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疼,是咽喉炎還是新冠症狀?警惕!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仍會影響心臟!

嗓子疼,是咽喉炎還是新冠症狀?警惕!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仍會影響心臟!


最近幾天,“二陽”、“全國人民都在咽喉炎”、“五一後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等主題頻繁衝上熱搜。



五一假期回來後,很多人都出現了嗓子疼、咳嗽等問題,社交平臺上也有很多人曬自己“二陽”的照片。嗓子疼究竟是咽喉炎,還是新冠“二陽”的症狀?

嗓子疼是新冠“二陽”的症狀嗎?

 

臨床中發現,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普遍症狀較輕,出現明顯咽喉痛的情況較少。而且如果是已經出現了新冠“二陽”,那麼症狀可能不會僅僅侷限在咽喉痛,還會出現發燒、乾咳、流鼻涕等症狀。

 

小鳳Emma:

小鳳Emma建議大家,出現咽喉痛,不要過於焦慮擅自套症狀。若同時出現發燒、咳嗽,懷疑是感染新冠,可以自己進行新冠抗原檢測。若檢測結果為陽性,應注意自我隔離,並根據自身情況做好防護後去醫院就診。

 小鳳Emma給大家總結了出現咽喉炎必須就醫的6個信號:



新冠“二陽”會引發大規模的感染嗎?

雖然嗓子疼並不是新冠二次感染的典型症狀,但是社交網絡上的確出現了不少分享自己“二陽”經歷的網友。

4月26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疾控局傳防司一級巡視員賀青華介紹,近期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平穩,各地疫情處於局部零星散發狀態,個別地區疫情有小幅上升的跡象。總體來看,全國短期內出現規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較小。

小鳳Emma:

專家研判後認為,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群來說,體內抗體仍處在較高水平,目前看二次感染的風險還是比較低的。

 

 中國疾控中心週報(CDC weekly)”發佈的研究結果表明,新冠再感染率總體達28.3%,針對兩次均為奧密克戎感染來說,這一數據則為18.4%。

小鳳Emma:

所以健康的人群,不需要過於擔心現在就二次感染,但是對於距離上次感染已經超過半年時間左右的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發生二次感染的風險仍會增加!

還有很多人提問,感染新冠後抗體大概能保護自己6-10個月左右,但是保護的可能是奧密克戎的二次感染,而我國主要的新冠流行株已經變成了XBB系列變異株,我們體內的抗體能保護我們不感染XBB株嗎?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會上介紹: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增加,我國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構成受國際影響明顯增大。監測數據顯示,4月下旬我國輸入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佔比已達到97.5%,與全球XBB系列變異株佔比基本一致;本土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佔比自今年2月開始持續升高,從2月中旬的0.2%增長至4月下旬的74.4%。同時,BA.5.2、BF.7、BA.2及其亞分支合計佔比約25%。目前,我國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已變為XBB系列變異株。XBB系列變異株是一種奧密克戎重組變異株,其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強於早期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是目前全球優勢流行株。從目前的監測數據看,包括XBB在內正在流行的變異株與早期奧密克戎各亞分支相比,致病力沒有明顯變化。

 

 

一項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彙總分析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10個月後,對所有冠狀病毒變體的免疫力都很強。所以大家基本上每年打一次疫苗,拒絕二次感染的幾率還是很高的!

 

很多人又提出了疑問,新冠疫苗的預防病毒能力似乎沒有機體免疫力強,是不是可以故意“二陽”,激活一下自己的免疫力呢?“二陽”的人是否需要擔心二次感染對身體的影響呢?

二次感染,對身體影響會越來越強嗎?

 

發表在《自然醫學》的一項名為Long COVID after breakthrough SARS-CoV-2-infection的文章顯示,無論是否接種了疫苗,新冠的死亡、住院和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都會隨著再次感染而增加。與只感染一次的患者相比,再感染患者的死亡風險增加了一倍,住院風險增加了三倍。

 

發表在《自然醫學》的另一篇研究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的文章也發現,二次感染還會影響心臟、肺、血液、腎臟、骨骼、肌肉、大腦、以及心理的健康。研究發現,反覆感染的人患肺部疾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三倍,患心臟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三倍,患腦或神經疾病的可能性高出60%。 

小鳳Emma:

小鳳Emma建議大家,雖然新冠病毒很難再造成大規模的爆發,你的免疫力或許也還能保護你一陣子,但是大家還是要記得每年接種新冠疫苗,並且在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佩戴好口罩,儘量預防二次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Bowe B, Xie Y, Al-Aly Z.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Nat Med. 2022 Nov;28(11):2398-2405. doi: 10.1038/s41591-022-02051-3. Epub 2022 Nov 10. PMID: 36357676; PMCID: PMC9671810.

[2] COVID-19 Forecasting Team. Past SARS-CoV-2 infection prot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2023 Mar 11;401(10379):833-842. doi: 10.1016/S0140-6736(22)02465-5. Epub 2023 Feb 16. PMID: 36930674; PMCID: PMC9998097.

[3] Al-Aly Z, Bowe B, Xie Y. Long COVID after breakthrough SARS-CoV-2 infection. Nat Med. 2022 Jul;28(7):1461-1467. doi: 10.1038/s41591-022-01840-0. Epub 2022 May 25. PMID: 35614233; PMCID: PMC9307472.

[4]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https://www.chinacdc.cn/

 

| 製作人:吳犁犁

| 新媒體主編:高京宇

| 責編:梅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