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師:你們在這裡,攜手帶一批成長,老師不要你們一分錢、不要講禮物,要你們肩並肩,把所學的拿來帶徒,圓滿就是功成嚴厲。‘功’就像大塊好轉,就是立了功,‘嚴厲’就是把變形記寫好。你們可能不知道,老師為什麼要做這種抖音鄉居短視頻,你們慢慢就可以看到魅力了,因為我們只感召這類型的,心真的歸屬山林田間的,這樣不會浪費時間,而且他們,也會在我們這裡迅速好轉,長時堅持!
舒佳:這一個多月來,負重小跑有點收穫,以前是腳是感覺不到熱的,睡覺也要等腳熱了,半天才睡得著,然後老師有一次教我,說:睡不著是運動量不夠,也是看個人的福氣,有福氣的人,一沾枕頭就睡著了,可以負重小跑。
這一個多月以來,我每天堅持龍水瑤兩趟,負重赤腳小跑。現在腳除了自動發熱外,靜下來還可以感覺到腳底板的脈動,就感覺非常神奇!收穫很大,現在雖然不說沾枕就睡,但也不會再失眠,很容易入睡了。
師:這件事情,中正今天也講了,有時候你的氣很高沒錯,我們去參觀黃氏宗祠狀元第,就看出來了,狀元煉功石,那就是一兩百斤的,你扛不起可以用滾、拖、推,像中正講的,如屎殼蟲推,總之你能夠從這搬到那、從那搬到這,就是搬運氣血。這個武功秘籍裡,有搬山河這一招,也就是負重量,人的血脈是河,肌肉是山,身體的包塊就是頑石,通過搬山河,就可以搬掉身體的雜質。
你去掃地,就會有掃除力,你還覺得掃完以後,神很清,這叫機表力;你去剷土、撿石頭,你會覺得血氣活,面紅撲撲,因為這是血脈力;你如果去挑擔、提水,甚至去負重、去搬石頭、去推石頭,而且推那種差不多跟自己等身重的,慢慢拱翻,那就是筋骨力。那就不是簡單掃除力,那叫衝擊力!好像車行裡,洗車的水槍一樣,你平常用潑水,那些泥垢洗不掉,但是用水槍一打,所過之處那些泥垢都斑駁脫落。
所以,這東西不是很多人在這裡,能夠一兩天練成的,我們反覆要講一個‘恆’,你看老師從開始寫對聯,就沒斷過;寫嵌名聯,也沒斷。從剛開始接觸對聯,到最後得到子祥博士的認可,說‘你的聯已經可以流芳了’就這句話!我現在寫詩也是,從剛開始作這田園詩,我相信不用多久,當我做夠一百首的時候,也會有一個長久的進步!我們去狀元第,目的就是將那負重的練法,還有敢爭先的決心、意志,取回五經富。後來果然寫多了筆熟,一在泉源山,三天寫了《百頌》。一百首詩啊!可謂厚積薄發!
我這次要跟佳俊去江西,因為這裡只有我跟佳俊是曾姓的,舒佳也是曾姓的,要去將江西的祖脈傳承取下來。而且我還要繼續往上尋根覓祖!我們五經富曾姓,可以一直連到曾子去,每一代,都有詳細的記錄,遷到哪裡,在哪裡安家、在哪裡下葬、修了什麼祖地,做了什麼事業等,我的一世祖就是宗聖曾子,宗聖曾公,我是曾子七十六世,繁字輩,按照每一代三十多年左右,那就是七十多代,就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曾子他十七歲,就跟孔夫子學習,是他父親推薦的,得到夫子衣缽真傳,注了《孝經》,發揚以孝治國的思想,還傳述了孔夫子的《大學》,從此天下士子讀子,讀書就有教材了!所以,曾子可以說是教材的祖師爺,你看《大學》的教材,曾子編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子他主要從事講學、著書、帶弟子,所以他是宗聖,承孔啟思孟,孔子臨終,將自己才四歲的孫子,託孤給曾子,可想而知,孔夫子對曾子是多麼的看重!
