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半年籌備,我們拍下了中國民族服飾最美的模樣

2022年8月到2023年3月,拍攝團隊10人,專家團隊15人,從北京-貴州-四川-廣西-雲南-福建-內蒙古,總共參與拍攝89人,最後成片340張。
我們從天南地北凝集相聚,跨越遼闊的山河。歷經半年的籌備和拍攝,《時尚芭莎》聯合中國民族博物館,與多個學術機構及民族服飾專家老師,由全國來自56個不同民族的年輕人演繹自己民族的服裝,盛裝、常服,將中國56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彙集於一起。

 

(按首字母排序)

在雜誌刊登後,這組照片將成為民族服裝的科普圖鑑,在各地博物館跟隨民族服裝一起巡展,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傳承歷史和文化,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實際上,在製作雜誌週期上,這次拍攝成了一件幾乎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歷經去年眾所周知的困難,我們從一開始浩浩蕩蕩的團隊拍攝,由於可以投入的預算有限,簡化為攝影師+編輯兩個人踏遍祖國各地,尋找各民族的年輕人,在村子裡支起背景布就拍。


拍攝時的現場白布佈景


不是沒想過放棄。最難的時候,我們一直在調整拍攝主題和呈現方式,甚至準備好了改變成民族服裝與時裝混搭這個稍微簡單的方向,或是僅僅完成雲貴兩個少數民族大省的拍攝就結束。但我們的時裝編輯王古古從來不是一個會知難而退的人,攝影師章超也一樣。逐漸各地方政府、民族博物館,都加入進來幫助和鼓勵我們完成了這個作品。終於在春天再次來到的時候,它與大家見面了。

(按首字母排序)

在這裡我又要再一遍重複我對芭莎團隊的作品最大的誇讚了:這衝破紙張的生命力啊!畫面中的每個人都呈現了那麼美而快樂的模樣,我第一次看到時就入迷了,以至於很長時間對別的東西提不起興趣。創意、場地、妝發、置景都不再重要。人,大於一切。不同的模樣,同樣的朝氣,同樣發自內心的快樂。

在四川省拍攝的羌族男女


我最近在不同場合見到很多與時尚工作毫無關係的人,竟也都向我表達了:“如果可以,請盡你們所能,多多宣傳中國文化。”我們做到了,也希望更多同行、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幫助、保存、保護、運用它,用不同方式讓來自中國的服飾之美,氣象萬千,傳承不絕。

這次拍攝是近年來最難忘的拍攝之一。在去年7月開始啟動之前,我們就做了很多功課。首先向民族大學老師請教整理少數民族的服飾資料。我們按地域劃分,把他們分成了以省份為代表的幾大部分,因為拍攝工作量很大,所以我們在一些規劃上需要整合,儘量讓拍攝的路線不要太複雜。



拍攝人員在桂林西站候車


很多少數民族都有不同的分支,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不同。所以我們要先明確具體拍攝的服飾,才能確定具體的拍攝地點。我當時聯繫了微博的博主@東方山頂上的祭師,他對民族服飾文化非常熱愛。我們熬夜對了一遍每個民族主要拍攝的服飾形象,然後貼成PPT,這樣梳理之後,56個民族的形象就能更加明確了。



2022年9月份,在現場拍攝的服裝細節


籌備期間,我們還與許多民族專業的朋友進行諮詢。比如研究西域西北民族服飾的,還有詢問漢服圈的朋友讓他們介紹瞭解滿族服飾的專家……我還在舊書網上買了一些關於少數民族服飾的圖冊書籍,這些圖冊雖然出版較早,但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鑑作用。

等待“上場”的民族服裝


56個民族的服飾都梳理一遍之後,我們再次按地域進行了行程規劃,確定了最終的拍攝路線。從去年8月開始,我們從貴州出發,一路到四川、廣西、雲南、福建,再到內蒙古……還有一部分在北京拍攝。


在放羊的內蒙古牧民

線路明確了,就要聯繫當地對接部門和各種負責人,前期聯絡的溝通也是“大工程”。我們嘗試聯繫了各地文旅部門,以及傳統文化的非遺機構,還有民族博物館等相關機構。每次與機構或個人聯繫的時候,都要跟他們解釋一遍我們拍攝的主題和初衷,需要得到什麼樣的幫助和支持。

除了拍攝的服飾,我們還要找到對應民族的素人模特。再經過一次複雜的溝通過程之後,就是明確我們的拍攝流程。我們基本每天拍攝一個或多個少數民族服飾,一般都是當天到達,第二天早上拍攝,下午就出發去下一站拍攝地。

坐火車趕往拍攝地

很慶幸最後可以順利完成這次拍攝,而對於我們自己也是收穫滿滿,瞭解了各民族優秀的文化歷史,也是對自己工作的挑戰!有一些少數民族服飾已經逐步流失或改變,也有一些服飾現在散發著新的光芒。這次每個民族服飾的呈現出現在時尚雜誌,讓我更確信了這次拍攝的意義,在“來自中國”的專題路上,我們會一直都在。

