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恰如琴鍵,眼睛恰如音槌,心靈則是一架繃滿弦的鋼琴。” 藝術大師康定斯基曾這樣寫道。藝術家用畫筆奏響琴鍵,在空間設計中,也不僅滿足功能性,更以視覺韻律感牽引情緒。視覺韻律感是指人眼在觀察事物時,感受到的連貫、和諧和有規律的節奏感。那些視覺中的色彩、線條、形態、材質等,高低起伏的流動間,恰如詩歌的音韻之美。
備受推崇的美國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他的設計風格具有強烈的現代氣息,將東方古典園林元素注入現代主義設計,創造出獨特的空間詩意感。他的論著《看不見的花園:尋找美國景觀的現代主義》,對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超越時間的影響力。
NASHER SCULPTURE CENTER
©https://www.pwpla.com
NOVARTIS HEADQUARTERS, FORUM 1 COURTYARD©https://www.pwpla.com
在彼得·沃克的設計中,可以瞥見東方古典園林的影子。迴廊、水池等景觀元素,通過有秩序的重構與編織,與周圍的環境融於無聲。他採用借景手法,以幾何形狀和抽象線條,將城市的現代感與自然景觀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空間韻律,讓步入其中的人們感知空間的淺唱低吟。
TANNER FOUNTAIN, HARVARD UNIVERSITY ©https://www.pwpla.com
在上海一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老洋房“嘉邸”裡,也以蘇繡藝術演繹著空間的韻律。國家級非遺“蘇繡”代表性傳承人、蘇繡藝術家姚建萍的藝術作品融於空間,仿若精妙的語彙,讓整個嘉邸仿若一首可以步入的詩歌,起承轉合間,觀者的情緒亦隨空間的韻律流動。
空間第一層展出的《雲山勝境》,以蘇繡技藝創作出傳統水墨畫般濃淡交織的靈韻,奠定了嘉格納堅守傳統且銳意創新的匠心精神。這組作品突破了傳統蘇繡的呈現形式,以一絲一線呈現水墨畫的暈染效果,這是非遺技藝抵達的新突破,也是東方審美以另一種載體的當代定格。富有韻律感的裝裱方式,彷彿琴絃撥動的初音,震盪迴響。
樂章進入第二層,取材於生活的傳統文化藝術,以琴棋書畫詩酒茶為主題的蘇繡藝術作品為載體。在明快或深沉的生活美學空間裡,這些靈動精美的藝術作品,彷彿一支支音樂線條,既相互獨立,亦形成生活的和聲。
漫遊其間,層層遞進,蘊含東方哲學的屏風,掩映日常生活的餐桌藝術。高低起伏的寫意線條,與巧妙呼應的簡雅色彩,引領觀者深入體驗揮灑自如的詩意生活。漫遊其間,情緒層層推進,當我們抵達最後一層,這一支生活的詩歌,原來才剛剛啟程。
建築大師路易斯康曾說:“自然光給予空間生命。”光影是空間設計中的精神性元素,為空間注入靈魂。設計師以空間的形狀、尺度、構造、材料、質感等,對光影進行塑造。光影是由光線照射在非透明或半透明物體上,在物體的表面形成反射,形成物體的色彩、質感、肌理與輪廓;在物體的背光面留下的黑色或灰色空間,物體會因形狀的不同而使產生的陰影不同,不同的光產生不同明度的陰影。
空間容納了光影的變幻,捕捉時間行走的蹤跡。當現代人在數字世界裡模糊了時間,光影在靜謐中敘寫四季與晨昏的流轉,牽動著人類身體中原初的自然節律。在道文化裡,光為陽,影為陰,明暗交織間,二者對立而統一,構成了“天人合一”的至美之境。
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對光影進行重塑,在中國創作了許多兼具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設計技法的作品。他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採用了蘇州古典園林中常見的窗牖的設計手法,將自然光線引入到空間內部。陽光透過窗牖,在地面和牆面上投下光影的詩歌。
除了空間設計帶來的光影,藝術品則折射出耐人尋味的光影細節。融於嘉邸空間中的蘇繡作品,通過絲線顏色的巧妙調度,不同的針法與絲理的錯綜交疊,使作品在不同的光線下呈現出變幻萬千的藝術效果。
“蘇繡的藝術來自靈感深處的美,讓光影有造型,也有色彩。” 姚建萍大師如是說。絲線的顏色層次具有深淺與亮度的變化,絲絲縷縷的細膩紋理,讓獨具質感的光影在錯綜交錯間優雅起舞,仿若水波的粼粼起伏。小空間的細微品味,讓大空間的層次感更為豐富,光影就此貫穿了我們的生活。
生活,是詩意的源泉。嘉格納打造的嘉邸空間,以錯落的空間設計與精妙的蘇繡藝術,敘寫流動的詩意之境。嘉格納讓藝術融於生活的美學精神,設計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空間中重獲新生。生活從這裡開始,以詩意延續。
文 | Cameo
編輯 | S 設計 | Tate
部分圖片來源 | 嘉格納
本文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轉載、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