕在救援威海路上的淮軍老將陳鳳樓部的部隊被山東巡撫李秉衡截停在海陽、萊陽,旋即又被調往天津。

另一支早在戰前就已經抵達黃縣,也被李秉衡截停下來,作防禦登州之用。

威海越早失陷,李鴻章就越能萬劫不復,因此在李鴻章的政敵們眼中丁汝昌必須得死。

劉公島之殤|圖源自網絡

這就決定了,在最後的謝幕戰中,丁汝昌能做到的就是盡力給予日軍殺傷,保留尊嚴。

北洋艦隊在此戰中擊斃了日軍旅團長大寺安純,但在彈盡糧絕、援軍不至的情況下,服藥自盡。

03
從被冤枉到平反

丁汝昌自盡後,其部下牛昶昞,隱瞞丁汝昌死訊,盜用丁汝昌名義,起草投降書,並鈐以北洋提督印。

在得到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回書後,再次以丁汝昌的名義覆信,謊稱丁汝昌已於寫完此回信後自殺殉國。

伊東佑亨|圖源自網絡

牛昶昞等人為了贏得日軍的信任,也為了逃避投降的責任,將這一切推給死者丁汝昌。

清廷也據此發佈上諭,把丁汝昌定為降將,剝奪生前的職銜,對遺體侮辱,且不得下葬。

連當時的詩人黃遵憲對丁汝昌的死尖刻的指責道“已降復死死為誰”(既然已經投降了,你又何必自殺?自殺給誰看呢)?

黃遵憲|圖源自網絡

其實,如果清廷認真調查,未必不能查到真相。

伊東佑亨的老師勝海舟與丁汝舟交情深厚,伊東的招降書中姿態也很低,開出的價碼也很優厚。

面對兵力的數量和質量均遠超自己的對手,丁汝昌決意一戰:“汝等可殺我,我必先死,斷不能坐睹此事”。

倒是清廷上下都很猥瑣,讓丁汝昌臨終面對了—種被朝廷拋棄的絕望。

可甲午的大潰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不能追究,李鴻章還要用來繼續做“裱糊匠”。

慈禧|圖源自網絡

鄧世昌等將士雖然戰敗,但能處罰民族英雄嗎?

是以,丁汝昌就成了最好的“背鍋俠”,將所有罪責都推給他,反正死人也是不會說話的。

雖然丁汝昌的老部下、親朋故舊,包括一些有識之士一直呼籲為丁汝昌平反。

但直到慈禧太后這個老寡婦死掉之前,丁汝昌的罪名一直未被清除。

直至宣統二年,廣東水師提督薩鎮冰、直隸提督薑桂題,聯合地方士紳、商民三百餘人,聯名上書給時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凱,申請為丁汝昌平反。

袁世凱|圖源自網絡

袁世凱據兩人致書上奏,加之籌辦海軍大臣貝勒載洵及大學士孫家鼐的奏請,清廷才下詔為丁汝昌平反。

以其在戰爭中“力竭捐軀,情節可憐”,准予開復生前官職,給還田產。丁汝昌的遺體才得以安葬。

04
結語

與死得壯烈的鄧世昌、林永升相比,丁汝昌的死悲情意味更濃烈一些。

他的死也有許多的苦衷、無奈和解脫,以“殉難”稱之比較適當,而與畏戰怯敵、貪生怕死,絕對差天共地!

甲午英雄|圖源自網絡

而如今,出現的“丁汝昌投降圖”,既是對歷史的褻瀆,也暴露出編審人員的不負責任。

我們可以推測,在丁汝昌被平反以前,當時日本國內的輿論,肯定認為丁汝昌投降。

《日清戰爭錦繡圖》為了宣揚日本的戰績,構思了這幅“丁汝昌投降圖”。

編審人員沒有認真考證,拿來即用,造成了人們的義憤填膺。

這不僅會影響出版社或編審人員的聲譽,更會影響讀者的價值觀和歷史觀,造成嚴重後果。

丁汝昌|圖源自網絡

“欲要亡其國,必先亡歷史;欲要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假如此時不以為意,等事態嚴重的時候,我們都會變成“無根之人”。

那時,你追求的物質財富和個人成功,還有什麼意義呢?

參考資料:

短史記《混亂的雙重指揮,是北洋海軍的重要敗因》

世界文史《國博檔案揭——北洋提督丁汝昌殉難真相》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疑問煩請聯繫

號外!號外!

看鑑書友會即將正式上線啦!!!

誠邀你們與我一起,從歷史解讀世界,感受有趣的靈魂。在書籍裡收穫比金子更寶貴的東西。

作為一名熱愛且深知閱讀重要性的人,我很高興可以通過讀書會,讓大家更輕鬆地與書結緣。

屆時,我們會舉辦主題沙龍、專場直播等活動,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用碎片化的時間積累,實現自我提升質的飛躍。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