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至,宜麵筋。風味人間,麵筋最懂。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甘肅人的粉湯裡有它,內蒙古人的釀皮裡有它,陝西人的涼皮裡有它,河南人的胡辣湯裡有它,東北人的小燒烤裡有它,廣東人的牛雜裡有它,江浙人的素面裡有它,福建人的湯羹裡有它……中國人把小麥種到哪裡,哪裡的餐桌就擺上了麵筋做成的各色佳餚。
從塞外到江南,千百年來耕作不息的中國人民在小麥中發掘精華,才有了麵筋融入的萬千滋味。酸甜辣鹹,盡是大江南北的人間煙火。
中國麵筋不完全圖鑑,一幅把人看餓了的地圖。製圖/孫璐
北派麵筋:風吹麥浪背後的豪橫之選
從大西北到關中平原,從中原地區到華北平原,風吹麥浪永遠被北方人民視為一年之中最富有希望的豐收美景。盛產小麥的北方大地,讓這裡的人民從不吝惜用麵筋做成四季餐桌上的各類主食。
炎炎夏日裡,北方人會用麵筋搭配涼皮,佐以黃瓜絲、陳醋、辣椒油,就是一頓清涼開胃又消暑瀉火的美餐,一家老小“呼嚕嚕”就能幹掉一大盆;寒風呼嘯的嚴冬,北方人會把麵筋加進熬好的肉湯,做成讓人一天都踏實滿足的早餐。從冬到夏,麵筋是北方人家離不了的家常味道。
大塊的肉,稠稠的湯
“絲綢之路上的明珠”甘肅張掖,地處祁連山下。這裡大片麥田向天邊無限延展,這裡是春小麥的重要產區。張掖的農人不僅善於種麥,更擅長用新磨出的小麥麵粉製作有名的牛肉粉皮面筋。
一碗牛肉粉皮面筋端上桌,只見牛骨和牛肉塊熬煮而成的肉湯裡,大塊麵筋醇香柔韌,既解餓又解饞;粉皮色澤晶潤,口感順滑;加之碧綠清脆的包菜浮動在稠滑的湯裡,散發著蔬菜的清香,十分催人食慾。
張掖人做麵筋,不光要“洗”,更要“發”和“烙”。將上好的小麥麵粉和成麵糰後溫水反覆攪拌,洗出來的“麵筋”加入麵粉與酵母進行發酵,發酵好的“筋”還要兌鹼,再烙成約5釐米厚的麵筋餅,這才算是完成了麵筋原料的製作工序。張掖麵筋麥香味十足的厚實口感,正是來自於發酵和烙制的過程。
在張掖這座小城,當地人的一天從一碗熱乎乎的牛肉粉皮面筋開始。清晨,揀一家香氣飄散的街邊小攤坐下,吃一碗肉面菜湯四樣俱全的麵筋,“不忘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作江南”,眼前的日子踏實而飽足。
小麥的香,辣椒的爽
“吃好面,到河套”。
作為世界三大優質小麥主產區之一,內蒙古河套地區巴彥淖爾盟出產的春小麥,麵筋含量超過35%。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環境無汙染,一系列無可複製的優越自然條件,讓河套小麥做出來的麵筋香爽柔韌,是巴盟人一日三餐離不了的美味。
保留原味的做法,足以讓巴盟麵筋的特質充分發揮。
巴盟人把蒸熟的麵筋切成長條,撒上一把香脆的炒花生米,放上黃瓜絲、香菜、胡蘿蔔絲等清爽的配菜,最後再放些本地特製的酸菜,澆上辣椒油、香油、醋一拌,讓人食指大動。爽滑柔韌的麵筋滿口生香,脆嫩配菜在唇齒間盡情跳躍,再喝一杯冰涼的特製老酸奶,那叫一個淋漓盡致的痛快。巴盟人有言,夏天吃麵筋,打涼瀉火、消熱解暑;冬天吃麵筋,下酒驅寒,解憂解饞。
熱乎乎,香噴噴,蒜泥一拌美得很
華北平原是我國冬小麥的主要產區。在河北石家莊井陘縣以及周邊一帶,一道流傳千年的麵筋菜不屬山珍海味,不是饕餮之饗,卻是一道人所共知的美食,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年菜。
“粗糧細作”的麵筋菜,是把胡蘿蔔、白蘿蔔切絲、和碎蔥一起和麵調勻,拌入花椒麵、大料面等調料上鍋蒸熟,晾涼切片。要吃時,把切成片的麵筋下油鍋大火翻炒,臨出鍋時,搗好的蒜泥加鹽,兌足老陳醋攪勻,“滋啦”一聲潑在炒透了的麵筋上,再迅速翻三兩下,一盤金黃點翠的炒麵筋菜就出鍋了。
