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佛山二模歷史選擇題個人解析

2023佛山二模歷史選擇題個人解析

四月下旬,一大波模擬題已經襲來,令人應接不暇。4月17日廣州和佛山正在進行二模,本文開始時能夠看到佛山二模的歷史試題,但是還沒有答案,比較忐忑。

不過自己做下來感覺題目不難,很多選項都可以用解題技巧排除。要是高考也是這樣就好了

【解析】可用排除法,從時間來判斷。
鐵犁牛耕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並逐漸推廣的,B項錯誤。
中央集權制度主要是通過郡縣制來體現,而郡、縣均出現於春秋時期。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不斷完善應該是在秦朝形成之後,C項錯誤。
宗法觀念以血緣為紐帶,而材料展現的是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關係,宗法觀念無法體現。而且夏商時期並未形成宗法制,無法體現“日益增強”。D項錯誤。
“貢助徹”是夏商周時期的賦稅制度,這是課外知識,我們不熟悉,關鍵信息在“義務的內容”。
義務的內容體現了夏商周時期對地方治理的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夏朝對夏部族以外的地區實行間接統治,控制力度不強,被征服者只要“貢以方物”即可;商朝的內外服制是對外服的方國和部族實行間接統治,但是強制被征服者代耕公田,說明控制程度比夏要高;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對地方的控制比以往更強,因此可以做到天下通行“什一而稅”。
由此觀之,從義務的內容可以看出國家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加強,說明國家的組織形式日漸緊密。A項正確。
【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根據絕對詞排除。
A項“直接”一詞絕對。南越國的建立者趙佗原本是南海郡尉,他趁秦亡之際,自立為王,不過他沒有參與中原的爭奪,而是兼併了旁邊的桂林郡和象郡。公元前204年,趙佗以南嶺為界建立政權。
公元前196年,趙佗接受漢高祖所賜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國便成為漢朝的藩屬國。因此“直接”一詞不對。
越族女子穿漢服跳舞,能夠體現民族文化之間的交往交融,B項正確。
C項“唯一”絕對,材料也不能得出中外貿易的中心是廣州。
D項的象牙卮是國內首次發現的針刻線畫精品,既然是首次,那麼無法確認該技術已經成熟。
【解析】材料雖然有古文,但是大概意思是可以理解的。材料中的“僑民”是指寄居外鄉的人,外國僑民則是指寄居在中國的外國人。
對待這些外國人,有兩種處理方式:如果犯事的雙方來自同一個國家,就按照他們國家的習俗或法律(本俗法)來處理;如果來自不同國家,則按照唐朝的法律處理。這樣既尊重了僑民的風俗,又體現了國家主權和公平。D項正確。
德主刑輔主張道德教化為主,法制懲罰為輔,材料未體現,A項排除;從材料可知,對待外國人的處理辦法很明確,並不混亂,B項錯誤;外國僑民犯法都會受到處理,並未體現外國僑民在法律上的地位高人一等,D項錯誤。
【解析】結合所學,材料中的三司、樞密院、兩省官(中書門下)分別掌握財政、軍政和行政,將原本一體的宰相權力按照事物性質分化成好幾個部分,體現了事權的分化。C項正確。
分化事權是宋朝制約群臣、強化中央集權的策略之一,不僅體現在中樞決策機構的分化,也體現在軍權和地方權力的分化。比如樞密院有調兵權無統兵權,禁軍管理機構“三衙”有統兵權無調兵權;地方也分成四個平行機構。
宋朝最高行政機構是中書門下,不是御史臺,A項錯誤;宋朝雖然崇文抑武,但是武將權力不至於徹底剝奪,B項錯誤;事權分化太細,確實會助長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但是材料未體現,D項無關。
【解析】時空定位:清初廣州。
鴉片戰爭後,洋紗、洋布先後湧入中國東南沿海,帶來“紡”與“織”、“織”與“耕”的分離,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A項錯誤。
傳統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小,且較為分散,難以形成大農場,因此農民對技術的要求不高,技術革新的願望不強,自唐朝出現曲轅犁後,此後一千多年,犁的形制幾乎沒有變化。B項錯誤。
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此後的封建統治者大多繼承了重農抑商這項基本政策。唐朝中後期和兩宋時期,重農抑商政策有所鬆動,但其基本政策的地位沒有改變。明清時期,工商業空前繁榮,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逐漸改變抑商態度。C項錯誤。
從材料可知,廣州種植荔枝、龍眼的情況很普遍,甚至有人放棄種植水稻,也要種植荔枝和龍眼,究其原因,材料中說“大量輸往外地”,說明這些農產品不是用於自給自足,而是滿足市場的需求,體現了農產品的商品化。D項正確。
【解析】A項中“決定”一詞絕對。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固然離不開財政支持,但其成敗不僅僅取決於財政支持,士氣、戰爭策略、列強之間的矛盾等因素也會影響西征的成敗。A項錯誤。
“協餉”主要由東南省份自行徵收的厘金組成,厘金是一種商業稅,由於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耗資巨大,便讓地方官員自行徵收厘金,補充軍餉。“自行徵收”體現了地方分權。而朝廷向地方攤派經費,並且勒令拖欠協餉的省份償還左宗棠的國內外貸款,體現了中央集權。B項正確。
我們認為清政府要賠款,拿不出那麼多錢,便往人民身上搜刮,以為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在減少。然而事實相反,正是因為清政府加重對百姓的壓榨,還有通商口岸帶來的關稅增長,清政府的財政收入自鴉片戰爭後不斷上漲。1842—1849年,清政府財政收入4868—5343萬兩白銀;1885—1894年,則增加了一倍,在9352—11790萬兩。C項錯誤,而且“大幅”一詞比較誇張。
D項“矛盾被激化”未體現,排除。
【解析】蔡和森意在強調:階級戰爭是用得著的。不能說中國沒有本土的大中產階級,就不用階級戰爭。中國不同於外國,中國是半殖民地,有外國資本家的壓榨,即使沒有大中產階級,也要為了反抗外國資本的侵略而進行階級戰爭,以此論證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C項正確。
A項無法體現中國在經濟上依附於帝國主義。當時中國的經濟成分有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五種,其中自然經濟佔主體,對帝國主義依賴性不強。
B項是表象,是用來論證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了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綱領:反帝反封建,而材料時間是1921年2月,時空不對,D項排除。
【解析】本題依然用排除法。
B項“總體提升”一詞範圍太大,一個電冰箱的熱銷還不足以體現總體,此外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是沒通電的。
材料提及中外冰箱品牌大打商戰,國產品牌利用報刊宣傳自身優勢,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夠體現國貨在列強經濟侵略下的積極應對,無法體現社會傳媒與近代生活方式的相互促進,C項排除,A項正確。
近代科技革命有哥白尼、伽利略的天文學革命,牛頓的物理學革命,達爾文的生物學革命,還有三次工業革命。這裡提及的電冰箱,應該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但題幹未體現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製造業的作用。D項無關。
【解析】時空定位:1949-1950年的新中國,用時間排除,選A。
求同存異是1955年4月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B項排除;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宣告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C項錯誤;1953年12月周總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項排除。
此時中國正面對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為了不處於孤立地位,中國實行“一邊倒”方針,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但是我們沒有陷入意識形態的束縛,也與資本主義國家建交平等外交關係,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A項正確。
【解析】依然用時間排除。
1978年底,我們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其中的改革,就是要改變計劃經濟的弊端,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材料中放開市場,自由購銷,依據價格規律和市場來定價,都是計劃經濟之外的事物,但是體現了未來的改革方向。D項正確。
1984年以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A項錯誤;B項“徹底”一詞絕對;1992年十二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商品市場經濟體制,C項排除。

