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後,我親眼見到了女孩們的“戰爭”有多隱秘、多可怕!

三年級後,我親眼見到了女孩們的“戰爭”有多隱秘、多可怕!
作者丨c媽
來源丨cc爸媽
ID丨cc-bama

上週五難得稍微有點空閒,我決定去接CC放學。


這幾年她都是坐校車,我們接她的機會屈指可數。


遠遠的,我就看她跟三五個女孩子一起嘰嘰喳喳的聊著往外走。


三年級後,比之以往非常明顯的,孩子們開始有點小團體了。

‍‍‍‍‍‍

出了校門,臨分別,一個女孩子從書包裡拿出一包零食,分給了周圍人一人一個,唯獨沒分給離她最近的那個女孩。


那孩子笑嘻嘻的問,能不能也給我一個?


帶零食的孩子說“你不會自己買嗎?你怎麼那麼饞,張嘴給別人要你怎麼好意思的”。


要零食的那孩子,肉眼可見的笑容消失,低下了頭,踢著腳邊的石子。


我接娃放學的快樂,也在那一刻徹底消失了。


《女孩們的地下戰爭》那本書裡,好多可怕的畫面突然蹦出來,女孩們的戰爭,可能沒有男孩子們那麼顯性,但是細思極恐。


越是隱秘、越是看似都是小事,殺傷力越強,就像溫水煮青蛙,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被暴力”了。


說實話,比起CC的成績,我更重視的是她的社交健康。


有一種社交中的隱秘暴力,沒有欺凌那麼張揚明顯,沒有動手那麼殘酷血腥。

卻也能“殺”人於無形。


就是分零食那孩子使用的“語言暴力”


你說那個沒被分到零食的孩子,真是就是特別饞那口吃的嗎?


她張嘴要的,其實是一種群體認同,每個人你都給了,怎麼偏偏繞開我呢?


結果他不但沒被爭取到認同,還遭到了無情的羞辱和恥笑。


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老師、家長都意識不到,語言也是一種暴力。

很多孩子都意識不到自己的語言,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傷害。


哪怕是被欺負的那一方,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身處一場“暴力”。


所以我跟CC講:

“別人要是打你一拳你覺得疼嗎?”


“當然疼啊,我又不是鋼鐵俠。”


“你看,如果別人對你說一些不好的話,就像是在你心上打了一拳,雖然表面上沒有受傷,但是心裡也會感覺不舒服,難過。對不對?”


“這也是一種‘暴力’行為,包括但不僅限於“人身攻擊你”、“說你壞話”、“起羞辱外號”、“煽動別人孤立你”。

比起拳打腳踢這種實打實的暴力,語言暴力這種“軟暴力”往往更為隱形。


如果我們都不加重視,總是一帶而過的敷衍過去,那被暴力孩子可能永遠也不認為,別人是在傷害她,又談何反擊和自洽?


他甚至會成為受害者,被欺凌孤立,永遠帶著陰影生活。


而暴力別人的孩子,也會毫無心理負擔,甚至成為毫不負責的“鍵盤俠”。

孩子年齡尚小,對於語言的力量可能一知半解。


他既可能成為“攻擊者”,也可能成為“受害者”。


想想前段時間的熱搜,先是紅頭髮女孩因為網暴去世,後是女中學生因百日誓師發言時的表情被噴。


語言暴力的厲害之處我們已經見識的夠多了。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真的有必要提前預知風險,幫孩子繞過這個“坑”。


1、不要不在意


有一項調查結果表明:面對語言暴力,被施暴者多數選擇沉默。


我見過有些家長,在處理這樣的事情的時候,總會勸孩子“大度”,讓孩子別在意。


“只是一個外號,幹嘛那麼在意?”


“不就說了你幾句,人家已經跟你道歉了,快說’沒關係’。”


就開篇那“要零食的事兒”,要回家跟父母說,父母鐵定回答“他們吃得啥?幹嘛非要人家的?媽這就給你買一筐!”


這是重點嗎???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報道,韓國35.3%(13889名)的學生向外界表示自己受到語言暴力,但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正是因為老師、家長的不以為意,讓孩子越發覺得,因為幾句話的事兒就向家長、老師“告狀”,是不是太“斤斤計較”、“沒事找事兒”了?


甚至可能讓孩子產生這樣的心理:我被人攻擊了也沒事兒,我心裡難過也沒關係,我的感受不重要。


所以,家長首先要扭轉觀念。


並不是非要演變成所謂的“流血事件”,才能被叫做暴力。


2、不要辯解


很多孩子都容易走進一個誤區,試圖通過辯解,說服對方,證明我不是你嘴裡的樣子:


你說我醜,我不醜,我好看著呢!


你說我胖,那我瘦下來給你看!


