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水絕食4天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引人深思…

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水絕食4天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引人深思...

山中常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古往今來,長壽皆為人之嚮往,但世間萬物皆有兩面性,所處高度不同,風景自然不同。

2017年,著名政治學家、北大教授趙寶煦的夫人,96歲的陳司寇與世長辭,逝於斷水斷糧4天、拒絕子女幫助。

趙寶煦教授(左)、陳司寇老師(中)

96歲,即將敲開百年之門,成為超逸絕塵的“百歲老人”

但,生平樂觀的陳司寇,卻選擇悲觀自盡,留下一句樸素無華、哲理深厚的遺言。

那麼,陳司寇為何絕食輕生,一句遺言究竟蘊含怎樣的辛酸?

陳司寇老師

自力更生

2023年3月21日,北大召開“紀念趙寶煦先生百年誕辰專題展”,記憶的琴絃漸漸被撥回往昔。

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

陳司寇與趙寶煦,結緣於北大,前者貢獻於教書育人,後者貢獻於政治外交,皆為國之棟樑,吾輩楷模。

趙寶煦先生逝世後,便有記者關心陳司寇的“精神狀態”,畢竟許多老人的悲境,正是從“獨居生活”開始。

據《202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監測統計信息》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口553.66萬人,佔總人口36.8%,老齡化趨勢仍在加劇。

陳司寇認為,老年人邁過70歲後,生活便步履維艱,各種疾病爆發,身體素質下降,活動空間減小,漸漸與社會脫軌,幾乎90%以上的老人均患抑鬱症

無論陳司寇也好,空巢老人也罷,獨居老人終歸是“雙弱群體”,身體弱,精神弱。

老有所依,是大多數老人的祈願。陳司寇卻與世俗背道而馳,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精耕細作的生活態度。

陳司寇老師(右)

清晨朝陽升起,一縷微風拂過耳邊,陳司寇便起床做活,買菜、做飯、洗衣……這些看似乏味的家庭瑣事,陳司寇卻樂在其中。

陳司寇曾在藍旗營見到許多“獨居老人”,眨巴著眼睛、愁眉苦臉,期待別人的關懷照顧,彷彿越活越退,漸漸變成弱勢嬰孩。

窗內窗外,僅有一欄之隔,卻是不同的人生。裡面的人看似舒適,內心卻空虛寂寞。外面的人表面狼狽,實則精彩絕倫。

望著手中的報紙書籍,陳司寇的思緒漸漸隨風飄落,難道人生的晚年只能淪為“嬰孩”嗎?

陳司寇老師在讀書

在旁人看來,陳司寇是優秀的退休教師,生活經濟寬裕,子女孝順幸福,但“獨居老人”的酸甜苦辣,惟有自己知道。

空巢老人與獨居老人不同,前者指的是子女離家後的老人,後者子女離家且喪偶。換而言之,獨居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孤獨。

曾幾何時,子女們多次提出接到身邊照顧,陳司寇卻始終堅定拒絕:“我耳不聾眼不花,生活能自理,不需要照顧”,轉身消失於菜市場,只留一抹自強不息的背影。

確實,充實的忙碌,便是人生的一種快樂。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陳司寇畢竟年邁,倘若發生意外、無人知曉,極有可能釀成悲劇。

經過子女們百般勸說,陳司寇終於鬆口答應,同意保姆每週上門做2次清潔,其餘家務仍堅持“獨掌大權”。

操勞家務很疲憊,養花種草很舒適,無論旁人怎樣勸說,陳司寇的步伐卻從未停止:“有些事情,一旦開始不做,以後就再也不做了”。

也許,陳司寇早就明白,萬事皆要毅力支撐,要做該做的,而不是隻做喜歡的。

精神食糧

耄耋之年,希望是生活的明燈,樂觀是幸福的號角。

清晨6點30許,許多老人仍在夢鄉安睡,陳司寇卻按照規劃好的學習計劃,揭開新的一天,讀書、看報、喝茶、做家務,沿著不緊不慢的路線,笑著前行。

喪偶的悲痛,沒有澆滅陳司寇的生活熱情,反而燃起坦然的火苗。

陳司寇的生活豐富多彩,有滋有味。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沏的是茶,嘗的卻是生活。