【解析】材料重點在亞歷山大東征後,地中海南北岸在統一的大帝國下出現文化的交流,B項正確。
A項只看到亞歷山大東征前的內容,不符合題幹主旨。
不同地區的明存在差異,但不能以先進落後來加以評判。古代埃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明具有獨特之處,因此“東征促進埃及文明的進步”說法錯誤。
C項、D項都只看到希臘文明對埃及文的影響,都不符合題幹主旨。

【解析】關鍵詞:主權,國家,時空定位:16世紀,世俗王權強化,西方國家朝著專制王權國家演進。
工業資產階級是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人民主權論是啟蒙運動時期提出的,主要是盧梭。因此B、C與題干時空不符,最先排除。
題幹提到的國家主權至高無上,放在當時的背景下,這個至高無上的主權代表就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君主。
那答案是A嗎?
我認為不是。因為16世紀的西歐還處於王權與教權並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向專制王權國家演進的轉型時期,絕對君主制還未建立起來,又怎麼能說是強化呢?
結合時代背景,16世紀的西歐社會出現轉型契機。
在經濟上:價格革命帶來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對依靠固定地租為生的封建領主打擊巨大,而從事商品生產的資產階級獲利頗豐。
在社會上:黑死病給人口聚集的城市帶來巨大沖擊,然而在二元政治格局下,國王及封建領主專注於自己的地位、權力和領地,教會又無法科學組織民眾對抗黑死病,社會需要政府具備公共管理職能呼喚新型國家機器的出現。
在政治上:宗教勢力干涉西歐各國內政,各國之間也劍拔弩張,國際間的衝突不斷;在國內,國王與貴族的鬥爭也此起彼伏。面對政局動盪的局勢,一些人主張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來穩定社會秩序。
以上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中世紀的政治結構框架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博丹希望確定一個至高無上的主權,來建立一個有效率的、行動迅捷的、權威統一的新型國家權力機構。(翟濤. 博丹國家主權理論芻議[D]. 中國人民大學. 2005.)D項正確。