你說我眼睛小,我去拉個雙眼皮!


別傻了,當一個人選擇攻擊你的時候,TA想獲得的只是攻擊的快感、想看的只是你掙扎的樂趣,他才不在乎真相呢!


所以,如果對方的本意就是攻擊,那就永遠不要解釋,不要被對方牽著鼻子走。你解釋完一個,他還會再攻擊你十個!

‍‍‍

3、不要默許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們就是過過嘴癮,多大點事兒。


“你管別人說什麼呢?你做好自己就行了,不要跟不值得人浪費精力。”


完了,孩子要信了這句話,才是掉進深坑爬不出呢。


因為他很快會發現,自己的隱忍退讓,換來的必然是得寸進尺。


你忍一次,就會有下次,最後全班都來捏你這個軟柿子。


千萬不要低估小孩子的惡,學校就是小江湖,並且這些江湖成員還十分“初級”,沒學會成年人的理性和剋制,它們遵循的只是最基礎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


前幾天給CC讀BBC神作紀錄片《王朝》的同名繪本。


裡面一群非洲野犬圍捕猴子。


野犬會因為某隻猴子弱小放過它嗎?


吃的就是它啊!


所以,我是會告訴CC&DD,如果你感到別人對你使用語言暴力,讓你感到不舒服,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你就要反擊!


一開始就讓對方知道,你不好惹。但是反擊也是需要一點小技巧的。


我總結了兩條,大家可以借鑑下。


1、勇敢地 “回懟”


初級版:原封送回。


  • 你好醜!

  • 你才醜呢!

  • 你真笨!

  • 你才笨呢!


進階版:回擊


  • 我覺得你好醜。

  • 那你可能是真瞎。

  • 你怎麼開不起玩笑?

  • 啊?我以為我的玩笑你能懂呢!

進階版:反擊


誰沒缺點啊!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他說你的缺點,你也可以一直輸出他的缺點啊,重點帶上“我們”,我們都覺得你……大家都認為你……


我們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塑造出一種你背後一群人的氣勢!


教孩子反擊的意義,不是一定要贏,甚至嘴架輸了也沒關係。


重點是,讓對方知道知道你不是軟柿子、有點不好惹、有點難纏。


如此,再厲害的“嘴炮”,以後也不敢對準你轟了。

2、讓孩子學一點“糊弄學”


上一條是正面應戰,有些孩子沒有這樣的攻擊性,或者不屑去浪費這樣的精力,還可以曲線救國。


碰見那種把語言傷害人當樂子,你越當回事他就越興奮的,真認真你就輸了。


所以得先讓孩子學會淡定,用糊弄學對付他們就挺好。


“我不喜歡你”,“是嗎”?、“你真難看”,“真的嗎”?、“你小氣吧啦”,“那你就佔不了我便宜哦”。


再通俗一點的理解就是“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咱們就是一個不屑一顧!


一位研究語言暴力的心理學家說過:“你越是憤怒,對方就覺得越有趣。”

所以,取勝的方法就是,不要變得沮喪,那麼霸凌者就輸掉了。(以上兩種方法建議提前在家練習,確保孩子一遇到語言暴力的情況就能脫口而出)


以上是受害者心理,我們也不能放任孩子,無意中成為加害者!


學會正確的表達,是我今天想說的第二個重點。


哪怕對方的一些行為讓你不喜歡,我們也不該上來就用攻擊、欺凌性、不尊重的語言來表達。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 ·盧森堡提出過一個“非暴力溝通”的概念:


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不再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意思就是我們在一句話說出口之前,一定要清楚這是觀察到的事實,還是帶自己主觀感情的評價。


基於這個觀點,我跟CC舉例說,


假如你剛收拾書桌,DD又把你桌子上的東西搞得亂七八糟,你很煩對吧,那應該怎麼跟他說呢?


A:“你真討厭,又把桌子弄的這麼亂。”(這是帶有個人情緒的觀點)


B:“你把桌子弄亂了,你一會兒自己收拾好哦。”(這是觀察到的事實)


“那我覺得應該選B。”CC說。

其實,當你把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擺在孩子面前時,她自己就能很清楚的分清利弊。


哪種可能會傷害別人,引發更多的衝突;哪種能讓問題更好的解決。


因為家裡兩個孩子,每一個我都不希望受到傷害,所以,經常刻意引導孩子去做這種「選擇練習」。


如果大家覺得自己家娃沒辦法一下子做到“不帶個人情緒的表達”,不如先試試像我這樣,提供選擇題。


「選擇好好說話」也是「學會好好說話」的開始。


來源:CC爸媽(ID:cc-bama),家有一雙兒女CC&DD。C爸是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主治醫生;C媽是報社育兒主編,我們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

//·  The End  ·//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