所以,曾子就承接了孔子的衣缽,傳給了子思孟子,叫上承孔子下啟思孟。在這宗聖廟碑,寫到孔子有曾子,道益彰;曾子能夠尊孔子,那道就更大,如日月永照,江漢之橫流,亙古不息,故萬世之久,四域之遠!就是一萬世以後,四面八方廣遠的地方,學子鹹尊守之,曠乎故土,曠乎後裔。就是反問,曾子的這種影響,不侷限於故土山東武城,也不侷限於他的後裔,萬姓都受到澤被!曾子在山東南武城,有曾子廟,而這次的目標,就是山東南武城,心就係在那裡。
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都有記載,七世、八世,八世是曾煒公,他做到漢朝的尚書令,專門管詔令、文書傳達、宣佈跟保管,就是書籍官,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家譜,他是創立家譜第一人!現在世界創立,修家譜都要學習曾煒公,他編入了武城曾氏世家,在漢朝,我們曾氏就有族譜了,起那以前的脈絡,因為曾煒公在朝中掌控這些文書,他有這個便利,編了自家的家譜、族譜,詳細的記載了歷史,給後代子孫,不單留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還指引各姓氏人修譜,這是開天闢地沒有的,曾煒公做到了!
所以,我們曾家曾煒公,真的是譜牒祖師爺,譜牒模範!這些非常重要的祖,是直傳老師下來的,非常重要的祖老師要去拜。然後就是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都在南武城,直到十五世。十五世我們曾家出了誰?出了曾據,當官做到關內侯,他有一件事感動了朝代、感動了中國!
就是當時王莽亂政,謀朝串位,想要曾據擁護他、幫他寫文章,曾據絕不!他知道這時如果順應逆賊,就會留下千古罵名,但是不順應逆賊,恐怕整個家族數千人,將死無葬身之地!他做了一個決定,即保存了忠傑、也完滿的護住了整個家族的命運!
曾據徹夜,帶家族兩千多人,通過輾轉安徽、浙江到了江西,選擇江西吉水這個地方,那吉水的文脈,是誰帶起來的?曾據!後代出了大量的文豪、狀元、宰相,大家都感謝曾據,為什麼呢?因為在漢朝的時候,曾據就將皇帝賞賜的三百兩黃金,帶到江西,族裡的人都在想,這筆資產要用在買房子、買實業、建宗祠,還是用來幹什麼?
最後曾據做出了決定,三百兩黃金,用來買讀書聲,到哪裡買?全部建書院!十六所書院,從此在江西開啟了文化弘揚之旅!當時可謂隔河書聲、弦誦聲相聞啊,所以在吉水流傳這樣的美譽:曾氏黃金三百兩,只買吉水讀書聲!所以曾據是所有南方的江南祖,因此江西吉水,是我們整個曾氏,第二發祥地,曾據是實至名歸的南方祖!
第一發祥地,是山東武城曾子;第二發祥地,就是江西,你看廬陵歐陽修,南豐曾鞏、王安石等,後代出了多少文學大家,都是曾據在漢朝點的火種!當時曾據帶眾南遷時,是五十三歲,他又活了二十五年,到七十八歲壽終正寢,葬在吉水的仁壽鄉,後代這些子孫就在那裡,修了老師祖上,曾據的墓地跟祠堂,曾據公祠、曾據墓,墓碑寫了四個字‘祖蔭其後’,就是祖上有德以後,永遠蔭護後人,祖憑什麼蔭後?耕讀家聲啊!同時也提醒我們,要建立德行,去福廕後人!
要積德,什麼方法積德?就是書香。所以,我們從江西、福建,再遷到廣東,仍然不忘吉水曾據曾公,建書院弘揚四書五經的精神,甚至一度將我們所在地,命名為‘五經富’!丈夫以存五經為富裕,而不是高車大馬,要富學,五經就是學問,學富五車的意思,不光是財富,五經富就是學富。所以,我們這一行,意義非常深遠!地名就代表閱經,閱經成就,乃祖上留下傳承!
