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等藝術博覽會相繼舉辦。藝術博覽會是藝術市場的晴雨表,畫廊參會情況、觀眾的反饋、成交情況反映了疫情之後我國藝術市場的最新情況。記者通過採訪,力圖呈現今年藝術博覽會的新特點、新動向。
01
蟄伏已久 再現生機
▲ 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
以“重聚”為主題的北京當代藝博會於4月28日至5月1日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彙集了154家參展機構,全方位地呈現當代藝術豐富多彩的面貌和蓬勃發展的生態。
作為今年內地第一個大型藝術博覽會,此次北京當代藝博會在規模、成交量、觀眾參觀量等方面,與前幾屆相比都有可觀的變化:展陳空間由上一屆的8000平方米變成今年的18000平方米,參展機構從90餘家增加到154家,其中,參展畫廊由上一屆的54家增長至97家,覆蓋全球33個城市,其中包括48家首次參與北京當代藝博會的畫廊,新面孔佔比幾近過半。這些數字的變化是本次藝博會體量擴充最有效的證據,很好地展現了當代藝術市場復甦的蓬勃氣象。截至採訪時成交數額尚未統計完全,但北京當代藝博會藝術總監鮑棟表示:“本次成交量初步估計很可觀,約增長一倍。因為這是內地第一場藝博會,大家著實感受到了內地藝術市場復甦的跡象。”
據介紹,此次博覽會不僅兌現了大家去年就約定好線下相聚的承諾,更想以久違的相聚來激發壓抑許久的當代藝術市場,重振大家對於當代藝術未來向好發展的強大信心。正如本次藝博會主題“重聚”所示,“重聚的意義不僅僅是經過物理隔離後的相聚,更是中國當代藝術或者是藝術系統心態上的重聚。”鮑棟說。
▲ 第27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現場
第27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作為2023廣州文交會的最後一場活動,也於5月1日在廣州南豐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博覽會除了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藝術作品,還展出了來自法國、俄羅斯、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藝術作品,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參展藝術家約1000位,國畫、油畫、丙烯畫、版畫、水彩畫、新材料畫、書法、雕塑及部分數字、攝影、設計和文創產品等1萬餘件中外藝術作品在現場展出,現場交流交易氛圍濃郁。藝博會給畫廊提供了展示平臺,將收藏家和觀眾聚集起來。可以說,畫廊是藝術市場最直觀的感受者。“我們在首日便售出了超過一半的作品。這也是BANK今年參加的第一個國內的藝博會。我們好像剛從冬眠復甦的生物,積攢了充足的能量和煥新的面貌,北京當代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寒冬過後絕佳的亮相平臺。”BNAK畫廊負責人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到。作為北京當代藝博會的“元老級嘉賓”,沒頂畫廊開幕第二天售出作品就已經過半。沒頂畫廊負責人金麗萍肯定了“重聚”的重大意義:“從第一屆北京當代藝博會開始,沒頂畫廊就無一缺席,此次展會是疫情結束以來大陸第一次大規模藝術盛會,我們覺得它的情感價值和象徵意義是重大的。現場人氣很旺,我們除了將作品預售給老藏家以外,還結識了不少新藏家,這對於我們這樣在北京暫未設有空間的畫廊來說尤其重要。”
02
全面展現當下中國藝術生態
▲ 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
作為一個開放的、創新的藝博會,北京當代藝博會始終關注本土經驗與藝術生態,在開放與創新中互相促進。從創辦之日起,“本土性”就被作為北京當代藝博會核心理念之一重點強調,本次藝博會在整體面貌上依然以本土畫廊、本土藝術家為主。以北京為主場,展現當下中國藝術市場全貌,從而撬動疫情之後中國藝術市場的購買力、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復甦是此次藝博會的重要目標。鮑棟希望:“作為文化中心,北京在中國藝術市場的交易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北京當代”希望向大眾展示當代藝術在幹什麼,藝術在今天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進來。”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北京當代藝博會邀請了很多非一線城市的畫廊參展。主辦方認為,中國有著巨大的藝術市場吸引力,來中國設立空間的西方畫廊也越來越多,因此這時候向外展示中國藝術生態顯得很有必要。並且,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城市的畫廊本身都很國際化,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要怎樣國際化,而是如何建立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國際化。“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城市缺乏自我文化建構,所以它們需要國際化,但中國不是。我認為,在中國的文化系統中做到最好,自然就是國際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次我們會有意地選擇非一線城市的畫廊參展,例如合肥、蘇州、成都、烏魯木齊等城市,希望能夠更全面地展示中國,展現中國藝術發展現狀。”鮑棟說。