陳司寇老師

一花一蟲,一靜一動,皆繫於一刻之間。

也許,陳司寇無法抹滅衰老的痕跡,卻可以通過“修心”緩解生活的無望和寂寞,享受當下每一分、每一秒的幸福。

早飯過後,陳司寇開始翻讀報紙,看到欣賞的人生金句,便摘錄在珍藏的“記事本”上,每次翻看都有新的感悟,樂在其中。

這些站在前人肩膀上,積累的人生真諦,便是陳司寇的“精神食糧”,許多獨居老人感到寂寞,正是缺乏精神的充實感。

莫使金樽空對月,人生得意須盡歡。

陳司寇喜歡看電視劇,看到傷心處便放聲哭,高興處就放聲笑,從不掩蓋情緒,這件看似平淡無奇的小事,卻是擺脫精神內耗的“瑰寶”。

為了鍛鍊思維活躍,陳司寇經常在內心“搭臺演戲”,假設自己作為編劇,如何將劇情安排的更加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午後陽光,溫暖明媚,陳司寇抱著一本《易經》研讀,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用心感悟世間萬象的變化。

一天下來,疲憊但快樂,充實且精彩,生命的真諦便是如此。

曾經,有位北大政治系的失獨老人,經常向陳司寇訴說寂寞,直至掛電話的最後一刻,噙著淚水央求道:“能不能每週給我打兩次電話”……

年輕時,陳司寇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年邁時,陳司寇是指引迷者走出陰影的導師。但一線之隔的訴苦,可以解決一時,難以平息一世。

迫於無奈,陳司寇便傾吐衷腸:“真正解決問題,不能只靠外力,更要靠內力”。

跨過千山萬水,走過茫茫人海,許多“獨居老人”之所以鬱鬱寡歡,只因缺乏生活的“奔頭”。

奔頭,即為目標,老年亦需要目標,沒有“奔頭”的人生就像一張灰色的照片,索然無味。

陳司寇認為,老年人的目標不必遠大,一則健康愉快,二則充實生活。

養花種草也好,遛狗打牌也罷,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樂享人生的權力,既然哭著來到世間,走時定要不留遺憾,笑臉離去。

對於陳司寇而言,即便明天就要走,今天何嘗不該活得精彩?

獨居生活中,陳司寇漸漸形成自己的“解悶妙招”,經常開著電視節目,用熱鬧的煙火氣息,驅散孤獨的陰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僅適用於學生讀書,亦適用於退休生活。

時事政治、文學哲學、天文地理……,皆為陳司寇的娛樂方式,她不喜歡聚堆聊家長裡短,追求更深層次的知識,亦或是獨立灑脫的自我。

也許,精神腹有境界,文化生活要有豐富,便是治癒“獨居老人”的良藥。

生命厚度

錢,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卻因人之貪慾,拆散無數家庭。

許多老人步入晚年後,便錙銖必較,將錢緊緊攥在手裡,生怕子女甩手離去,這樣的錢財,何嘗不是一種累贅?

每次兒女登門探望時,陳司寇便自掏腰包請吃飯,作為隨時可能重病用錢的老人,卻堅持在兒女的60歲大壽中,送出1萬元的紅包。

在陳司寇看來,與其“走”後繼承於人,不如眼下拿出共享,親人之間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

陳司寇老師與女兒

許多老人想問題,只以自身利益為中心,總覺得別人愧對自己。

或是老友下棋的輸贏,或是兒媳的口舌之爭,或是子女的寥寥登門,與其深究孰對孰錯,鬧得內心不愉快,何必呢?

“羚羊跪乳,烏鴉反哺”固然無錯,但兒女們也有自己的生活、難處,學會體諒兒女,盡到老人之德。

對於回報,有則錦上添花,無也依舊風華。

因此,陳司寇的“長壽之道”,大抵源於“想得開”,放下自我,換位思考。

《心理學》和醫學研究表明,愉快的情緒會降低內分泌的壓力激素,增強免疫系統,這正是陳司寇退休後身體安康的原因。

人到耄耋之年,皆畏懼死亡,許多老人的生活都寫滿了“恐慌”,無論大病小病,都會頻繁更換治療手段、藥物,何談心情愉悅呢?

