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深圳二模部分選擇題個人解析

2023深圳二模部分選擇題個人解析
最近廣東地區的模考好多啊!可惜要忙期中考試的事情,手裡頭事情比較多,更新比較慢不過有大家在看,我會繼續寫下去,不辜負大家的期待。
此外,有讀者希望我多來點主觀題解析,我覺得很有必要。不過我目前還處於摸索階段,還沒有把解題方法昇華成理論,就先把我的思考寫出來吧。
在文章的最後,我比較了一下佛山、廣州、深圳的二模選擇題情況,梳理了一下高頻考點,希望對最後這幾十天的複習有點幫助。
本次解析只選取了部分選擇題。

【解析】本題從荀子的角度考查禮樂,難度不大。

周公將“德”引入禮樂,使禮樂具備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本思想。後來孔子又給禮樂注入了“仁”,繼續發揚禮樂的人文精神。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列主張,希望能結束禮崩樂壞的亂世,建立有序世界。

在戰國的儒家學者中,荀子是最特別的一位。

以往的儒家學者比較理想化,比如戰國中期的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出“仁政”和“王道”,主張統治者只要施“仁政”,行“王道”,“天下之民”自然會來歸順。身處亂世的君王都覺得孟子說得很有道理,但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法家的“霸道”,因為“亂世用重典”。

時間來到戰國晚期,此時各家理論在互相爭鳴中走向成熟。荀子認為齊國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已經五十歲的他前往東方講學,逐漸成為學術首領,主持稷下學宮,接觸到了比孟子更廣闊的學術天地。

見慣亂世的荀子更加現實、理性,認為人性惡,他把各家學說的有益成分吸收進來,尤其是當時極具人氣的法家。他提出的一些理論,如“制天命而用之”,就帶有法家的“霸道”氣質。他教出的兩個學生,韓非子和李斯,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瞭解了荀子的為人,我們就能看懂題幹中的荀子是從什麼角度來看待禮樂的。

就是實用的角度。禮主“分”,各司其職,使社會井然有序;樂主“和”,樂可以調節情緒,修身養性,使不同的人和諧共存。兩者互相補充,構成了一個有序世界。答案為D

估計不少人會選B。厚古薄今確實是早期儒家的特點,但是本題的重點不是周公創建禮樂制度,然後禮崩樂壞,荀子嚮往周公的禮樂,所以強調禮樂。這麼解讀就忽視了題乾的主要內容。很多時候不要糾結次要方面,要關注主要方面。

此外,由於荀子也肯定法家的創新變法,所以他厚古薄今的色彩不濃,偏向厚今薄古。

說到荀子的實用,突然想起教材上的兩則材料:

秦國向來重法輕儒,儒家學者也不會去秦國遊歷,但是荀子卻破例去了秦國訪問,會見了秦昭王和宰相范雎。荀子實事求是,承認秦國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但也看到秦國恃武功而輕德教的缺點,他建議秦昭王任用儒者,注意收服人心、以德服人,否則國運難以長久。

後來秦王嬴政要誅殺水工鄭國,並驅逐其他諸侯國的人時,李斯上《諫逐客書》,改變了嬴政的想法,嬴政讓鄭國繼續修建鄭國渠。

雖然嬴政和李斯都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但是達到了荀子以德服人的功效,也算是殊途同歸吧。

十年後(前236年),鄭國渠修成,此時荀子已經離世。


【解析】解讀墓葬考古文物,有助於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考古文物具有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比如2020年全國Ⅱ卷第25題的佛光寺,就是證史。有時候史學研究的新發展,就是由於考古文物的新發現。不過在高考與模考中,幾乎很少拿有爭議的考古發現來糾史,大都是考查史料實證和史學理論。

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兵家、雜家、陰陽家的書籍,屬於百家學說;海昏侯漢墓也有諸子百家,還有詩賦、數術和醫學。兩者有相似之處,那麼本題的關鍵詞就不是漢武帝,而是諸子。然後再認真思考哪些選項符合題意,符合題意後再看與我們所學知識是否衝突。

