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業”是這兩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如何在全職工作之外發展出長期副業、避免失業危機,成了大家都關心的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尚在觀望,畢竟你我皆凡人,有一技之長傍身的不多,而沒有門檻的副業也真不多。
去年起,很多人對陪診這項工作好奇起來,幫人掛號、陪人看病、替人跑腿,不需要什麼專業技能,聽起來似乎不難。
也有人說,陪診只是聽起來很美,風險很大,況且如果大家都捲起來,接活兒一樣很難。
我們和三位陪診師聊了聊,她們有的入行兩年,有的剛做不到一個月。雖然三個人的經歷不一樣,但一樣的是,這份工作成了她們的正能量來源之一。
她們的故事可以作為參考,來解答大家對陪診師的產生的疑問。
小羅是我們採訪的三位陪診師中最早入行的,也是唯一的醫學專業畢業生。她在成都一所大學讀助產專業,兩年前來到重慶,在一家醫院擔任規培護士。
其實從一畢業,小羅就開始瞭解陪診這個職業,有一次她在成都某醫院門口,遇上一位去看病的婆婆,她看對方體力不支,便主動幫她去醫院就醫。後來和婆婆聊起天,聽到對方說現在的老人很難適應那些自動操作機器,希望能有人幫自己。
面對這個越來越大的需求,本就是醫學生的小羅開始接單做陪診,她有護理基礎知識,人也非常細心,每次接業務之前,都會把陪診的具體內容發給客戶,陪診之後,還把對方疾病的後期注意事項整理好,再發過去。有很多病人專程前往重慶看病,而她則主動前往酒店,接上對路程不熟的客戶,陪同他們前往醫院。
也正因為這樣,她接單雖然不多,但都是老客戶。讓我們驚訝的是,小羅說現在做陪診“不為賺錢”。雖然她有自己的收費標準——半天200元,但經常給老客戶優惠,碰到有些家境不太好的病人,她甚至一天只收100或50元。
現在她在醫院做護士,是全職工作,但每月收入也不足五千。她堅持說,現在做陪診,第一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是因為兩年前自己的經歷,讓她知道,在最無助的時候,得到一份幫助有多重要。所以在她心裡,收入不是陪診工作最重要的收穫,被人需要、幫人渡過難關、看到別人身體康復,這些時刻的滿足感更讓她快樂。
“兩年前我生病了,一個人去醫院,當時太痛苦了,一位婆婆看到小姑娘可憐,主動過來幫我,陪了我幾小時。後來我堅持給她一些報酬,她只收了我一百塊錢,說她不是為了錢,就是單純地覺得該幫我一把。”
得到過陌生人的善意,小羅帶著這份善意入行,和陪診的病人之間也發生過很多溫暖的事。
她有半夜臨時接到陪急診業務的經歷:那是一對來重慶旅遊的外地情侶,女孩兒吃火鍋臨時犯了腸胃炎,難受到折騰好幾個小時。男朋友半夜在小紅書上求助了很多位陪診師,都沒有得到回覆。私信到小羅時,那天她剛好熬夜刷手機,於是回了私信。那一刻對方說“終於有人回我了”。小羅立刻去了酒店,接上這對情侶,凌晨三點帶他們去醫院。
凌晨三點的急診大廳
圖片來源:小羅
還有一位她陪診過的婆婆,在重慶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主動給她發微信,關心她過得怎麼樣,生活有沒有受影響。
她回憶起還曾辦理過一次很特殊的業務:幫著一位外地的孕媽媽找到了18年前的就診資料。
那位媽媽孕晚期心臟負荷量大,當地的醫生需要她18年前在重慶做手術的病歷記錄,小羅到這家醫院和工作人員說清了情況,對方幫忙調檔案,卻怎麼都找不到這位孕媽的名字。大家急得不行,醫院一位老員工提醒,當年做手術時病人只有6歲,是不是用的父母名字。這下終於找到了,18年前對方用的確實是父親名字就醫。
小羅幫孕媽找到十八年前的病歷
圖片來源:小羅
提到這位孕媽媽,小羅特別開心“上週她順利生下寶寶了”。
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病人和家屬有請陪診師的需求,甚至可以說是一項“細水長流”的業務。她也說,希望自己一直做下去,就算未來不在醫院工作,也會堅持做陪診。
丹丹也是從醫院工作轉到陪診行業,去年三月,辭職在家帶娃已有一段時間的她決定重新開始就業,而曾在醫院工作三年的經歷,讓她把陪診這項業務作為自己的首選。