吉水再下來,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等等,都做出重要貢獻,一直到三十四世,三十四世是舊公,我們就是舊公房的,舊公他在唐朝,做到金紫光祿大夫,我們曾家可打大夫第,在朝廷裡,負責一些擬文書的工作,他從吉陽搬到樂安縣,舊公也是我們曾姓,一位重要的祖,叫老二房。
舊公下來第三十六世,就是舊公的孫子國俊公,為唐朝進士,國俊公做到兗州太守,今日的山東,他體恤民生,做了很多好事,後來到老了的時候,他就歸隱田園,在家旁邊種菊花,人稱菊坡主人,常誦陶淵明《歸田園詩》,他過世以後,子孫將他葬在當地的觀性寺後,所以俊公的墓地,是在廟宇後面,墓穴名仙人踏足形,仙人踏足一隻腳。
然後就是三十七世曾萬公,曾萬公他北伐有功,當時金兵打下來,要保衛國家,所以朝廷賜他水田千畝,而萬公性孝友,敦詩書,樂施捨,經常施捨給一些窮苦人家,平時不打戰,他就歸隱田園,在贛州的西南,這地方在南康,所以當地人稱‘南康逸士’,就知道是萬公,他在國家危機時,可以保家衛國,國家不打戰了,他就是一個歸隱的安逸之士,課子讀書,這是三十六世,萬公之德!
接下來到四十世,四十世叫中彥公,他做到唐朝的通直郎,當時皇朝作亂,必須要遷移,因為動亂的時候,中原中心富裕的地方,很容易遭受打擊,就從富裕的江西,遷往福建。從唐朝那個時候,我們曾姓,就開始江西遷福建,因此我們拜祖,還要去福建汀州,汀州的寧化懷德鄉橄欖村,這裡有一波我們曾家人,由於中彥公他功德很大,保全了我們曾家一部分血脈,遠離了戰亂!南遷時將文化也帶下來,叫衣冠南渡!
我們叫客家人,就是從中原,一直遷下來做客南方,結果日久他鄉成故鄉!下來以後,中彥公感受到亂世,想到南方雖然貧瘠,但是太平,他在這汀州府城外,有一座南山文殊古剎,古剎後面有一穴地,就是中彥公的。所以我們想找到中彥公的墓地,就要找到汀州府的南山文殊古剎,如果要尋祖根,要尋到這裡去。
接下來,就一直到五十三世裕振公,都是在福建寧化,裕振公以後,就開始遷到廣東梅州徐溪,我們去拜過的聶氏太婆。後來就廣傳五經富這邊,就是這條主線,等於我們要尋祖,要去梅州、要去福建、要去江西、要去山東,這千年的尋祖之旅,就算有個交代。現在好多人,說要去朝聖,其實要先朝祖,自家祖的這條主線,要先捋順,解決人從何處來的線索!
這次江西行,在後天3月20號,中午我們就出發,然後看啟祥叔這個拜祖潮頭尋根典範,他九十歲的身體,還要組織人員跨省拜祖!他聲音洪亮,因為他豪爽、耿直!大家要學到這些身邊人的亮點,像蜜蜂,它並不是要飛到省外國外去採蜜,它會將身邊方圓百里的花草蜜先採集。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想要到很遠去求學,我們身邊人的光輝,有沒有學到?我們五經富就很多身邊人的光輝,時時有學點,處處有學處!下午我跟家林說:你看璧華奶奶,她是堂口內的壓倉石,穩!75歲,去勞作,從頭到尾一句話不說,認真做。所以,下午湖南的老阿姨問我:曾醫師,我的手痛,要改什麼方子?我說:你三個月還沒到呢。她說:也要三個月嗎?
