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運河
一座不顯山不露水的小城,卻催生了張天師與道教,肯定是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張天師之外,這裡自古就是江南孔道,而宋明時代也沾了江西整體崛起的光,文化上不乏出眾之處。
請輸入標題 bcdef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名城巡禮(稿件發完之前歡迎繼續賜稿)
大河南北的朋友們相當給力,期盼每省都不缺席:
吉林:四平
內蒙古:呼和浩特
寧夏:銀川
青海:西寧
西藏:拉薩
湖北:宜昌
江西:上饒
廣西:合浦
海南:
臺灣:
法國:巴黎
斯里蘭卡:康提
這是一座長期在幕後的小城,大多數人都沒有聽過。她名字往往會被故意忽視,例如文史宴前面登載的《這座佛系小城,影響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裡,這座小城的內容佔了相當篇幅,但她的名字卻並沒有被提過一次。若不是她是我長大的地方,我肯定也不會注意這座小城的。
這只是一座小縣城,已經立縣了千餘年,今天也僅僅是個縣級市。她就是江西省鷹潭市下轄的貴溪市。
貴溪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面積2480平方公里,約六十萬人口,公元765年立縣,1996年撤縣建市,這些冰冷冷的文字實在沒啥意思,作者儘可能只挑些好玩的東西來寫。
貴溪鳥瞰
境內連續有成片的丹霞地貌山體分佈,景色秀麗,丹霞地貌多到鄉民使用其特有的紅砂岩代替磚塊來修建房屋。轄區內著名景點龍虎山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城南掛榜山風光
十字路口與幹越之地
1
打開中國地形圖,在東南方能找到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有湖必有河,鄱陽湖水系有五大支流。分別是贛江、修水、信江、饒河、撫河。
在贛東北地區橫弋著懷玉山脈及武夷山脈,兩山脈之間,是不算著名的信江盆地,信江貫穿其中。沿信江往東走,翻過一些不算太高的山地,就是浙江了。
隨便看一眼地形圖都能輕易發現這裡是贛浙交通的重要孔道。浙贛鐵路、滬昆高鐵、G320國道、G60滬昆高速均沿著這條通道連接南昌與滬杭等地。
浙贛孔道
不僅如此,這裡還是古時福建與中原陸路交通重要通道。武夷山脈橫弋於贛閩兩省交界處,分別有支流注入南麓的閩江與北麓的信江。古時閩北入贛為由閩江上溯,然後轉陸路翻過武夷山脈,找到信江的支流,由信江入長江。即使是現代,鷹廈鐵路在很長時間內也是入閩唯一一條鐵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現代工程技術的發展才打破地形的約束,入閩鐵路四通八達。
我們故事的主人公位於信江中游,一個很平常的縣級小城市——貴溪市。境內有著名的道教名山龍虎山,作者在這裡試圖儘可能簡單有趣的講述著她身上發生過的一些舊聞。
江西省漢稱豫章郡,下轄十八縣,貴溪古屬餘干縣,餘干傳為古幹越境並由此得名。貴溪境內的龍虎山仙水巖有越人懸棺,為全世界最早的懸棺之一,顯見上古是越地。
龍虎山仙水巖懸棺圖
清乾隆16年版貴溪縣誌
漢時南方開發程度不高。餘干向南翻過武夷山脈,就是閩越的地盤。所以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說:“越人慾為變,必先由余幹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大意是:“閩越要想造反,必先在餘干境內囤糧造船。”可見信江流域是閩越對中原交通的必經之路。
而今江西卻已是沒有之一的漢族佔比最高的省市。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在史書、地方誌中找不到蛛絲馬跡。漢族是以文化凝聚的族群,血統並不重要。整個長江以南的漢化都是在潤物細無聲中慢慢發生的,轉變完成後,後人無法再考查其中脈絡了。