因為出於保護文物,博物館一般不會輕易讓本部門以外的人員直接接觸文物。但館方認為這次合作對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服飾文化,宣傳雲南民族博物館是件好事,最後在部門周密安排的前提下,決定大力支持這次《時尚芭莎》的拍攝計劃。



雲南民族博物館提供的畲族服飾



敲定一些事宜後,我開始準備揀選雲南少數民族服飾。雲南民族博物館收藏有全國56個民族服飾,以彝族服飾收藏居多。這次拍攝,除了雲南省內的15套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飾之外,我們還準備了8套省外的民族服飾,大部分都以青年女服為主因為青年女服色彩比較絢麗,服飾搭配也比較豐富。這樣的工作,大概準備了近1個月左右。

從左至右第一排:拉祜族女子盛裝、黎族年輕女服、
傈僳族日常女服
從左至右第二排:珞巴族女子盛裝、門巴族女子盛裝、土族女子盛裝

很榮幸能通過這次拍攝機會與《時尚芭莎》合作,一起聯合宣傳了雲南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服飾文化,增加了雲南民族博物館的宣傳途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珍貴的記憶。

當時我的朋友來找我,說有個機會能將我之前復原的傳統服飾展現。聽到這個消息後我特別激動,後來編輯看到我自己復原製作的服飾,也很激動。就這樣,因為共同的使命感,促成了我們這次的合作。
這次,我負責了回族、撒拉族、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五個民族的服飾工作。無論是手工製作還是服飾搭配,前期都要經過一段嚴謹的資料查閱和選擇服飾的定位。

左圖:回族男女常服 右圖撒拉族日常女服

首先我要準確地考證各個地區和民族具體的服飾喜好及特色。由於很多民族分佈地域廣,同民族內生活習俗也存在差異,所以展示的復原作品也只是其民族服飾審美中的一部分。另外,在歷史的演變中,很多兄弟民族會存在很多共有又相似的服飾,而它們彼此之間的差異性也會比較小。

左圖、右圖均為:維吾爾族已婚女裝 

還有就是遷入民族的服飾的選擇,想要去尋找這些民族原生地的服飾,還要了解這個服飾的構成系統。哪個民族服飾要使用常裝展示更有風格?哪個地區要用特色的服裝來展示更有美感?還有的要選擇富有人群的禮服來做展示……這些問題我都需要反覆斟酌。
最後,我再根據老照片和服飾文物的文字記載,將衣服制作出來。整個流程下來,就要花上大約4個月的時間。

陶冶製作的塔塔爾族服裝


其實,最初我很擔憂現代的人們是否能接受“保守型”的復原服飾。相較於現代表演類的民族服裝,傳統的板型確實不太討喜,有些“冷門”的民族服飾更是鮮少有人瞭解。但在拍攝的過程中,認識了很多不同民族的年輕人,大家都懷抱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願意接受這些“未被修飾”的傳統服飾,這讓我們的工作倍感輕鬆和愉快。

塔爾族婦女禮服


在拍攝現場,看到被拍攝出來的服飾,十分富有心意。那些原本在書裡和博物館裡一動不動的文物,像是雲雀一般充滿活力地醒了過來。看見大家都懷著開放和積極的態度接納傳統的民族服飾,讓我很感動。

對於滿族女性的最初印象是來源於我的奶奶,手裡拿著的菸袋鍋兒,一直戴的金鎦子,一絲不苟的頭髮絲兒,還有永遠豁達大氣的旗女做派。
小的時候我就幻想過,若現在穿上旗服、梳上旗頭、踩上花盆底,走在老園子裡、老街道上又會有什麼樣的機遇?因為這些念頭總是縈繞在我的腦海裡,讓我想不斷地去了解曾經那個時代留下的一切。

元熙在這次拍攝中身著的滿族日常女服


滿族是個很古老的民族,隨著歷史的發展,滿族服飾的呈現也是一直在變化。隨著穿著場景的缺失,使得滿族服飾本身的面貌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因此,我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真正的滿族服飾演變軌跡是什麼樣的。

在這次拍攝中的另一件滿族服飾

我耗時2年時間,製作了一系列復原服飾造型的科普視頻,復原了清代時期的滿族造型是如何演變的。由於清代製作工藝已發展得相對成熟,所以涉及的服裝、首飾、鞋子等復原工藝都會比較複雜,費時又費工,比如鈿子的製作,從鈿胎的編制到鈿花的製作,至少也要12個月左右。

元熙在自己的視頻中介紹鈿子的造型

拍攝時,編輯老師對於民族服飾要拍出現代感的理念,我是非常認同的。因為找尋復原傳統服飾,最終目的不是以古說古,而是探尋一種屬於民族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的展現,表達的是每個民族自身的那種精氣神,讓服飾與人之間達到一種結合和平衡,而不是單純地展現服裝而已