人已經退休了,為什麼還要那麼著急?要懂得享受生活!璧華奶奶,她每天要誦經幾個小時,我們現在在講課,她可能就在樓上誦經,我晚飯剛過來,她就在拖地板,這些都是很好的閃光點!付出你們發現不到,說明你們的心,還沒道!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日常中,有些關鍵的片段,你們要截取一些小視頻,五秒、十秒都好,因為我們身邊,要近處就有感動。所以我說,還欠璧華奶奶一個好的視頻。
然後我們堂口內,所有人,都要有好的、亮麗的東西留影,中正或舒佳她聽打的那些場景。我在餘師那邊,我跟創濤聽打的場景,居然被馬來西亞的一位學子,拍攝下來了,很感謝他,因為如果沒有其他人,我們自己也不可能去拍,結果他拍了,所以才有那一幕,在床上,我在唸文字,創濤就在聽打,所以要慢慢,捋順我們身邊人,做到能夠感動相傳,自然就能夠感染遠方!近者悅遠者來。
你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面臨的事業,有多麼神聖!為所有走投無路的世上人,開闢一條路,一條世紀之路,一條克疑難雜病的世紀之道!所以今年,微信公眾號的風格,才會為之一變,只取注重實質實修的這些緣,真正薰陶了,過來以後,就完全重視實修!其實很多為人子女的過來,我們照樣可以教他。
比如說今天河南過來的,他父親是食道癌,我就知道他父親什麼問題,長期憂勞,‘憂’就是情緒,‘勞’就是五勞七傷損,那你要在山林泉下,一直放鬆,數以年月計,這時我們要學會客家話的‘錘子打鑿,鑿打樹’,我們就是錘子打鑿子,鑿子就鑿開樹木。就是我們要教他兒子,他兒子如果,能夠在這裡體驗修煉、淬鍊,不一定要教他父親怎麼樣,讓他孩子體驗。
還有剛來的洪少枝,如果有小梅的照料之下,那她這次來肯定有所收穫,她沒有定下時間的,好像退休了是吧?她丈夫每個月,都可以來看一下她的變化,她在這裡,要以璧華的奶奶為榜樣!老的以璧華奶奶為榜樣,年輕的以王偉為榜樣。至於來人,要怎麼修?老師按照大師,寫了篇短文,大家聽好《同心文》。
家林可以將一些美的文章,一篇文章打印、過膠好,貼在牆上,今天河南來的學子,他在我們的牆上不斷拍照,很感興趣,我看到這一瞬間,有點感動,堂口的每個角落,都可以有學處的,你拍到一篇赤腳好的、或者經絡的,回去受用了,你來也沒有白來,老師也對得起來人!
《同心文》這篇緣起是王偉,他說:老師啊,是不是要寫點實修,真修實練的文章,一方面鼓勵學者,另一方面,告訴來學的人規矩素養。我說:好啊,像做演員,要看《演員的自我修養》手冊;你要康養,你要看這康養鍛鍊《同心文》,我們這裡沒什麼,只要你來這裡,能跟我同心,我就能讓你好轉。
‘癸卯年,(2023年)值三年大疫結束,然慢性疑難之病日益增多’今年疫情剛結束,但大家不要高興得太早!福禍相依,有些人疫情一結束,暴飲暴食、陪伴應酬,最後搞得五勞七傷!是不是各種怪病,越來越多?幻聽啊、青光眼、腦瘤、肝癌、尿蛋白、甲亢等等,都來堂口找我,說:曾老師,我是您前面治好的人,告訴我消息,我才過來的,曾老師您堂口怎麼這樣的?整個五經富,唯獨看到沒有招牌的。我說:不是做生意,我們不是看關係、看經濟,我們是看緣分,你覺得我提供的方法可行,願意實行,那我們就有緣,所以緣分,不是靠招牌來引的,是靠信任,所以我們堂口歷來,包括現在、未來,都不掛招牌!
‘又有慕名來此同修實練者,須捨棄一切’就是說,他自己要放下一切,包括手機、朋友圈、過去,你過去結的緣要放下!現在很多人是累了,得不到休息,才得了很多病,叫積勞,來了我們要強制他休息!像大車過省,他就要在省關卡,強制你休息半個小時,收你的駕照,你半小時以後,才可以再開車,就是為了大客車的人安全!所以,病人過來這裡,我們表面上,是收他手機,其實就是強制他休息,強制他在我們山清水秀的龍水邊,勞其筋骨、放鬆心情、迴歸自然!
