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63歲。初診日期:1997年9月2日。
腰部定時發熱1年餘。
1996年5月開始,每於夜間12時至凌晨3時腰部發熱,熱前陰莖不自主勃起,萎軟後即開始發熱。
由於甚為不適,並影響睡眠,赴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檢查,無陽性體徵發現,認為無藥以治。
又數度赴某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求治,辨為腎陰虧虛,相火妄動。先後以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二至丸、二妙散類治療,或小有效果,或偶效一時,但終不得止,且很快復原如初。
1997年以來,雖堅持不斷服藥,而病情非但不減,更發展成晝夜不止的持續性腰部發熱,尤以右側為甚,伴見龜頭寒冷,性慾明顯下降,顯陽痿趨勢。
曾有腰椎壓縮性骨折史,腦出血昏迷史。
患者甚為悲觀,經人介紹,從外地專程來診,以求一試。
學生甲:
本病夜間發熱,證屬陰虛;發於腰部,腰為腎之府,病位在腎;性慾下降,有陽痿趨勢,為腎陽虧虛,因此,證屬腎虛。
前醫正著眼於此,為什麼卻不效呢?
學生乙:
能不能換個角度考慮。其熱為局部而定時,自覺熱而他覺不熱,有骨折史和出血昏迷史,舌暗、有瘀點,因而,可以辨為證屬氣滯血瘀。其按腎虛治小效而終旋止旋發,乃因於捨本求末,未能將致病因子蕩除之故。
老師:
對。氣滯血瘀確為本患之病機所在。因而可採用……
學生乙:
若作氣滯血疾論,有一點我卻不得其解,請老師先作解析後再講治法好嗎?
瘀血證治之權威論著當首推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該書認為“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後有五十種血瘀症相互參考。”而遍查其書,並未有腰部定時發熱,只有“晚發一陣熱”“心裡熱”。
那麼,腰部定時發熱和“晚發一陣熱”及“心裡熱”是一回事嗎?倘若不是,那本患氣滯血瘀證之診斷是否有些證據不足呢?
老師:
本患有外傷,腦出血等可形成瘀血的病史,有舌暗瘀點等瘀血體徵,也有典型之症狀。因為腰部定時熱和王清任所列舉的“晚發一陣熱”“心裡熱”三者的病機可以說是完全相同的。這裡重要的是認識發熱的性質。
王氏所說的“晚發一陣熱”,指瘀血發熱是一陣性,而非持續性,時間多發在晚間而少在白晝;“心中熱”指患者自覺熱而他覺並不發熱,並特意為這種熱型起了個十分形象的名字,叫“燈籠熱”。
若以這幾點來比較前案,不是正若合符節嗎?
當然,它們也有不同之處:一為熱在心中,一為熱在腰部。而這種部位上的不同在本病辨治中並無多大意義。為什麼呢?
《難經·三十二難》說“血為榮”(榮通營)。營和瘀都是以血液為基礎的,流行不止謂之營,停留不行謂之瘀。可見,血液停留即為瘀。瘀於何部,即首先表現為何部症狀(包括髮熱)。
這裡涉及到一個基本問題,即讀書不能死於句下。古人講“悟性”,現在講理解精神實質,強調的都是這一點。
證屬氣滯血瘀,蘊結而生鬱熱。處以血府逐瘀湯加味。
當歸尾12g,生地黃20g,桃仁10g,紅花10g,枳殼19g,川芎12g,川牛膝12g,柴胡10g,赤芍10g,桔梗10g,黃柏10g,蒼朮10g,土鱉蟲10g,虻蟲5g,炙甘草10g。2劑。水煎服,每日服1劑。
9月5日二診。上方服2劑後病情無進退。另,近期失眠,每晚僅能睡三四小時,要求同時治療。前方加入殭蠶二黃湯。
當歸尾10g,生地黃15g,桃仁10g,紅花10g,枳殼10g,柴胡10g,赤芍10g,知母10g,黃柏10g,炙殭蠶10g,夭竺黃10g,薑黃10g,虻蟲6g,灸甘草10g。
10月6日三診。上方服10餘劑後腰熱漸減並曾一度消失,龜頭逐步轉溫,性慾明顯好轉,但近2日腰熱小有復發。續上方2劑。
10月8日四診。腰部僅偶有輕微發熱感。上方加龜甲10g。2劑。
10月11日五診。腰部熱感完全停止,睡眠亦較好,每晚可睡6小時以上,續方3劑鞏固。
1998年3月6日因他病來診,詢問前病,一直未再復發。
病名:瘀血證
主症:腰部定時發熱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
選方:血府逐瘀湯
進修生乙:
無論本病所屬之氣滯血瘀證,還是針對其所採用的活血化瘀治法,內容均太為豐富。趁本案之討論,我們正可提出一些相關問題。
這裡,我首先想問本案初起熱在晚12時至凌晨3時,後為晝夜不斷,這種表現,對確定為氣滯血瘀證,是否有提示及支持意義?