麵筋菜口感像年糕一樣瓷實,陳醋的酸香混合著爽辣的蒜香,總讓人想起老人們“過日子要踏踏實實,身體要結結實實”的嘮叨,默默盼著新年的日子一定也這樣齊整有勁。
南派麵筋:可鹽可甜的“小家碧玉”
長江以南,水稻成為南方地區的主糧。“南米北面”的不同飲食結構,註定了麵筋在南方人的餐桌上以一種更加靈巧的姿態出現——它可能是一碗麵裡的澆頭,可能是一缽清湯裡的主菜,能塞進肉餡做成肉香四溢的年菜,也能和豬油炸成酥軟甜潤的甜點。
麵筋“百變大咖秀”,哪一款是你心水的?製圖/九陽
南方人民以百變的巧思,把麵筋可鹽可甜、文能煲湯武能佐肉的特性發揮到了極致。對南方人來說,沒了麵筋的滋味,故鄉的味道都將不再完整。
一碗素面的滿足感之王
踏春賞味,江蘇無錫黿頭渚無限令人迷醉。太湖畔看過漫山重櫻,再到依山面湖的廣福古寺吃一碗配了油麵筋的素面,江南的春天就是如此豐潤滿足。
廣福寺的素面久負盛名,油麵筋可以說是素面的“靈魂伴侶”。春筍、蘑菇,以及燒得軟爛的麵筋球做成澆頭,配以紅亮亮的湯頭、筋道細面,喝一口鮮美的湯頭,嘗一口勁道彈牙的麵條,再夾一筷飽含汁水的油麵筋,香氣的層次如同江南水鄉一般阡陌縱橫鋪展開來,這口美食是多少老無錫人魂牽夢縈的鄉味。
“江南一絕”油麵筋,也正如江南風物一樣靈動可愛。外形圓溜溜,內中空靈靈,像一隻只金黃油亮的小球,香味撲鼻、又酥又脆。油麵筋是無錫人的餐桌百搭,湯裡涮著吃、扔進油鍋炒著吃,肉釀麵筋更是本幫菜代表……無論和什麼菜餚搭配,它都能做到韌而不爛,軟而耐嚼;肥而不油,鮮香嫩滑。空心的油麵筋,卻容得下千變萬化的好滋味,這正是江南人民千百年來善作善成的生活智慧。
酥潤綿甜,再咬一口入口即化
在吃麵筋這件事上,雲南人最富有想象力。在其他地方大多隻把麵筋當作主食或者配菜的時候,他們早早就發現了麵筋的另一種“神仙吃法”——做成甜點。
在昆明、玉溪等地,有一道傳統名點——麵筋沙琪瑪。沙琪瑪這種源於清代的滿族傳統糕點,是如何跨越千山萬水從東北傳到西南已不可考據,然而在彩雲之南這片神奇的土地,心靈手巧的雲南人賦予了它全新的註解。
這種用麵筋做成的點心,每一塊都呈現出油潤有光澤的乳白色,色澤分明的青紅絲點綴其上,咬一口酥鬆滋潤、人口化渣,內部細峰窩狀的細密質地充滿有蜂蜜的香味。
麵筋沙琪瑪的做法離不了豬油。麵筋和成薄片切絲,先在豬油中炸制,再用白糖、飴糖、蜂蜜、豬油熬成的糖漿來掛漿、撒上芝麻、青紅絲切塊。只有豬油的濃香,才能給麵筋沙琪瑪注入活色生香的靈魂。雖說豬油似乎不符合現在的健康潮流,可是品嚐過麵筋沙琪瑪的人,一定會被它香甜滿足的口感折服,忍不住像香港美食家蔡瀾那樣大喊一聲:“豬油萬歲!”
溫潤甘甜,“半月沉江”裡的鄉愁
一道當歸香菇麵筋湯,能勾起廈門人的無限鄉愁。用水面筋、香菇、冬筍、當歸熬成的香菇麵筋湯,並無複雜的味道。它清淡溫潤,一點甘甜,一縷香氣,一切都是蘊藉典雅的剛剛好。當歸的加入,更讓這道湯有了活血補虛的食養功效,成為素菜中的佳品。
當歸香菇麵筋湯,有個極富有詩意的名字“半月沉江”。著名詩人郭沫若在1962年到訪廈門南普陀寺品嚐齋菜,端上桌的當歸香菇麵筋湯中,有半邊香菇沉於碗底宛若半月。靈感奔湧的郭老當場即興賦詩:“我自舟山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在這首詩裡,以“半月沉江”形容此齋菜,十分貼切。從此,這個美麗的名字讓這道源於齋菜的湯羹廣為流傳。
越是清淡素樸的食物,越能夠陪伴我們穿越人世間的浮沉歲月,成為人間煙火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