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餘德耀美術館2.0:玉米地裡的新家

首發|餘德耀美術館2.0:玉米地裡的新家



2023年3月,餘德耀美術館官宣從上海徐匯濱江西岸遷出,新的場館選在了上海青浦的一個頂流級網紅社區,被小橋流水、玉米地包圍。明天(5月18日),將是美術館重新開業的日子,距離美術館的創始人、餘至柔的父親——餘德耀先生(Mr. Budi Tek) 因病離世正好一年,也是餘至柔進入美術館工作的第八年、成為館長的第八個月。


餘至柔逐漸適應採訪拍攝鏡頭,日常球鞋出街的她為雜誌拍攝特意準備了一雙高跟鞋,但最終並沒有用上,DECO的拍攝團隊特意為她設計了2個拍攝場景:一個從日裔藝術家曾根裕創作的寬大香蕉樹葉下走出,另一個從中國藝術家周潔用鐵絲網編織的荊棘感強烈的裝置前動身離開。前者代表曾受的庇護,後者則意味著她將披荊斬棘,走出一條新的藝術與經營之路。


“不穿鞋子的感覺更好。”餘至柔這麼覺得。她曾在印尼的一家農業公司,從住雞舍的基層員工一路做到高管,轉型進入藝術領域,的確猶如“光著腳、再出發”。面對DECO的專訪,她也回憶與父親相處的點滴,分享作為“館二代”的心路歷程:“我不是最懂藝術的人,但我很懂觀眾。”


餘德耀美術館的新址,位於上海蟠龍天地。

作為印尼愛國華僑、知名企業家,餘德耀這個名字為更多人所知,是因為“餘德耀美術館”。2014年,它是上海西岸濱江首批完工的文化項目之一。彼時的西岸還未成為“網紅地”,餘德耀美術館可以說是元老級的“藝術成員”。

作為唯一進入Art & Auction全球藝術Power100前十名的華人,餘德耀擁有數千件中國與國際當代藝術藏品,並在2012年登上世界最權威藝術榜單Art Review Power 100,他將自己的珍藏面向公眾開放,希望以非盈利機構的形式,支持藝術教育事業。

曾經,餘德耀美術館是龍騰大道濱江不能錯過的地標,如今,新館沿著縱橫交錯的上海河道一路溯源而上,在委蛇曲折的上海青浦大虹橋區域重新安家。

雙坡屋頂

山水秀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祝曉峰以“雙坡屋頂”——代表著家屋、建築最基本的形式構築起美術館的空間。與老館處處彰顯著的張揚工業風形成反差的是,合院形態的新館融入在江南水鄉的河道、玉米地、池塘、竹林之中。

館的入口正對著古鎮的遊船碼頭,雖尚未開館,卻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流隔著入口大廳的落地玻璃向內好奇張望。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面朝河道,門口擁有一片寬闊草坪。

展覽籌備期間,藝術家徐冰的76塊刻有其代表性“英文方塊字”的石塊最先佈置在美術館前方的河岸邊。老人、小孩、阿姨媽媽們時常來石頭塊上一溜兒坐開、完成拍照、打卡一條龍的動作,這也成為令餘至柔動容的“藝術進入生活”的畫面。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的沿岸草坪,呈現了徐冰的作品《石徑》——76塊刻有“英文方塊字”的石塊。©“洄游”展覽現場,上海餘德耀美術館,2023年,攝影:王聞龍

與在西岸發展期間所樹立的“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宏大志向相比,新的場館無論從建築面積還是造型上,都略顯收斂與低調,難免讓人產生美術館的聲勢是否不如以往的猜疑。

但是,集中精力做一個“深入社區的、小而精的美術館”,才是餘德耀美術館在2.0階段的精準定位。

餘德耀美術館的往期展覽,從左至右依序是:“雨屋”、“賈科梅蒂”、“KAWS”、“奈良美智”

在帶來“雨屋”、“賈科梅蒂”、“KAWS”、“查理·卓別林”、“奈良美智”等大流量展覽的同時,餘至柔和罹患胰腺癌的父親一直在探討美術館的下一個發展方向在哪裡:在西岸,年輕人們將美術館作為一日遊的目的地,如何讓美術館更深入地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2023年。攝影:王聞龍