陳司寇認為,“活到老學到老”,首先要做自己的“保健醫”,學習人體構造功能、心理健康、體育運動等醫學知識,防患於未然。

一切的坦然,也許源於陳司寇的一次偶然經歷……

陳司寇老師(左)

曾經,陳司寇出現皮膚瘙癢症、腰疼症狀,一些好友建議使用所謂的“民間神藥”。

但,陳司寇卻堅持採用“食療法”,並學習按摩穴位,二者結合鍛鍊恢復,效果漸漸顯著,從此邁向“久病成郎中”的軌道。

養生、學習、保持愉悅的心情,便是陳司寇的“長壽之道”。

這件短暫的小插曲,再一次印證現實:任何完全依靠他人的養老夢想,最終難免破裂崩塌,惟有自己才是命運的掌控者。

陳司寇老師(中)

多年來,陳司寇憑藉“自立、樂觀”過得充實愉快,隨心舒暢。

無奈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享受即將奏響的“百歲鐘聲”,自然難免疾病的降臨。

2015年,陳司寇的左腎部位查出“腫瘤”,她卻拒絕切除:“我已經94歲了,將來‘走’不一定是因為這個腫瘤”。

離開醫院後,陳司寇並未“坐以待斃”,而是制定嚴格的“飲食計劃”,一場“抗癌鬥爭”至此揭開帷幕。

經過書籍查詢,陳司寇發現癌症喜歡酸性、排斥鹼性,便減少酸性的大魚大肉,選擇蘑菇、西蘭花等綠色蔬菜,與癌症“和平共處”2年之久。

那段時間裡,癌症的宣判書上,彷彿遺漏了陳司寇的名字,依舊看書讀報、買菜洗衣,始終精神矍鑠,全然一副“健康老人”的樣子。

人活七十古來稀,自從70歲後,陳司寇便做好隨時“走”的準備,多活一天,便是“白撿”,正是陳司寇“努力活,儘快走”的感悟。

也許,相較於生命的長度,生活的厚度,才是陳司寇追求的精彩人生。

死,只需一時的勇氣。生,卻需一世的膽識。

患癌前後,陳司寇並未性情大變,時常勸導兒女堅強面對,畢竟分離難以避免時,坦然前進才是人生的正確抉擇。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超越生死,放下生死,才能在有限的生期中,繪出波瀾。

本以為餘生平淡離去,陳司寇體內沉睡的“癌症”卻悄然甦醒……

陳司寇老師

最後一課

2017年4月,96歲的陳司寇腎癌發作,引發尿毒症、貧血性腔梗等惡疾,恰逢跌傷中風,身體器官衰竭加速。

僅5個月後,昔日福壽康寧的陳司寇已然喪失運動能力,卻堅持不就診、不吃藥,甚至不願注射治療,依然憑藉腿部按摩,渴望重新掌握“自立大權”。

得知病情無法逆轉後,陳司寇閉目沉思,而後叮囑女兒,不要通知學校、親友,更不願讓人探望。

窗外秋葉飄落,彷彿詮釋生命的凋零,病床上的陳司寇閉目安神,一個“大膽”的想法漸漸浮上心頭。

2017年10月17日,陳司寇開始斷水斷糧,拼盡全身力氣,緊緊捂口不準兒女餵食。

21日下午5:13分,陳司寇失去最後一絲呼吸,昔日自力更生、堅強樂觀的老師,漸漸隨風而去,享年96歲。

“要走的快一點,減少自身痛苦,不給兒女和社會添麻煩”。

陳司寇的遺言,至今引人深思,這場以生命為代價的“授課”,已然勾勒出老人的“淚水”。

據《2022年人口統計》,我國60歲以上2.8億,佔總人口19.8%,65歲以上2.1億,佔總人口14.9%。

老齡化,是許多國家必經的歷程,政策福利固然利民,終究需要發展時間,與其坐享其成,不如提燈前行。

保持生活的熱情,做命運的掌控者,用有限的生命,活出精彩的夕陽。即便生命難以逆轉,以樂觀奏響的尾聲,何嘗不是最後的尊嚴?

陳司寇老師

結語

人,各有歸舟,各有渡口,皆有選擇離去的權力。

“自我治療”,固然不值得推廣,卻蘊含“自力更生、積極樂觀”的精神瑰寶。

人,可貴之處在於,看透生活本質,依然熱愛生活。

陳司寇老師在人生盡頭,以生命為粉筆,既不拖累於人,亦能捍衛尊嚴,向世人道出最後一堂授課。

生命不止在於長度,更在於厚度,也許“絕食離去”不適合每一個人,但“笑對人生、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何嘗不是陳司寇老師的圓滿答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