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時期設立五經博士;次年,罷黜不治五經的太常博士,儒學獨尊地位形成。漢武帝與秦始皇不同,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不靠暴力與強迫,就把事情辦成了,推恩令和儒學獨尊就是典型。

但儒學獨尊不代表其他學說銷聲匿跡,而且漢武帝本人和荀子一樣,講究實用,凡是有利於維護統治的思想和手段,他都要。“王霸道雜之”是西漢政治的本質特點。

由此觀之,B項“思想文化的多樣性”與所學知識並不衝突,又符合題意,是最佳選項。

本題重點在出土文物的內容,這些內容沒有涉及中央集權和郡國並行制。關鍵詞別找成海昏侯,然後鎖定中央集權和郡國並行,那樣就偏離題幹主旨了。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經濟重心南移對政治的影響。容易錯選C、D項。
先時空定位:786年,這是唐朝中期,唐朝中期的知識點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80年實行兩稅法、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租庸調製難以繼續施行,所以實行兩稅法,B項時空不對,而且與題幹無關,最先排除。
三省六部制度何時瓦解?我們的教材只提到三省六部制在隋文帝時確立,唐太宗時形成政事堂制度,唐玄宗時政事堂改稱中書門下,三省六部制走向完備。這僅僅是唐朝前期,任何一項政治制度都會隨著政局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只瞭解到這裡是不夠的。

高考題可不會只考教材裡的東西,我們能做的就是認真鑽研試題,瞭解更多的信息,補充教材缺漏,培養核心素養。
首先要知道一個核心:皇權要強化。為了強化,歷代皇帝想了很多辦法,要麼新設機構或人員,要麼就直接廢除。這兩道題都是新增機構,中樞權力發生變化,即皇權強化,三省的地位有所下降。
從這兩道題可以推測,唐朝中後期,翰林學士院樞密院地位上升,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六部的職權逐漸被侵蝕,三省六部制漸趨瓦解,名存實亡。
再回到本題,題乾的重點是皇帝的改革受制於江淮轉運使,這與三省六部的瓦解無關。因為我們剛剛分析了,三省六部制的削弱反映的是皇權的加強,但是題幹不是這樣。所以D項本身沒錯,但是無關。
轉運使是專門負責將地方糧食、財賦通過漕運輸往中央的官職,主管地方財政和漕運。藩鎮是軍鎮,長官是節度使,主管地方軍政。一開始藩鎮主要在邊疆地區,遠離中央,為了方便節度使執行軍務,藩鎮下轄好幾個州,各州的行政、財政、官吏任免等諸多權力都逐漸集於一身,節度使逐漸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勢力。
可以看出轉運使還是不同於節度使的。而且唐中期的藩鎮割據並不意味著危及中央統治,中央在與藩鎮博弈的過程中,也想了不少辦法來拉攏、分化節度使的力量,唐朝的統治得以延續。C項錯誤。
江淮轉運使韓滉之所以底氣十足,就是因為他所處的江淮地區的賦稅在安史之亂後,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這說明江淮地區的經濟繁榮,經濟重心正在南移,地位重要,進而影響到了政府決策。A項正確

【解析】A項都沒想的那一塊去,迅速錯選了C項歸根結底有三個原因:

第一,對“多元一體”的理解不到位。從“元”的演變來看,突出人體的頭部,強調為首、首要,後引申為第一、開始、根本。“多元”就是多個開始。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類文明始於顏色最深的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也出現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向外界擴展。而這些流域都屬於大河農耕文明。

這些文明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並不知曉其他文明的存在,這種出現是本土獨立產生的,不是外來的影響,體現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如果說“多元”注重獨立的個體,那麼“一體”則強調聯繫與交往帶來的整體。可這個整體指的是多大的空間範圍呢?

