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散出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藥僅四味,皆生用,故名四生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文:
“治男子婦人肝腎風毒上攻;眼赤癢痛,不時羞明多淚;下注:腳膝生瘡及遍身風癬。服藥不驗,居常多覺兩耳中癢,正宜服此,無不取效。
黃芪、川羌活、沙苑蒺藜、白附子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薄荷酒調下。如腎藏風毒下注生瘡,以(豬)腰子劈開,以藥末兩錢合定,裹煨香熟,空心細嚼,以鹽酒送下。”
按經典理論,風邪傷上,謂風毒上攻則可,無風毒下注之說,故《證治準繩·類方·中風》引此作“下疰”,不作“注”。
其“兩耳中癢”是使用本方之辨證要點,概皆出於前人實踐所得者。
《證治準繩·耳癢》引“沈存中雲:餘為河北察訪使時,病赤目四十餘日,黑眼旁暗赤成瘡,晝夜痛楚,百療不瘥,郎官邱革相見,問餘病目如此,曾耳中癢否?
若耳中癢,即是腎家風,有四生散療腎風,每作二三服即痙,閭里號為“聖散子”。
餘傳其方合服之,午時一服,臨臥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時,乃能眠,及覺,目赤稍散,不復痛矣。更進三四服,遂平安如常。”
餘默記其方,一日,一女病人彭某,來求餘診,年五十歲,因眉風痛,眼球發脹,伴口苦,自言耳道發癢甚劇,其癢從耳中直透咽喉,舌脈亦無明顯異常,餘曰:此聖散子證也,因口苦加黃芩、甘草。
方為:黃芪20克,羌活10克,白附子10克,沙蒺藜15克,黃芩10克,甘草5克。
患者服藥一帖,症狀緩解,四帖服完,諸恙如失。
宋代另有聖散子,方由二十二味藥組成,多為溫燥藥,為當時治療疫病之秘方,蘇東坡得之友人巢谷世,又傳之龐安常,龐氏載於其所著《傷寒總病論·時行寒疫治法》中,非此聖散子也。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胡天雄——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胡天雄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