‘獲得家人支持,除去懷疑、妄想、負能量語’就是你那些疑神疑鬼,疑心生暗鬼,這些各種髒話,負能量語,都不要有!‘真實為畢生大事,耐勞吃苦,肯順堂中學修規矩’你如果真為自己,以及家人的健康、生死大事,要能夠耐習勞,也能夠吃鍛鍊之苦!要發自內心的肯幹,你叫我早上與雞俱興,我就早上早起,你叫我晚上九點睡,我就九點睡,肯順堂中學修規矩。
‘放下智能手機,聞雞起舞,旭日東昇幹,頭頂烈日干,披星戴月幹’這三幹精神,是堂口的靈魂!但不是說,真的要讓大家乾重體力活,我是儘量挑選輕體力活,給大家幹,讓大家在幹活、搬運中,提高自己的掃除力、搬運力,提高氣血的量!‘赤腳於沙石大路,揮鋤于田間地頭’打赤腳,然後鋤地,鋤頭壯筋骨嘛,你一拿鋤頭,握固就增大。
‘一不攀求,二不赴宴,三不逛街購物’這個心都要絕掉!所以在我這裡,來的時候到走,居然不識什麼人,但是卻帶走身心的健壯、自律,這樣的人,是大收穫,他是受益終身的!‘二不赴宴’不會跟誰去應酬分心,‘三不逛街購物’不要說我要買什麼衣服,我要去逛逛街…這心態切不可有!
‘日寫總結,夜省己過’因為你用在正途的時間,都不夠了,如果哪天你還有時間閒逸,那說明你的安排,還不夠密集,那麼你就有所退倒了!‘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這是大家在這裡,反覆要講的,所有的都要反己,要自己修,不要看別人‘咦,怎麼炒菜又放鹹了?’‘咦,怎麼你這個晚上睡覺要打呼嚕?’不看壞樣子!
‘不經師長允許,不許輕易讀書!’老師沒有允許你讀,你要注意,因為五勞七傷的,讀書都費神啊!讀書是要精神的,有餘力才學文!‘體能氣魄虛弱,更須嚴格止語守口’你的體魄不好,你就不要上來問老師、也不要多講話,你就默默的,學璧華奶奶掃地,學小梅挑水,學璧華鋤地,學語欣搬石頭,練著練著,體能就夠了。
‘如此三月脫胎,經年換骨,絕不欺汝’這樣下來三個月,你會脫掉病胎,一年你會換上健康的骨!無論是卵巢腫瘤、甲亢、高血壓、糖尿病等等,只要按照這種方法,老師沒有欺騙你!我如果欺騙你,我能得到什麼?前前後後,我還要墊房子、墊水費、墊伙食、墊陪練、墊講學、墊紙筆,給你們寫總結,來人有些用堂口的信封、紙張、筆,全部提供給他。
‘上面字字真理心悟,望學子珍重刻苦’講的這《同心文》,全部是這二十年來,學醫所悟,學子啊,你要珍重刻苦!‘學修有成,而報效家國父母,遠紹岐黃,近光醫路,實吾當代醫林翹楚也,’遠可以傳到去接岐黃的法,近可以廣大醫學之路,這樣的人,是有實修的,說一丈,不如行一尺的,重行動力的,這樣的人是醫林翹楚!
文章可以吸引遠方的人,而實修能力,卻可以真正讓他們服!那麼今年大家說,是要多做吸引人的事,還是多做能夠服人的事?我告訴大家,知識吸引人的時代,已經漸漸的過去了,廣告才做這個重,而折服人的,是一例重磅實修的案例轉變,頂的上網上文章前百篇!
你們可以看,接下來再多帶幾例,成功逆轉以後,你們的人生,會進到一個自信滿滿,很有把握,來人所過者化!你就按照規矩來,我陪你看到你好!這就是自信,符合規矩,就有這個結果!所謂好因就有好果,那什麼是好因?符合規矩就是好因。
‘願來者同心向陽,坎坷必將轉為坦途!願吾輩承遠啟來,同為大眾另闢一條充滿曙光之路!’所以,我們要為世界人類,開山闢路,闢一條另類之路,讓奇難怪病,可以通往壽康的!這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好,這就是《同心文》。
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讀shēn,一讀cān) ,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人。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申同師孔子。
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週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後世尊為“宗聖”,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於“復聖”顏淵。
曾煒公,漢尚書令,乃創立家譜第一人,編著《武城曾氏世家》,將秦漢一脈相承,曾氏脈絡理順,載史豐富,為世界學習譜牒文化典範,也成為炎黃子孫,重要歷史寶貴遺產,對文化相續貢獻巨大!