在這樣理念的支持下,本次藝博會自然給本土畫廊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機會,同時也受到了收藏家的肯定。收藏家關東元提到,北京當代突出本土化的打法是一個新的思路,在畫廊類似、作品風格趨同的國際性藝博會的背景下,提高本土畫廊參與度,反而凸顯了本土藝術家的特質,這是一個正面的現象。收藏家周艟則表示:“因立足於本土價值,本屆北京當代藝博會在國際化方面雖不及其他藝博會,但整體完全可以呈現當下中國本土的整個藝術生態與發展趨勢,是一場高質量的藝術博覽會。”
廣州藝術博覽會則秉持“思想性”“本土性”與“國際性”三大策展理念,聚力呈現了六大主題展:“人文灣區”影響力藝術家主題展、“讀懂廣州”攝影藝術主題展、“紅色家國”軍旅題材主題展、“老城市新活力”羊城藝術採風主題展、“新廣州、新文化”出新出彩藝術生活主題館、“數字力量”藝術+科技主題館。分別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不同媒介梳理與展現當代藝術文化的豐富面貌與活躍生態,為廣大觀眾構築了豐富的藝術生活場景,並進一步激發了假期藝術消費活力。“作為反映國內外藝術風貌的綜合性藝術博覽會,未來,廣州藝博會將不斷創新發展路徑,並整合各方優質資源,採取藝術發展縱向敘述與藝術專題橫向論說相結合的方式,以多維視角進行藝術敘事,將藝術融入城市生活,讓藝術與城市共生、與生活相融。”廣州藝博會策劃總監陳林說。
03
新形式、新生力量的加入
形成新的趨勢
藝博會是觀察藝術市場新特點和新趨勢的重要途徑。毫無疑問,追“新”是各個藝博會的關鍵詞,包括藝術形態的“新”,新興畫廊、新興藝術家以及新興收藏家。
以畫廊這一靈敏的切口為進入點,可以觀察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新趨勢。以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為例,此次新興畫廊接近一半。對於新興畫廊的關注度如此之高或許可以從鮑棟分享的主辦方選擇參展畫廊的標準窺探一二:除了有固定的展覽空間、穩定的合作藝術家、定期的展覽這些基本的標準外,“我們還有一個標準就是畫廊能夠代表藝術生態的特點。我們希望藝博會能夠帶動城市藝術生態系統中新力量的生長,成為對藝術生態有價值的推動者。同時,我們也會更傾向於實驗性、學術性的畫廊,因為我們不僅僅是一次銷售,也是一次行業交流。”
在提升藝術品質的同時,廣州藝博會也在創新發展,在活動、渠道等方面多維拓展思路。例如在開幕當天舉行了“簽約儀式”,並邀請各界人士共同參與,一同見證藝術家、藝術機構、企業等單位在雙方長期共贏的基礎上,與廣州藝博會開展一系列深度合作。在傳播和銷售途徑上,主辦方還邀請了專業的直播團隊現場進行實時直播,實現了藝博會“互聯網場景化”互動,將線下藝博會移到線上,以此拓寬了藝博會的銷售渠道,進而推動藝術品消費的階段性升級。
▲ 2023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現場
與此同時,畫廊帶來的作品也呈現年輕化的特點。例如BANK畫廊就是以年輕和新生藝術家的作品為主,包含目前正於金庫空間畫廊進行個展的“00後”藝術家文爵,正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舉辦個展的藝術家陳天灼,即將於7月底在BANK舉行個展的藝術家梁浩……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帶來的1992年出生的藝術家王茜瑤個展、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帶來的1989年出生的女性藝術家管玉的個展“島”等。大量“80後”“90後”乃至“00後”藝術家在本次藝博會的湧現亦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觀察藝術世界新生力量的切片。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收藏家的代際交替也成為普遍現象。新藏家的崛起,讓畫廊感受強烈。“總的來說,當前的市場依然強勁。新的年輕藏家的激增也帶來了某種購買趨勢。”BANK畫廊負責人表示,藝術家及收藏家的代際交替特點,無疑將為藝術作品的美學趨勢、畫廊參展藝術家整體年齡層等帶來新的變化。
廣州藝博會負責人也介紹,從現場藝術買家的結構看,“70後”“80後”在保持強勁消費力的同時,“90後”“00後”也加入了收藏藝術的行列,藏家群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當代藝術收藏趨向明顯。大幅作品被大買家收入囊中的同時,小幅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也越來越高,消費型的藝術品受到年輕人的熱捧。
在今年已開幕的藝博會上,傳統畫作依舊占主導地位,表明藝博會相對保守的態度。而此次北京當代藝博會和廣州藝術博覽會上,都設有聚焦於數字媒介的展覽。還出現了專門做數字藝術的畫廊——尼歐數字畫廊和雷電所,顯示了藝博會前瞻性的一面。隨著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市場能否培養出真正的一批數字藝術家有待時間驗證,但當下的每一步嘗試仍是進步的有益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