小城在唐永泰年間(765年)劃弋陽、餘干兩縣地立縣,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縣名貴溪。
縣名來源古時有兩個說法。清康熙11年版《貴溪縣誌》:“何言乎貴溪?或曰舊治須溪縈環如帶,縣以溪貴也,或曰溪產香草,溪以產貴也。若是而肇錫以嘉名矣。”近來也研究認為貴溪是信江支流雷塘河古稱。錄此存疑。就周邊而言,貴溪還有金溪、資溪兩個以溪結尾的鄰縣,或有相同起源也未可知。
弋陽在漢時也是餘干縣地,故此段與“越人”一段並不矛盾。
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51歲的大旅行家徐霞客開始了他的第4次出遊,途經貴溪縣城及龍虎山。留下了3000多字的珍貴記載。
他入縣城前隔河望見貴溪仙橋,神往之至,但當時已日暮。第二天一早就迫不及待,渡信江遊貴溪城南諸勝。一天之內遊覽了五面峰、一線天、仙橋、掛榜山(今三峰山)、徐巖等景點,評價很高,稱:“可以冠平生”。
徐霞客遊記中,此段描寫非常細緻,留下夜探徐巖的故事。幾天後的龍虎山遊記反倒簡簡單單,草草帶過。
貴溪仙橋
其中三峰山古又稱天冠山,元代趙孟頫曾在此立詩碑,記載天冠山二十四景,原碑早失。西安碑林有詩帖石刻保存至今,為趙氏書法代表作之一。
三峰山
徐巖則是宋朝徐紹隱居讀書的地方,王安石路過貴溪時還特意至此探訪徐紹,寫下一首《徐秀才園亭》。
徐巖
以上景點照片都在城區附近,不屬於龍虎山景區。
天師府、正一道與玄教
2
兩漢魏晉時,我們故事的主人公還沒有建縣,其地屬於餘干縣。史書中根本找不到身影。小城就是小城,沒法與那些千古名城相比,但是小城也有小城的故事。例如東漢在其境內發生一件小事,影響中國人至今。
道教祖師張道陵與弟子王長遊入鄱陽,在今貴溪境內的雲錦山修道煉丹,丹成而龍虎現,改雲錦山為龍虎山。張道陵在龍虎山修道三十餘年,後同弟子入蜀,創立五道米教並演變成道教。
這個小城能影響全國的事沒幾件,這也算一件吧。龍虎山因此成為道教的福地之一。
龍虎山景區
龍虎山以丹霞地貌峰林景觀聞名於世。現已是5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但是提起龍虎山,卻沒多少人知道與小城有關。
縣境內另有鬼谷洞,是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一。鬼谷洞號稱是鬼谷子隱居、授徒的地方。但鬼谷洞條件極差,無法想象戰國時的鬼谷子能跑到如此偏遠的地方隱居,只能說是古人以訛傳訛的產物了。
鬼谷洞
傳說當年張道陵西去巴蜀後,子孫有一枝返回龍虎山並結壇修道,並傳承至今。嗯,這是張天師們自己說的,他們也應該深信不疑。但細究起來,疑點很多。網上相關的研究文章很多,這裡不細抄。可以確認的是,至少唐代中後期,就有張陵後嗣居龍虎山的記載。
從張陵起,子孫代代稱為"天師",但只是尊稱,或流行民間的口頭稱呼而已,官方從未承認,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僅賜張陵子孫以“先生”稱號。但元朝皇帝相對比較粗放,才將“天師”落實了政策。明清兩代又恢復回“真人”。
道教史稱此世居龍虎山、以張真人為道的道教支派為龍虎宗,在宋朝時開始展露聲威,有八位天師被封為“先生”,到元朝時,龍虎宗聲勢更壯,連續六代龍虎山張真人“代代被封天師、大真人,主領江南道教。”龍虎宗支派玄教更深入宮庭,依靠宮庭背景,成為道教中最顯赫的一個派別。
元廷借符籙派打壓丹鼎派全真道,元代宮廷又比較相信鬼神,追求長生,故龍虎宗正一道在元朝達到極盛。元成宗大德八年授張與材管領江南諸路道教的基礎上,加授其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茅山的上清籙,閣皂山的靈寶籙,龍虎山的正一籙)。龍虎宗以此為標誌,整合道教符籙派資源,演變成正一道。
明朝中前期,由於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別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時期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這由邵元節的經歷可見一斑。