曾據,字恆仁,宗聖曾參十五派孫,山東省嘉祥縣南武城人。生於漢元帝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正月初七日。官至都鄉侯,因治朝有功,西漢永光年間加封關內侯。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自稱假皇帝,第二年確立年僅2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孺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造成社會、經濟極為混亂。曾據遵循宗聖“愛忠中君,驅邪匡正”之訓,對王莽的舉動,認為是大逆不孝,不事其官職而得罪於當朝,於始建國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引家挈族二千餘人,盡徙江南,居豫章郡廬陵吉陽鄉(今江西吉安)。至此山東武城,曾氏幾乎無人居住此地。曾據後裔在江南繁衍昌盛,江西廬陵吉陽鄉,為中國曾氏第二發脈地(第一發脈地,為曾參所在的山東嘉祥南武城),曾氏繁衍旺族的中心之一,並從因此曾據被稱為曾氏南遷之祖。
或曰:吾族曾氏,血統軒轅。光耀東魯,源於武城。開派參公,師事孔子。道傳一貫,獨得其宗。帝王黎庶,無不崇封!裔傳十五,據公恆仁。永光元年,生於嘉祥。以賢佐聖,恩承都鄉,功封關內,皆爵侯相。公元十年,移孝作忠,驅邪匡正,恥仕新莽。舉族南遷,桑梓吉陽,勵精圖治,子孫興旺。忠義之節,日月經天,浩氣永昶!建武乙未,七十八壽,卒葬吉水,仁壽古鄉。永平六年,漢帝明皇,誥封讚賞:吉陽郡公,秉性端方,志忠義城,獨節孤忠。從此吾族,播衍四方,望出廬陵,天下盛昌!泱泱華夏,歷經滄桑,歲月蹉跎,地老天荒。而今盛世,人文褒揚。故里宗親,孝誠名芳,千年祖墓,得以重光。省身念祖,祀以文章,吾族斯人,永誌不忘!
曾國俊,又名雋,字孝敘,行小三郎,唐武宗會昌五年(八四五年)進士,官兗州太守,歸隱中圃莊舍旁種菊坡,後名知府坵,錢塘羅隱撰記,葬於源蛇形,觀性寺後臺嶺下黃家舍仙人踏足形。娶嚴氏,葬臺嶺屋後,繼娶張氏,葬山灣高坑辰向,三娶吳氏,葬田堆上庚向。三子萬、千、彝。
曾萬,字持盈,行五郎,娶何、楊二氏,任鎮南將軍,與二十四派協名燻相將。以南康逸士名。以軍功賜田虔化(寧都)縣清泰鄉四都鎬源村千畝而家焉。與妻叔何德捨浚源田九十三石魚塘山地及老鴉崗井頭二地莊基,創浚源院。宋元祐年後為避金,浚源院駐院乃改觀性寺。葬浚源院門樹下亥向。明世宗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及明神宗萬曆年虹房裔孫為之立碑記事。娶何氏,贅樵罔何盛翁女,副室楊氏,三娶李氏,同葬。子泳、淵、沂。
曾中彥,字宗俊。唐官通直郎(文散官)。唐僖宗乾符年間,黃巢稱亂時,曾一併返回寧都稿源上村。公元878 年(乾符五年),虔州陷落,公遂遷居福建汀州寧化懷德鄉橄欖村。葬汀州府城外南山文殊古剎後。配吳氏,葬寧化縣翠華山已向。生三子:美、良、俊。(按:長子美,未隨父中彥公遷寧化,而是徙江西臨江府新淦縣;次子良裔衍江西石城縣;幼子俊隨父居寧化。後來,俊公的裔孫遷廣東五華轉水、長源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