拍攝時元熙的旗頭造型


當現場工作人員看到滿族服飾的時候,會驚訝於滿族服飾不同時期的變化,並感嘆原來清代滿族的造型不只有旗頭板兒。拍攝過程中,編輯知道我們復原了當時宮廷的鈿子,為了能有更多的展現和創作,現場的所有老師,願意在北京晚高峰的時候,耐心等待我們幾個小時去取鈿子,這讓我感受到了老師們對於服飾的喜愛和誠意。

最終刊登在雜誌上的照片


最終上刊的片子我非常喜歡,造型非常可愛,可以打破大家對清代滿族造型的刻板印象。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更真實更豐富的民族服飾,也期待民族服飾有更多的現代穿著的可能性。

烏孜別克族在中國約有12000人左右,我是生活在中國的第五代烏孜別克族。因為興趣使然,這些年我開始做了一些有關民族文創的產品,偶爾也會在網上分享一些民族服裝的穿搭。正是因為這個機緣,編輯在網上聯繫我,聽她說了這次拍攝的構思之後,我們一拍即合,就這樣,我就成為了這次拍攝烏孜別克族的服飾模特。
  莉娜在這次拍攝中身著烏孜別克族日常女服

為了配合這次拍攝,我早早地將頭髮染回了本身的顏色,沒想到因為疫情和服裝籌備等問題,拍攝再三被延期。那段時間其實我也很擔心,因為烏孜別克族的服裝很少,不知道攝製組有沒有能力找到合適的衣服。

麥吾蘭在現場協助莉娜調整服裝

直到在拍攝現場看見新疆非常有名的文化品牌“入迷文創”主理人麥吾蘭老師在做服飾指導,我就非常有信心了,他可是新疆數一數二的藝術家,他的一些光影作品和服飾搭配一直很吸引我,有機會能和他合作真的是出乎意料的驚喜。因為共同對新疆服飾非常瞭解,這次我們倆的完成度也很高。

莉娜在這次拍攝中身著烏孜別克族已婚女


當穿上新疆服裝的那一刻,我一下就像回到了故鄉。這些年我一直在北京工作,雖然離家很遠,但是心好像始終沒有從那裡離開過。
 

兩套烏孜別克族的配飾細節


在去拍攝現場之前,編輯老師就囑咐我化一點淡妝就可以,換上服裝之後我也幾乎沒有被補妝,作為素人第一次拍雜誌,拍攝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我還開玩笑地和攝影師說:“麻煩後期修瘦一點點。”結果老師笑著和我說:“我不覺得瘦就是美,我覺得你已經非常美了。” 感覺到攝影老師和整個團隊都是用心在欣賞民族獨特的美,可能正是因為這樣,最後出來的作品充滿了真誠。

這次拍攝,大部分服裝都來自各大院校和全國各地博物館館藏的服飾珍品,還有許多服飾是民族青年自己的珍藏,大家在現場都熱情又自豪地分享自己民族的文化。光澤熠熠的配飾,精湛細膩的刺繡工藝……中國傳統民族服飾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如今依舊綻放著千姿百態的國韻色彩。
而我們,將會繼續用真實的拍攝方式,將充滿活力的民族文化記錄下來。


監製 / 衛甜

攝影 / 章超

總策劃 / 王昊

聯絡 / 王昊、刁季涵、張雨、郭茜、郭考拉、傑克

製片 / 王昊、郭亞舒

服飾文字 / 蔣貞(雲南民族博物館藏品部)、 董蘇藝(內蒙古博物院)、陶冶(新疆和甘肅部分)、姚、吳奕成、元熙

部分服飾文字參考 /中國民族事務委員會官網

服飾指導 / 吳奕成、吳傳捷、陶冶、元熙、俄木西梅、蘇婷玲、王景慧、楊智雅、王豔梅、吳玲芝、金銘峰、陳妍、郭旭光、

麥吾蘭·圖拉克

髮型 / Lucy Li(雲南)、劉靜(北京)

化妝 / 刁季涵(雲南)、KIKO(北京)

妝發鳴謝 / 吳傳捷、李惟嘉、俄木西梅、莫妍、春來、阿梅、

阿依、阿吉

服飾提供 / 中國民族博物館、雲南民族博物館、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季節術工作室、彝生彝飾、後物堂、峰裳、元熙及元熙個人收藏、樹德堂銀樓 、入迷文創、西域古夢攝影


特別鳴謝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民委、北京市文物局、

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部副主任賀琛、

雲南民族博物館藏品部主任楊曉冰、

雲南民族博物館藏品部副主任李晉、

雲南民族博物館藏品部程曉丹,王璐璐,夏媛媛,黎沫君,

楊冰,蒙建光、

內蒙古博物院研究員,內蒙古服飾協會副主席蘇婷玲、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服裝設計師楊智雅、

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旗達斡爾民族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郭旭光

呼倫貝爾市鄂倫春博物館館長王豔梅、

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金銘峰、

額爾古納市文化館張雁和殷捍傑、

赫哲族魚皮衣製作老師趙同華、

中國新聞社貴州分社“多彩貴州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