邵元節,江西貴溪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嘉靖三年徵召入京,嘉靖五年封清微妙濟守靜修真凝玄衍範志默秉誠致一真人。賜銀印,領道教事。尋贈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為世宗建祈嗣醮,該年皇子誕生,錄其禱祀功,授禮部尚書,賜一品服,孫、徒、師鹹進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贈少師,賜祭十壇,有司營葬,用伯爵禮,諡"文康榮靖"。
但花無百日紅,明中期後,正一道開始走下坡路,四十九代天師張永緒無子,朝庭藉此“去真人號,改授上清觀提點”。清時待遇更差,雖因籠絡漢人計仍續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祿大夫,但限制日增。
乾隆三十一年諭"正一真人向系承襲一品,……未免太優,遽降五品,亦未免過於貶損,著加恩視三品秩,永為例";乾隆五十四年諭"正一真人,嗣後著五年一次來京";嘉慶二十四年諭"正一真人系屬方外,原不得與朝臣同列,嗣後仍照舊例,朝覲、筵燕概行停止";道光元年諭"瑺弼奏,正一真人張鈺懇請來京叩謁一揭,張鈺前經停其朝覲,著不準來京"。
清朝皇帝極少信奉道教,加上正一道影響日薄西山,此亦情理之中。
張天師祖傳銅鏡及印信
天師府
張繼先九歲嗣教,為第三十代天師,12歲時赴京見徽宗皇帝,皇帝問道:“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見龍顏”。宋欽宗時,金人日侵,皇帝病急亂投醫,希望借天師神力力挽狂瀾,招張繼先入京,張繼先走到泗州就很識時務的坐化了,終年36歲。
有傳言說後世張天師神蹟不顯,是因為張繼先走得比較突然,沒有把法術傳給下代天師。
張繼先在《水滸傳》第一回裡也有出場,因劇情需要,作者把張繼先的時間提前了若干年,並神化了事蹟。
2010版新水滸傳中騎牛吹笛的張繼先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宗封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龍虎山道人張留孫隨張宗演入京面聖,留侍闕下。此後以祈禱術"有驗",為元世祖所信任。十四年,賜號上卿,鑄寶劍與之。十五年,賜號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管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此後歷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寵遇不衰,屢蒙加封,由上卿加特進上卿;由知集賢院事到領集賢院事;由玄教宗師到玄教大宗師,並加開府儀同三司。至延皊二年(1315),頭銜為"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志道弘教衝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賢院事、領諸路道教事。"
張留孫從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師以後,即陸續從龍虎山徵調道士,以這批人為骨幹,逐漸發展組織,最後形成一個規模較大、轄域較廣的一個道派,時人稱之為玄教。元代中期以後,玄教依靠宮廷背景,成為道教中最顯赫的一個派別。
玄教是從龍虎宗分裂出來的,張留孫和他的許多弟子,都出身龍虎山,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術,亦與龍虎宗無異,但是它有自己的傳承系統,有獨立的組織體制,因而它是一個獨立的道派,與原龍虎宗有別。
歷代天師雖然受命掌管江南道教,但他們卻長期住在遠離京城的江西龍虎山天師府,而把聯繫皇室和聯絡各派的在京據點崇真萬壽宮,交給玄教歷代掌教居住。因而歷代玄教首領實際成了天師在京的常住代表和代理人,由他們擔當起聯繫皇室和聯絡各派的責任。
紀述張留孫事蹟的“仁靖真人碑銘”,趙孟頫手書
