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一詞大家並不陌生,我們經常能到新聞中發現它的身影,據報道,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60%左右。感染幽門螺桿菌後,會產生一系列胃腸道症狀,若不及時醫治,幽門螺桿菌長期存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誘發胃癌。中醫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試試以下方藥。
幽門螺桿菌感染早期者多見薄黃、薄黃膩及黃膩苔,且多伴少津,主熱證、實證,臨床多為脾胃溼熱證,常見上腹痞滿或疼痛,口乾或口苦,口乾不欲飲水,食慾減退,噁心或嘔吐,小便黃,舌紅,苔黃厚膩。當清熱化溼,理氣和中,予連樸飲加減,藥用厚朴15g、黃連10g、石菖蒲10~15g、法半夏10~15g、淡豆豉10g、梔子10g、蘆根15g。
感染中期,邪正相搏,正氣漸衰,出現寒熱錯雜證,常見上腹痞滿或疼痛,遇冷加重,口乾或口苦,食慾減退,噁心或嘔吐,腸鳴,大便溏洩,舌淡,苔黃。當辛開苦降,和胃消痞,予半夏瀉心湯。藥用法半夏15g、黃芩10g、黃連10g、乾薑10g、炙甘草10g、黨參15g。
感染後期,溼熱留戀,日久不去,必直接損傷脾胃陽氣,出現脾胃虛弱(寒)證,常見上腹隱痛或痞滿,喜溫喜按,口吐清水,食慾減退,疲乏,手足不溫,大便溏洩,舌淡邊有齒痕,苔白。當健脾益氣,和胃安中,予香砂六君子湯。藥用木香10g(後下)、砂仁5g(後下)、陳皮10g、法半夏15g、黨參15~20g、白朮15g、茯苓15g、炙甘草10g。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是中醫對致病學說的基本認識。眾多醫家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方案重視祛邪,多運用清熱、化溼、解毒等藥,雖療效顯著,但也存在一定侷限。
黃教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臨床上久病、年老體弱者多以健脾益氣扶正為治法,機體正氣充足則驅邪外出;溼熱、鬱熱等邪毒驅除之後,轉為益氣扶正,防止再次感染幽門螺桿菌。然而補益脾胃絕非一味使用甘溫之品峻補其氣,而是要以健運脾胃為先,即“補脾先開胃”,謹防因補生滯。
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氣血才能生化無窮,脾胃健則氣血旺。故黃教授益氣健脾善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此湯如同御駕親征,鼓舞中州,抗邪於外,以固其本。
20世紀90年代即有學者對200種中藥進行了初步篩選,發現其中38種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抑制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其中以黃芩、黃連、大黃、黃柏等具有清熱化溼解毒作用的藥物效果明顯。
黃教授喜用蒲公英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黃教授亦常選用蒼朮、厚朴、藿香、佩蘭、砂仁等辛溫芳香之品,做到寒熱並用,緊守清熱應防苦寒敗胃,化溼慎勿辛燥助熱。
由於“溼為陰邪,非溫不化”,法半夏為溫化寒痰的代表藥,故化痰祛溼藥中,法半夏最為黃教授常用。半夏辛散溫燥,有毒而力較強,法半夏毒性減弱,兼顧脾胃,最擅祛脾胃溼痰。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半夏等辛溫散結之藥可解除平滑肌痙攣,類激素抗炎鎮痛之效,且可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加強胃黏膜內血流灌注,有助於促進黏膜腺體組織再生,緩解黏膜炎症,還可降低胃酸酸度,調和胃部pH值,減弱胃蛋白酶活性,減輕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侵襲作用,降低抗生素藥物耐藥性,黃教授善納新知,以半夏辛散溫通、化痰燥溼、解毒祛邪。
名醫經驗集
《名中醫黃穗平脾胃病學術經驗集》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中醫藥治療脾胃病歷史悠久,黃穗平教授通過多年中醫脾胃病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經驗,他在傳承全國老中醫藥專家梁乃津、餘紹源、吉良晨等先導們的寶貴經驗、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發揚中醫藥防治脾胃病特色,鍥而不捨堅守中醫臨床近4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尤其擅長治療脾胃病,對慢性胃炎及胃癌前病變、胃早癌等疾病治療經驗獨到,在全國頗具學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