“多元一體”首先是費孝通先生於1988年提出的,用來形容我們國內的中華民族格局,這個“一體”的範圍是中國國內。推及到世界,那就是指全球性的交流。題幹中的世界地圖,並不是全球性的交流,僅侷限於亞歐非。因此古代世界不具備一體性。

第二,對教材的表述鑽研不認真。其實《中外歷史綱要》下冊都寫得很明白了

這是第1課的內容

題乾地圖提到的文明區主要是第1課,體現了多元特徵,注意“學習聚焦”的總結;希臘本土及對外殖民、亞歷山大東征、張騫通西域、羅馬使者航線都是第2課的內容。

注意第一子目的標題:古代文明的擴展,這裡的“文明”主要指農耕文明
注意“學習聚焦”的表述,這時的古代文明是區域性擴張,還不是全球性的,不能稱其為“一體”

農耕技術的傳播,推動農耕文明區的擴展。

冶鐵技術的傳播,需要結合選必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6課《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進行理解。

遊牧民族的金屬冶煉領先於農耕世界。公元前2千紀初,以印歐人為主體的遊牧部落憑藉馬和馬拉戰車的優勢,從東歐平原出發,向農耕世界遷徙。進入小亞細亞的這一支印歐人與當地的被征服者融合,形成赫梯人。冶鐵技術經過赫梯帝國的征伐,擴展到其他農耕區。

按照吳於廑先生的看法,遊牧世界曾三次對農耕世界發起衝擊,分別是公元前2千紀印歐人的遷徙、3—6世紀亞歐遊牧民族大遷徙,以及蒙古西征。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遊牧世界取得了勝利,但最終的結果是農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遊牧或半遊牧民族,擴大了農耕世界,削弱了遊牧世界。到1500年之後,遊牧民再無力發起大規模的衝擊。

……他們帶來的馬匹和鐵器推動了農耕文明向新地區開拓,為農耕世界進一步的擴大和繁榮創造了條件。(選必3《文化交流與傳播》教師教學用書P92)

農耕世界擴大和繁榮的表現,就是古代帝國的出現。

公元前2世紀一公元2世紀,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農耕文明區都出現了範圍廣大的帝國。在中國,秦朝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隨後的西漢東漢都保持了較長時間的政治穩定,並與匈奴爭鋒。西遷的大月氏人在中亞到印度北部地區建立了貴霜帝國,經營東西貿易,並支持佛教的傳播。帕提亞帝國在公元前2世紀興起於伊朗高原,在公元前1世紀一公元2世紀進入鼎盛時代,曾多次擊敗羅馬。最西部的羅馬帝國到公元前2世紀基本控制地中海地區,於公元前1世紀完成對埃及的征服後,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海。公元1-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鼎盛時代,經濟繁榮,政治穩定。(選必3《文化交流與傳播》教師教學用書P93)

題幹中的張騫通西域和羅馬使者航線就這樣也解決了。

第三,受自身慣性思維的影響。多元一體是中國的民族觀。我接觸新教材後,對中國古代史印象深刻的就是強調多元一體與民族交融。現在的試題也大都是從這兩個角度出發。

佛山二模第2題素材為考古出土的越族女子身穿漢服跳舞的圓雕玉舞人,也是考查民族交融。

南越王墓出土的圓雕玉舞人
先有了中國史的學習,又在這麼多試題的影響下,我便形成了思維定勢,推及到古代世界,也以為是多元一體的格局和民族交融的趨勢。於是想都沒想就選了錯誤答案
很不應該啊,應該每個選項都認真思考的。