老師:
首先要認識的是,局部的定時發熱是瘀血證的一個表現,而局部的晚間發熱更是其特徵性表現。
前面說過,血停於何部即表現於何部症狀,那麼,血為什麼多“停”在晚間呢?欲明此理,先要弄清“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含義。氣與血的關係,乃一陰一陽的協同關係。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氣能統血,氣對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古聖將這種重要性概括為“帥”。而血有載氣的作用,血又是氣的物質基礎,故它又是氣之“母”。
夜間為陽消陰長之際,從子時(夜晚11時至凌晨1時)開始一陽萌生,而至丑時(凌晨1~3時)陽氣仍相對十分微弱,氣的運行因此也較遲滯緩慢,其“帥”血能力相應減弱,因此血“停”最易出現。
而漸至天明,陽氣來複,氣血則恢復正常運行。
這就是王清任對瘀血發熱強調的“前半夜更甚,後半夜輕”的道理。
本例後來發展為晝夜不停的腰部發熱,一方面是病程日久,氣血紊亂,瘀滯更甚,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長期服寒涼滋膩藥加深了其瘀滯之緣故。
進修生甲:
本案發熱前陰莖勃起,旋即萎軟,病程中逐漸出現龜頭寒冷及陽痿趨勢,不知這和氣滯血瘀病機有無聯繫?
老師:
當然有。其初期病發於子、醜二時,肝旺於醜時,肝主筋,陰莖為宗筋所聚,肝氣生髮而遇瘀滯閉阻,相激而產生陰莖短暫勃起,旋即萎軟。
氣滯血瘀日久,不僅影響血之運行,致宗筋弛縱,且影響精血之生成轉化(精血同源),導致腎虛陽痿。
臨床中風偏癱、外傷截癱、糖尿病等有瘀血基礎的患者,多有陽痿症狀,就是這個道理。
實習生甲:
活血化瘀是一大治療法則,臨床屢有用其愈痼疾頑症的報道,但我總的感覺是治慢性病多,急危症少,不知本法對急危症是否適用?
老師:
活血化瘀法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包括益氣活血、行氣活血、溫經活血、解毒活血、養陰活血和活血逐瘀等多種治法的臨床重要治則。
它不僅在治療常見病症、痼疾頑症時被經常釆用,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其在救治危急重症時同樣有著廣泛的使用機會。
如腦血管意外中的出血類患者,過去在後期康復時才開始運用。而研究證明,早期使用不僅不會加重出血,相反,對控制出血和減輕後遺症均有一定的作用。
至於急腹症、婦科宮外孕等出血性急症治療,更有其特殊作用。不僅如此,對一些西醫難治之血液疾病,有時也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如1989年5月治徐某,男,58歲。
8個月前因發熱,肌內注射慶大黴素後,發現左臀部大片青紫斑,認為是注射刺傷血管所致,遂自用熱敷2日,青紫片愈大,且發現口唇手指均漸現紫暗,伴目赤口乾,乃慌忙至某市綜合醫院。
經骨髓塗片證實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給予環磷酰胺、白消安(馬利蘭)治療,並建議其找中醫治療。
來診時見其左臀青紫斑大過掌,唇部、指趾盡呈紫暗,目赤身熱,心煩易怒。
證屬《溫疫論補註·蓄血》所謂“邪熱久羈,無由以洩,血為熱搏,留於經絡,敗為紫血”之熱毒與血糾結而成之瘀血證。
生地黃30g,牡丹皮10g,當歸10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金銀花30g,青黛12g(包),水蛭10g,水牛角60g,大黃6g,甘草10g。
服藥10劑後,青紫斑大退,餘證均有減輕。但環磷酰胺、白消安服後嘔惡難受,遂自行停用,續上方小作調整,先後數診,持續服藥至年底,歷時半年多,服藥近150餘劑,症狀全部消失。
於原確診醫院查血象,恢復正常。
實習生甲:
看來活血化瘀法臨床運用範圍太廣泛了,而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常用的越容易讓人忽視其負面。不知本法在運用時有無注意事項?
