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網友堆積在內心中的委屈和絕望。
“其實每一次微信發出後,我都能猜到他們會回覆什麼。
這個帖子,也讓很多網友感同身受,紛紛訴說自己的心結。
“怎麼現在什麼話都不和我說了,每次都是問一句說一句。”
明明小時候對父母無話不說,是從什麼開始漸行漸遠漸無言了呢?
小的時候洗澡,媽媽怕她感冒,總是喜歡用很燙很燙的水。
她不止一次抗議過,但媽媽每次總說“不燙啊,洗著洗著就涼了”,然後強行把她按進水盆裡。
次數多了,她就覺得說了也沒用,只能選擇順從,在滾燙的熱水裡一直煎熬著。
結果,媽媽冷淡回應道:“這有什麼好哭的!不就是兌點涼水。”
但在這過程中,孩子的皮膚始終是薄於成年人的,所以比成年人更“怕燙”。
哪怕到現在,她也依舊無法原諒,父母這種自認為的關心和愛護,帶給她的陰影和痛苦。
他們永遠抱著封建家長制那一套,以居高臨下教訓孩子的姿態出現。
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父母哪怕心裡為孩子驕傲,也要淡淡提點一句“不要驕傲”;
當孩子遭遇委屈想尋求安慰,得到的卻是“多從自身找原因”的訓斥。
開口都是道理,講的都是哲理,卻從沒關注過孩子內心的情感。
不是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哪怕是犧牲和奉獻所有,也要給孩子極致的愛。
表面上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實際上,卻只關心孩子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他們的標準。
甚至還會在孩子質疑、反抗的時候,加重對孩子的指責和控制,以此來維持自己在親子關係裡的中心地位。
兒子是一名時尚公關,為了簽下一個合同,他可以瘋狂陪客戶喝酒,喝到住進醫院。
後來兒子坦言,在他的記憶中,自己的的房門是沒有門鎖的,日記是媽媽可以隨便看的。
甚至他學滑冰,摔倒了 13 次,媽媽也一次都沒有扶過他。
因為媽媽覺得,要從小讓他有跌撞感、挫敗感,這樣才能長大。
最後事實也證明,兒子確實學會了堅強,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但再也不會向媽媽求助了。
很多父母總是把自己置於過來人的身份,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主導孩子前進的方向。
在他們最需要父母理解和支持的時候,得到的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冷漠、拒絕和忽視。
以前公司有一位同事,從認識時候開始就沒見她和家裡怎麼聯繫。
她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太好,也沒什麼零花錢,存了很久很久才買了一本喜歡很久的筆記本,很高興地拿給媽媽看。
長大後,她以為自己有了工作會賺錢,終於有資格和媽媽撒嬌了,結果:
她說被領導針對,媽媽說,你要是沒錯,人家能批評你嗎?
她說童年留下創傷,媽媽說,短你吃穿了嗎?沒供你讀書嗎?養你養出罪過了?
“所以現在我對他們根本沒有親人的感覺,待在一起沒話聊,也不想聽到家裡的任何消息。”
在心理學上,這種心理防禦機制,被稱為“失望性情感隔離”。
在一次次的失望累積疊加後,她們不再把父母當成情感的依靠,不願再跟父母有情感連接,害怕再次遭受傷害。
哪怕後來父母再想表達關心,但是對他們來說,遲來的關心,就像夏天的棉襖、冬天的草蓆,葬禮上的溢美之詞。
甚至有的孩子拼命想擺脫父母帶來的創傷時,父母想的卻是,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懂感恩?
紀小弟是二胎家庭中的弟弟,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將他與學業優秀的姐姐做對比。
為了鞭策他學習,紀媽媽要求每節家教課都要考試,還得給紀小弟佈置雙倍的作業才行。
然而,在輔導的過程中,吳曉樂發現紀小弟雖然知識基礎薄弱,但是對籃球很有天賦。
可紀媽媽並沒有在意,不僅不讓紀小弟繼續練球,反而更加用力監督他學習。
結果這種方式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激起紀小弟的逆反心理,對學習敷衍了事,成績也一落千丈。
見此情景,吳曉樂想要勸服紀小弟的母親,正視兩個孩子的差異,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緊。
“做父母的我們,每天都在提醒吊膽,昨天為小孩粗魯的舉止給人道歉,今天又可能因孩子的成就而得到他人的讚美。
若是放任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走,等到將來找不到正式的工作,誰才是真正要去承擔的人?
這些年,隨著心理學的普及,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也特別多。
很多人把自己的一切挫折和不幸,都歸咎於成長過程中的創傷。
不停找出“父母毀了自己”的例子,怒斥“父母皆禍害”,以此減輕自己的壓力與羞恥。
可難以跨越的歲月的鴻溝,讓兩代人註定在成長經歷和思維方式都不同。
父母成長的那個年代,物質匱乏,生存比健康更重要,更別說所謂的眼界、學識、育兒觀念……
他們的生活經驗僅限於此,所以當他們對養育孩子和家庭生活的雙重壓力,他們也會焦慮: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外界會如何質疑父母沒有教養好。
這份壓力之下,很多父母寧可簡單粗暴的控制孩子,也不希望被貼上“耽誤孩子”的標籤。
再加上,父母自身也有很多創傷未被化解,被壓抑的慾望,持久的窮苦、不安,沒被好好愛過……
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種種因素疊加下來,就展現出了對孩子的拒絕與冷漠。
常看到一句話:“父母都在等兒女一句感謝,兒女卻在等父母一句抱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承接命運的方式。
而當我們能看到這一點的時候,父母可能也已經逐漸老去。
我們又怎麼能去責怪從來沒有得到過愛的他們,有能力好好愛我們?
這個世上,愛情和友情都可以選擇,但唯有親情是無法選擇的。
心理學家胡慎之在《走出原生家庭》提出,解開原生家庭的困局有三個步驟:
幾乎所有的家庭養育模式裡,都避免不了錯的教育方式,沒有人的童年是完美無缺的。
盲目的逃避和壓抑自己的痛苦,或者寄希望於父母的改變來療愈童年的創傷,只會讓自己深陷痛苦的漩渦。
只有當我們接受創傷存在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修復和調整。
所謂修復,不是和父母翻舊賬,告訴他們當時的自己有多難過、多受傷,而是跟當時的自己建立一個聯結。
用現在的你,去保護那個時候的自己,用現在的視角告訴她:
“不要害怕,那不是你的錯,是大人的錯。現在的你已經擁有力量保護自己了,你的感受和情緒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你願意,你可以通過阻斷的方式來讓自己做出一個新的選擇和改變。
阻斷的方式,就是尋找支持性的資源,可以是積極陽光正能量的人,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我們與父母的感情、關係是每個人都逃避不掉的宿命,是性格強橫的烙印。
它深深影響著我們承認後面對愛情、親密關係、工作職業的種種態度。
父母是否改變,父母是否向自己道歉,哪怕終其一生都無法和父母和解,其實都不妨礙我們找到自己的幸福。
當你有能力、有意識的控制自己及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與成長。
然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和方式,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 End –
作者: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繫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