碑原在城區附近,後遷到天師府
陸王心學與宋明文華
3
南宋淳熙九年(1187年),金溪人陸九淵到貴溪應天山結舍講學,因應天山山形似象,改名象山,自號象山翁,稱其所居為象山草堂,書其匾額為“象山精舍”。
陸九淵是著名理學家,心學開山祖師,當時與朱熹齊名。陸九淵的思想偏重在心性的修養,他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過於“支離破碎”。主張“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見性”,“心即是理”,重視持敬的內省工夫。即是所謂的“尊德性”。朱熹言“理”,側重於探討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陸九淵言“理”,則更偏重於人生倫理。
心學傳至明代正德年間,出了一個文武全材的王陽明,發揚光大,大名遠揚,稱陸王學派。王陽明的故事與貴溪無關,略過不提。
象山精舍後改名為象山書院,教書講學。全祖望評說:“嶽麓、白鹿、東萊之麗澤、陸氏之象山,並起齊名,四家之徒遍天下”,稱“南宋之四大書院”,明朝與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白鷺洲書院並稱“江西四大書院”。
象山書院一直傳續到清代,地址多遷。在城南三峰山石壁上遺有明武宗詔賜鐫刻的“象山書院”。
明武宗詔賜鐫刻“象山書院”
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貴溪縣19人同科中進士。與人們傳統印象不同的是,江西在宋明時,是響噹噹的文化大省。唐宋八大家,三在江西,吉水則號稱隔河兩宰相,十里三狀元。
小城文風沒那麼誇張,歷代共登科進士284名,其中文科281名,武科3名。沒出一個狀元,宰相就出了一個夏言。文科進士有宋172人、明83人、清11人,進士總數在宋朝最多,明朝走下坡路,清朝跌到谷底。這與江西在中國文化地位的起伏是契合的。
明朝中期,小城又出了一個名人——名相夏言。
正德十二年,夏言考中進士後在京做著小官。嘉靖七年時,皇帝一次忽發奇想,認為天地合祭不合禮制,想分祀天地。徵求大學士張璁意見,張璁表示反對。
嘉靖皇帝是少年心性,看著阻力大就打算放棄。恰好夏言上書,請皇帝親耕於京城南郊,皇后親蠶於京城北郊,為天下人示範。嘉靖皇帝因為這南北郊的說法與分別建立兩個郊祀臺的說法相似,興趣大漲。命張璁以詔書詢問,夏言便請分別祭祀天、地。以張璁為首的朝臣都不同意,詹事霍韜攻擊得尤其厲害。
嘉靖皇帝非常生氣,這分祀天地與嘉靖的意見一致。這反對夏言不就等於反對嘉靖麼。於是將霍韜下獄,頒發詔書獎勵夏言,賜給他四品官的官服和俸祿。
夏言從此很受嘉靖寵信,他也不負嘉靖期望,單槍匹馬將張璁為首的朝臣斗的人仰馬翻。夏言口才很好,說話不帶鄉音。學問也很好,戰鬥力超強,從此平步青雲,做到內閣首輔。嘉靖十八年夏言晉階為少師、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
張璁等人本以禮制起家,在大禮議中支持嘉靖,鬥倒了楊廷和等前朝老臣。夏言擊敗了張璁,很得朝野的好評。
嚴嵩是夏言江西老鄉,夏言很欣賞他,入閣時推薦嚴嵩接替他原來的官職。把嚴嵩做他的門客看待,嚴嵩心裡暗恨。當夏言持才傲物,失去皇帝的信任後,嚴嵩趁機構陷夏言。兩人從此勢同水火,幾次反覆後,夏言終於在嘉靖二十七年十月被斬首,時年六十七歲。
夏言遺像
自古以來的革命傳統
4
南宋紹興年間摩尼教在貴溪幹了件大事。王宗石(王唸經)聚眾在貴溪、弋陽兩縣造反。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派人到兩縣平亂,屠二十萬人。高宗聞之不忍:“此皆愚民無知,自抵大戮。朕思貴溪兩縣二十萬人無辜就死,不勝痛傷。”我至今沒想明白怎麼在兩個縣殺二十萬人,想來是當時各地信徒齊聚貴溪、弋陽或者劉世光虛報人數吧。二十年後,黃曾又率摩尼教徒攻佔貴溪縣城,繼續毫無懸念被剿平。
摩尼教即《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原型之一,宋時曾多次起義,王宗石起義規模僅次於方臘起義。