“之前在醫院上班,就看見很多老人一個人來醫院,特別孤單,而且現在醫院都是自助機服務居多,他們來了哪裡都找不到,找到也不會操作,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幫忙操作取號,陪著他們找找路,也可以幫老人和家屬節省很多就診時間。”
雖然丹丹之前在醫院科室做外送工作,但她覺得,陪診這份工作門檻並不高,不一定需要醫院工作經驗也能做好,只要去過醫院看病,知道流程怎樣,路線怎麼走,就有機會試著做。
因為有醫院的熟人和同事,她接單就是直接朋友圈推薦,去年由於口罩的原因,很多外地病人、家屬不方便來北京,她接到的大多數業務都是代問診和取報告。雖然已經入行一年多,但她說客源還不是很穩定,多的時候一天三四單,很多時候一天都接不到一單。所以收入也沒有過去上班時候穩定。
圖片來源:丹丹
和很多陪診師一樣,丹丹做陪診,除了收入之外也有心理上的收穫——幫助到別人。
“你做陪診的時候,在病人最需要幫忙的時候幫了他,這種情況很容易成為朋友。業務結束之後,平時也都會發信息問候一下。”
幫助別人的感受,在之前的工作中沒有體會過。而即使是在醫院科室工作過幾年,她直接陪伴病人就診的心態,也和過去看著病人們來醫院不同:
很多老人自己來看病,子女不在身邊,雖然付費請了陪診,但還是牽掛父母,這讓身為陪診師的她感動又感慨。
圖片來源:丹丹
還有她也陪過癌症病人就診,幫著虛弱的對方提重物,甚至扶著對方走路,她說“一旦你見過這種病人以後,會有一種想法:我們生活中的苦,咬咬牙就過去了,什麼都沒有健康重要”。
談到未來對這份工作的期待,她告訴我們“慢慢來”。
在嘗試陪診工作之前,安喵做了多年新媒體運營,但今年三月中旬,她突然失業,於是開始考慮做哪些兼職渡過空檔期,也想看看自己能不能發展更多可能性。
不過,即使當初並沒有意識到,但每一份經歷都不會一無所獲。安喵上一份工作的內容與職業培訓、考證相關,以備不時之需,她也考下一個養老護理員中級證書。沒想到這個證書,就是她打開另一扇門的鑰匙。
有證書在手,加上她之前也總為了家人朋友看病張羅,她想自己可以試試陪診這項工作。“我是E型人,性格開朗。連我媽都覺得我做這個事情比較得心應手,因為之前他們看病檢查什麼的也都是我忙前忙後”。
第一單接得非常順利,個人信息掛在閒魚三天,她就接到一單。
那是一位肺癌患者的兒子,人在廣西,他之前已經停工一年多了,陪父親在廣州看病。現在父親病情好轉,他回到廣西上班,但後續父親還需要預約檢查、複查、拿報告、拿藥,所以就在網上請陪診師。
安喵在這次業務裡,主要是幫客戶預約檢查。“正式上崗”前一天,她為了確保第一單順利完成,提前到醫院踩點看路線。但這次業務比她想得更順,客戶第二天也到達了現場,完成預約檢查後,不但沒有討價還價,還跟她確認了後面的安排。
她說自己“第一單就遇到了神仙客戶”。
圖片來源:安喵
安喵告訴我們,她的收費標準是每小時88到120元不等。雖然客戶都會正常付款,但這份工作並不穩定。她入行不到一個月,只接到四五單,業務量不大。所以她還在做另一份兼職——為客戶上門做飯。
把這兩份新工作做比較的話,她覺得還是做陪診師幸福感更高,因為做飯相對辛苦、收入也不高,而且“成就感也比想象中要低一點”,因為做陪診除了拿到一份收入,還有一份附加收穫,那就是可以幫到別人,可以感受到病人和家屬對自己的需要和傾訴。
前幾天,安喵接到一單年輕客戶的業務,病人是個27歲男生,腿受傷了但沒人陪著來醫院。這次陪診讓安喵解鎖一項“新技能”,幫病人租輪椅、推輪椅。聊天下來才發現,兩人原來是老鄉,讓這次工作經歷多了不少輕鬆和愉快。
雖然安喵很開朗,但她接單的幾個客戶裡,老人們並不和她聊太多病情上的事,“年輕人願意多說,老人特別注意自己的病情和隱私”。但是她覺得,人都有點傾訴欲,如果能讓對方信任自己,之後的溝通一定越來越多。
入行不到一個月,安喵對陪診這項工作體驗不差,但她說,未來還是想努力找一份全職工作。至於陪診這個行業,入行不難,但天花板也不高,她會把這當作一份長期兼職,既能賺錢,也能從幫助別人中得到一份滿足感。
她們三個人做陪診的緣由不同,有人多年來已經習慣醫院的環境,有人則是完全開闢人生新賽道。但她們對這份工作有共識——“收入不穩定,心理滿足感更強”。
每個人上班都是為了報酬,但也有很多人辭掉百萬年薪的工作,只為尋求平靜生活。某種意義上來說,副業和主業一樣,都是用個人時間換取收入,收入和心理回報是否值得,完全取決於個人心中那桿秤。
就像陪診這份工作,她們說能從中感受到幸福;而你看了她們的故事,從中得到的感受又會是什麼呢?
撰文:離心力
編輯:Sissi Hua
執行:ici
排版:G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