老師:
有的。活血化瘀法有兩大特點,即行血和耗氣。
所以一般情況下,有出血傾向和凝血機制障礙者應禁用,明顯氣虛時應慎用,這是常規。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正常使用時,也應照顧到氣分。
這一點,我曾有深刻體會:早年進修時一同室醫生跌傷,腰膝腫痛,我處以桃紅四物湯加乳香、沒藥,2劑腫痛俱減,但出現氣短不續,汗出懶言等症狀,慌忙改用四物湯加參、芪才得恢復。
進修生甲:
活血化瘀法是一古老而年輕的治法,老師在前面“與死神爭奪生命”案例中講的用水蛭的思路,確實就是受近期研究發現的啟發。而本文討論的病案則是在傳統意義上的具體運用。
能否就“古老”和“年輕”兩方面再簡要地給我們講—講。
老師:
“瘀血”一詞雖自仲景時才明確提出,而《內經》裡已有惡血、留血等記載,並提出了“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和“血實宜決之”的治療原則。
具體方藥自《素問·腹中論篇》出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後,仲景治婦人腹中幹血專設下瘀血湯,是為破血逐瘀之祖方。
元代朱丹溪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這種“怫鬱”是為氣滯血瘀的早期。其創立的越鞠丸開了行氣解鬱活血之先河。
至清代《類證治裁》分上中下三部論治:上焦用犀角地黃湯,中焦桃核承氣湯,下焦抵當湯。
王清任進一步在按病位立專方的同時,創造性地重用黃芪益氣去瘀,將《內經》“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的治法具體化,極大地豐富了活血化瘀法的內容。
這些,我們不妨把它理解為經典的治法,或者如你所說的“古老”的治法吧。
學生甲:
那麼,說它“年輕”,一定就是時代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研究中也有了更多超越傳統的系統發現了?
老師:
可以這麼認為。因為當今其研究勢頭正熱,研究者甚眾,研究面甚廣,研究發現甚多,如診斷方面,在1988年“瘀血證研究國際會議”上擬定了12條診斷標準:
①舌紫暗有瘀斑瘀點;②典型澀脈或無脈;③痛有定處(或久痛、錐刺性痛或不喜按);④瘀血腹痛;⑤癥結;⑥離經之血(出血或外傷瘀血);⑦皮膚黏膜瘀斑,脈絡異常;⑧痛經伴色黑有塊或閉經:⑨肌膚甲錯;⑩偏癱麻木;⑪瘀血發狂;⑫理化檢查具有血液循環瘀滯表現。
該標準特別說明:①具有以上任何1項可診斷為瘀血證;②各科瘀證診斷標準另行制定;③有關兼證應注意整體辨治。
研究證明,活血化瘀在治療各種疾病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對心臟血管和外周血管有擴張和加快血流的作用;對感染有直接和間接的抗菌減毒作用;對增生性疾病有軟化和促進吸收的作用;對腫瘤細胞有抑制其生長的作用;對免疫機制有調節作用。
在基礎研究方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眾多學者從血液流變學、微循環、血小板功能、凝血機制、纖溶活性、免疫、代謝等方面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大量研究,至今方興未艾。
學生乙:
如此看來,瘀血之辨治,其易在於,古有豐富論述,今有國際統規。
而其難則在於,涉及面太廣,舉凡臨床各科未有不遇;表現多端,難於辨識;伴見於多種證候之中,常被掩蓋;研究新獲甚多,非追趕時代者絕難知曉。
老師:然也。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劉方柏重疾奇頑證治實》,劉方柏著,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2010.6。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