【解析】通過排除法選出C項。
重商主義是15世紀末至17世紀中期西歐流行的一項經濟政策。它產生的背景是:
經濟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資產階級希望消除國內的分裂割據狀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為自己的商業發展保駕護航;政治上,西歐封建制度解體,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封建君主為了富國強兵,便於商業資產階級合作。重商主義應運而生。
我們仔細去看教材上關於16-17世紀西歐國家的殖民活動就會發現:建立和搶奪殖民地、奴役屠殺印第安人、海戰、東印度公司、證券交易所、商業革命……以上種種無不體現重商主義的思想。
也就是說,早期殖民擴張時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就是重商主義流行的時候。A項時空不對。
就業結構表能夠體現社會階層的變動,無法體現民眾主觀的就業意願和就業觀念,且“突變”一詞誇張,B項錯誤。
如果說選D項,貧富差距逐漸擴大,那麼就業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型。
但從表格計算可知,休閒部門人員和閒階層的比重從26.9上升到54.1,超過一半,屬於社會的大多數,因此這些人並不是高收入的富豪,而是中等收入的中間階級。D項錯誤,C項正確。
本題的材料出處為:王洪斌. 18世紀英國休閒城鎮發展與服務對象的大眾化趨勢[J]. 城市學刊, 2016(5):17-21.
本題的時空主要是工業革命之前,我們一般認為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在這之前城市化程度應該不高。
但在這篇論文中,作者認為:

隨著工商業的快速發展,17世紀末專業休閒城鎮興起,18世紀英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顯著增加。18世紀之後,隨著休閒階層的擴大,休閒城鎮不再是王室、貴族等上流人士進行休閒娛樂的專屬地,逐步成為以中間階層為主體的大眾休閒場所,到19世紀越來越多的工人參與其中。

工業革命之前,英國的城鎮化還是進展不錯的。

【解析】題幹主旨是政府利用近代技術為戰爭做宣傳,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氣,醜化敵人,哪怕宣傳內容不符合事實,謊話連篇。B項符合題意。
突然想起青年魯迅留學日本期間,那會兒日俄戰爭爆發,日本人將戰爭前線的照片帶回國內,用於宣傳。其中一張照片刺激魯迅萌生出棄醫從文的想法。
一戰前出現的信息傳媒有報刊、攝像、無線電報、廣播、電影等,一戰期間各國的宣傳是現代國家第一次大規模的宣傳活動,這種犧牲新聞真實性以服務於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推動了後來輿論戰、信息戰的發展。
本題可引導我們反思現實世界中西方對中國、對俄烏戰爭的輿論戰。
本題主語不是戰爭,而是政府運用近代技術,A項錯誤。且戰爭不一定會摧毀民主和自由主義,比如中國在抗戰期間實行“三三制”,就是民主的表現。
C項“決定”一詞絕對,且與事實不符。
19世紀上半葉,逐漸興起三股主要的社會思潮:民族主義、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戰爭期間,媒體宣傳利用了民族主義,而不是促進了民族主義的興起。D項時空不符。

【解析】關鍵詞:20世紀50年代,蘇聯,玉米。時空定位:赫魯曉夫農業改革。依然可以用排除法。
1927年,蘇共十五大通過加快農業集體化的決議。1928年,一五計劃開始後,工人隊伍壯大,城市對商品糧和原料的需求陡增。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斯大林抓住時機,希望能多買些工業機械。於是1930年初,斯大林加快農業集體化步伐,將農業置於國家管控之下,國家大量收購農產品用於供應城市和對外出口,以滿足國家工業化的需要。1937年底,超過90%的農戶加入集體農莊,集體化的耕地面積達99.1%,農業集體化運動完成。A項不符合時空,排除。
從農業發展角度來看,由於從農民這裡拿走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產量有所下降;從工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國家徵收到了更多的糧食來推動工業化,農業集體化成果確實顯著。題幹是從農業角度出發的,A項排除。
B項“徹底”一詞絕對,也不符合史實。
衛國戰爭是二戰期間蘇聯抵抗德國侵略而發起的戰爭,D項時空不對。
題干時空應該是赫魯曉夫時期的農業改革。斯大林模式下,農業發展滯後,糧食出現短缺危機,影響到了國家的發展,因此赫魯曉夫把改革重點放在農業方面。為什麼是赫魯曉夫?因為他本人喜愛玉米,提倡種植玉米。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第104頁

我也喜歡吃玉米

【解析】本題與時事結合,很不錯,就是找數據比較費勁題排除法選A項。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B項錯誤。

二戰後,一些先進的科技成果極大推動了經濟的發展。90年代初,出現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直到今天,高新技術企業由於科技創新,競爭力強。正是如此,美國才會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審查。C項錯誤。

材料體現的是美國對外國企業的審查,是美國外交的一部分,但無法體現對外擴張,反而體現的是美國的防禦。D項錯誤。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主要負責審查外資對美國的併購交易。2009年以來,CFIUS一直認為,外國政府企圖獲取美國的關鍵技術,從而危及美國國家安全。
從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發,對外國投資企業進行審查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2012年開始,被審查的中國企業數量上升為第一位,尤其是2016年中國企業佔比超過30%。實際上那時中國在對購交易中所佔份額還不如日本、加拿大和法國等所謂的“美國安全盟友”,足以證明政治偏見影響到美國的經濟政策。A項正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