清咸豐同治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江西長期拉鋸,貴溪淪為戰場。太平軍曾數次圍攻貴溪,石達開、李秀成等均曾統帥太平軍主力在貴溪與清軍交戰。到天京失陷後,洪仁玕帶領數萬太平軍,保護幼主洪天貴福經貴溪往贛南而去,戰事才告結束。
辛亥革命時,貴溪又出了一個革命元老彭程萬。彭程萬是貴溪金沙鄉人,清末赴日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學成回國後任江西測量司科長。1911年10月30日晚,聯絡新軍及陸軍小學、測繪學堂等一起起事,光復南昌,南昌光復後推舉吳介璋任江西省都督。
但吳介璋並不是革命黨屬意的人選,11月12日,革命黨力推彭程萬接任江西省都督。彭誓死力辭。在眾人苦勸下,不得不接受都督一職。但聲明僅暫攝都督五日。
革命黨所以力推彭程萬,乃看中他的革命黨背景、本省人背景及留日背景。但彭志不在此,並不是合格人選,不久就將他的都督一職讓給馬毓寶。後彭又參加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追隨中山先生革命,歷任要職。
民國時代,貴溪還出了海軍司令桂永清及十二兵團司令黃維兩位高級軍官。兩人均為黃埔一期畢業,頗有影響力。後黃維在淮海戰役中被俘,桂永清遠走臺灣。
鐵路讓貴溪與鷹潭易位
5
鷹潭原是貴溪下轄的一個鎮,因鐵路而發展了起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國民政府開始修建浙贛鐵路。
當時贛東北蘇區主要部分在信江北岸,為了避開贛東北蘇區及少修信江大橋,原本規劃沿信江南岸鋪軌,但蔣介石為了方便進攻贛東北蘇區。要求改為從信江北岸修建。
鐵路先從玉山到信江北岸,經上饒、橫峰、弋陽、過貴溪縣城後穿信江經鷹潭鎮到向塘,鷹潭成為鐵路過江後的第一個車站。當時過江不便,為了少過一次信江,去撫州方向的旅客都在鷹潭下火車轉汽車,鷹潭鎮因此開始繁華了起來。
抗戰時,浙贛線贛江大橋被切斷,淪陷區到大後方的一條通道是從上海出發,從陸路穿越戰線後到浙江未淪陷區,乘火車到鷹潭後轉汽車,《圍城》中對此有很詳細的描寫。
49後修建連通浙贛線到福建的鐵路,為少修一座信江大橋,而選擇在信江南岸的鷹潭接軌。鷹潭成為福建的大後方,戰略地位急升。故先從貴溪劃出設縣級鎮,後設地級市並管轄貴溪。
貴溪地圖局部(滬昆高鐵當時未修),內有三條鐵路
東西向為浙贛線
由北而來在貴溪與浙贛線交匯的為皖贛線
由南而來在鷹潭與浙贛線交匯的是鷹廈線
請注意信江走向
前面說過,鷹潭得益於是浙贛線過信江後的第一個火車站。反之,貴溪站則是過信江前的最後一個火車站,雖然不如鷹潭站的地位重要,但也不是全無好處。皖贛線就因為貴溪站在信江北岸而把終點設在貴溪站。
1913年時,北洋政府就打算修建橫貫寧、皖、贛、湘的寧湘鐵路。到1915年時,雖因一戰爆發而中止,但路基已修了一半。1936年,國民政府又打算修通京贛鐵路,1937年7月開始鋪軌,但抗戰爆發後又被迫中止。至淪陷時,路基橋涵已基本完成並已部分鋪軌。日軍進逼後,不得不破壞路基橋涵、拆除軌道。
49後,曾在1958年至1961年先後兩次開建,但又停修。1971年再次開建,但又由於壓縮基建而停建。
改開後,貴溪終於得到好處。在1979年1月,皖贛鐵路恢復開工建設,在1985年10月,這條經歷無數波折的鐵路,五上四下,歷時八十年(從1905年蕪湖至廣德的鐵路開工建設起算),終於全線通車。
同是改開後的1979年6月,治金部、江西省決定建立江西銅基地總指揮部,用一套機構掛“江西銅基地總指揮部”及“江西銅業公司”兩塊牌子,後改名為江西銅業集團有限公司,總部原設在貴溪縣,2000年遷到南昌。
1979年8月開工建設其下屬單位貴溪冶煉廠,為目前最大的成品銅生產基地。
為配套貴溪冶煉廠建設,同時開工建造貴溪火力發電廠。同時為了能在本地消耗貴溪冶煉廠生產的硫酸,又建造了貴溪化肥廠。貴溪由此從一個農業縣變成了一個重工業縣,並在1996年撤縣設市。
貴溪作為一個小城,曾經有過輝煌,但將來會怎樣走,還要看歷史的進程。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十分豐厚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