【解析】考查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特點。
如果是老教材地區的學生,在高一的時候就講過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因此很容易將②確定為英國。民主制是指下議院的鄉紳和市民,貴族制是指上議院的貴族和教會代表,君主制是指英國國王。
還有一個問題:德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不是這三者的結合呢?如果是,為什麼不是德國?這個問題我也沒弄懂。題幹要求是“開創”,我只能從這裡入手排除德國。
老教材將英、美、法德分為3課,講述比較細;新教材將3課內容整合成1課,不過在選必1中會進行一定補充。兩套教材各有優點,但是都沒提及①中的“原則民主”與“程序民主”。
簡單來說,原則民主是看不見的價值理念,程序民主是看得見的實施手段和過程。
原則民主的價值理念概括起來主要是天賦人權、人人平等、人民主權等思想,表現為公民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機會平等,保障絕大多數公民能夠享有民主權利,注重實質。比如我們黨的初心使命就是在踐行原則民主。
在美國的政治結構中,美國眾議院的議員由選民選出,總統也由選民間接選舉,這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主權的原則民主。但是現在,我們發現美式民主越來越偏離原則民主,走向程序民主。
程序民主看重民主的實行手段和過程,把民主侷限在投票選舉這些程序上。比如選舉總統只看選票,不看這個總統是否具備政治能力,是否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要他是選出來的,哪怕是條也是可以的。再如審判蘇格拉底,只要贊同死刑的人多於不贊同的人,哪怕結果是不正義的,但是這個過程沒有問題,蘇格拉底就得服從判決。
程序民主帶來的結果就是:為了拉選票,不斷砸錢做宣傳,甚至是虛假宣傳,互相蒐集對方的黑料,揪對方的小辮子,雙方都對自己的選民做出很多承諾,最終導致社會被撕裂成一個一個群體,無法凝聚共識,自然也就保障不了大多數民眾的利益。
美國的程序民主還體現在三權分立,互相制衡。這套設計有利於防止專制政府的出現,而且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比如二戰期間,總統羅斯福可以連任四屆,總統權力在他手裡擴張到了極致。
如果我們在做題時不理解原則民主和程序民主,但我們知道美國的聯邦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又讓地方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建立起地域與體制的雙向平衡機制。從這裡也可以判斷①是美國。
至於③,也是要找到關鍵詞,主權在民,摧毀封建制度,聯繫所學可知法國大革命猛烈衝擊了封建專制制度,經過幾十年的曲折鬥爭,最終建立了共和國。D項正確。
【解析】本題的關鍵詞不是列寧和馬克思,不要過多聯想。關鍵信息是1913年,對應《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第二子目“亞洲的覺醒”。
一開始,我覺得殖民解放運動的內容很簡單,梳理史實就好了。但這樣就割裂了亞非拉地區從中古走向現代的這段歷史,中間這個近代化過程僅是梳理史實是不夠的,我們要比較西方的近代化,找出屬於亞非拉自己的發展脈絡,也就是各自的特點。
第12課主要介紹亞非拉被殖民的過程,在課文末尾的“學習拓展”,教材留了一個引子:

亞洲自己要是無法實現社會轉型,那麼宗主國在殖民地犯下的罪惡,將從外部迫使殖民地做出改變。這是因為宗主國會把自己的生產方式移植到殖民地,給殖民地注入資本主義因素,推動殖民地出現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
如果宗主國自身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會怎麼樣呢?

《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12課

以葡、西兩國為例,它們不是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的殖民活動導致拉丁美洲的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產階級力量較弱。當拉美獨立後,土生白人中的上層掌握了政權,與大地主聯合,形成軍事獨裁體制,即“考迪羅”體制。考迪羅藉助外國力量維護軍事獨裁,拉美人民面臨著繼續民族民主革命的艱鉅任務。
回到亞洲,亞洲自身的封建經濟比較發達,當殖民入侵給封建經濟造成衝擊時,農民階級首當其衝,率先站出來反抗外來入侵。隨著封建經濟的不斷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不斷成長,民族意識也在危機中不斷增強,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長起來的民族資產階級從封建農民手中接過了反抗殖民統治的大旗。
因此題幹中的“風暴”是由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根源在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其力量有所增強。C項正確。
1990年3月,納米比亞獨立,標誌著20世紀初形成的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崩潰)。A項時空不符。
此時,亞洲地區的無產階級鬥爭意識還未覺醒,力量還未壯大,這些風暴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B項錯誤。
馬克思主義在亞洲的傳播應當是十月革命後。D項時空不符。
最後比較一下三次模考的考查情況。
從內容來看,中國史考查較多的是:

世界史考察較多的是:
從考查內容的載體來看,中國古代史有考古發現,近代史有左宗棠(熱點已降)、新事物(郵票、廣告、註冊商標);世界古代史有地圖,現代史以海報的形式考察蘇聯、邏輯推理分析時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