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千字文》第40集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千字文》第40集


14年原創 國學經典講解 幾千集節目 點贊關注即支持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

“耽”是沉浸、沉戀、入迷了,以致別人叫也聽不見,所以“耽”是耳字旁。“寓”是寄託,“玩市”是熱鬧的集市、遊玩的場所,相當於現代的購物中心。“耽讀玩市”說的是一個人在噪雜的市場裡還能潛心讀書,對外面的一切境界都充耳不聞。這個典故說的是東漢學者王充。“寓目囊箱”也是說王充上街,別的東西都不看,眼睛看到的只是書袋書箱,除此而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論衡》共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稱為奇書。公元189年蔡邕來到浙江,看到《論衡》一書如獲至寶,密藏而歸。蔡邕的友人發現他自浙江回來以後,學問突有大進,猜想他可能得了奇書,便去尋找。果然在他帳間隱蔽處發現了《論衡》一書,便搶了幾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囑:“此書只能你我共讀,千萬不要外傳”。友人讀後亦稱“真乃奇書也”。

易輶攸畏,屬耳垣牆。

 

“易”是輕易、疏忽;“輶”是一種很輕巧的車子,有輕忽、輕率的意思。對一些小事很容易輕視、疏忽叫作“易輶”。“攸畏”是所畏,有所畏懼。《詩經·大雅》中有一段話“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意思是說:“人們常說道德一事輕如毫毛,但卻很少有人能舉起它”。君子對待任何事情,無論大小,看重的應該是道德和良知。不要輕視小事,不要疏忽很容易的事情。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人往往失敗在小地方,俗話說“陰溝裡翻船”,一定要重視小事,這就是“易輶攸畏”的意思。例如講話時要小心,不能旁若無人。為什麼呢?因為“屬耳垣牆”。

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亂子大部分都出在言語不密,授人以柄,自己亂了陣腳。所以任何事情在沒有成功以前,都要深藏不露,要小心謹慎,這是古人總結了多少教訓得出來的經驗。當然,偷聽別人談話是不道德、不體面的陰暗舉動,歷來為君子所不齒。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具膳餐飯”說的是葷素飲食的準備,要注意兩個原則。一個是適口,一個是充腸。“適口”是可口、鹹淡適宜;“充腸”是能吃飽。人的飲食越簡單,身體越健康,所以在飲食上能適口充腸就可以了,所謂“食適可,無過則”。千萬不要浪費,不要奢侈,要懂得惜福。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唐玄宗的兒子李亨當太子的時候,有一次陪著皇帝吃飯。侍從送上一條烤羊腿,玄宗叫太子用刀割開。李亨割開羊腿,看見刀上沾了碎肉,就隨手拿起一張薄餅擦刀子。玄宗盯著太子直到他把這張餅吃了,才高興地說:“這樣惜福才對”。

 

由地域和五味的不同,形成魯、川、粵、淮陽四大風味,再發展出山東、四川、湖南、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閩南八大菜系,以及煎煮蒸炸,熬炒扒溜燉等烹調手藝。這又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烹飪在五行八作裡面屬“勤行”,廚子的祖師爺是伊尹。但是為了這口腹之慾,人這個永遠也填不滿的大漏斗,不知吃絕了多少物種,這是“口福”還是“口禍”,真是說不清楚。

 

飽飫烹宰,飢厭糟糠。

俗話說的“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飲食也是如此。傳說清道光皇帝微服出遊時,曾在一戶農家吃了一碗豆腐湯,覺得味道十分鮮美。回到宮中以後,命御膳房照做,結果口味皆非。其實這就是厭足了山珍海味的緣故,所以明代朱伯廬的《治家格言》中才說:“飲食約而精,園疏愈珍饈”。飲食要少而精細,就是蔬菜也比珍饈美味要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