2021年初夏,餘至柔來青浦看場地,周圍有成熟的居住社區、學校裡年輕的生命力、大片的綠植池塘交匯,將她帶回瑞士巴塞爾近郊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遊覽的記憶中,在這一片江南水鄉的古鎮裡,她找到與自己最喜歡的美術館高度相似的基因——藝術在這裡走下“小眾文藝”的神壇,走進社區。



2017年,餘德耀先生獲頒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官勳章授勳儀式,兩人合影於餘德耀美術館。

她拍照片、錄製小視頻,傳給在養病的父親,這位當代藝術的亞洲頂級藏家高度認同女兒的選擇,他始終秉持“收而不藏”的理念,收藏藝術只是手段,關鍵是通過展示讓更多的下一代看見中國當代藝術。

2014年5月,餘德耀美術館西岸館開館,開館展展示餘德耀的當代藝術收藏,以“天人之際”這樣一個遼闊大膽的名字,展現了他作為當代藝術的大藏家收藏宇宙的一隅。

2014年,餘德耀美術館開幕展“天人之際”的現場

展覽上,張洹的巨型《佛手》、黃永砅用竹子和鋼搭建的螺旋形《蛇塔》、阿德爾·阿貝德賽梅的長達25米、三架纏繞在一起的飛機《有其母必有其子》、孫原和彭禹創造的向四周鋼板強力噴水的裝置《自由》等等作品第一次與中國觀眾見面,也是親臨展覽現場的餘至柔,第一次感受到父親被稱為Crazy Budi(“瘋狂的餘德耀”)藝術實力與野心的一面。在此之前,父女倆各自因為工作和求學常年分居在不同的城市、地區,甚少交流。 

2014年,餘德耀美術館“天人之際”展覽現場,餘至柔和父親餘德耀先生的合影。

次年,父親邀約餘至柔成為美術館管理團隊的一員。彼時,餘至柔在印尼的一家農業公司,從住過雞舍的基層人員做到了高層管理者,父親遞來橄欖枝時的言語打動了她,揣著父親究竟在做什麼、和自己做出點什麼的好奇心,她搬來了上海。

餘至柔在餘德耀美術館新館一層

雖名為美術館的管理層,餘至柔依舊一切從基層做起,和團隊成員一起設置美術館恆溫恆溼系統、檢查監控攝像頭,為藝術品開箱、拍照,動手鏟掉地面上過期的參觀標識,再貼上新的。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一層的咖啡休閒區,可以這裡從樓梯通往地下一層的展廳。

過程中,她有那麼一點“不是藝術專業出身”的焦慮。每次展覽開幕前,會把藝術品的導覽詞反反覆覆閱讀、背誦。不過好在無論在美術館大小事務的決定中、亦或是運營費用的投入上,父親餘德耀永遠會是為她託底的人。

2019年12月,餘至柔和父親餘德耀先生在德國的合影。

從九年前光芒璀璨、且極具冒險精神的“天人之際”出發,走過疫情三年、經歷美術館場館的遷移、承受創始人也是父親的病逝悲痛,餘至柔與美術館如今洄游至“家”。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開幕展“洄游”現場,作品從左至右分別是:尹秀珍的《書架25號》、希拉里·佩西斯(Hilary PECIS)的《百合》、哈羅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的《無題》。

2023年5月17日,在美術館的第九年館慶當天,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開館,這也是在餘德耀去世後的第一次展覽開幕。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開幕展“洄游”現場,牆上作品為陳彧君的《亞洲地境——12平方米 No.20110520》。

餘至柔帶領策展團隊以“洄游”、“鄰居”和“走街串巷”將餘德耀的藏品深入蟠龍古鎮的三個空間,從新建的美術館、歷史建築明代文人馮淮的書齋“雪竹軒”,再到古鎮的街巷之中。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開幕展之一“鄰居”。展廳設置於蟠龍天地內的明代歷史建築––“雪竹軒”之中,這裡曾經是明代文人馮淮的書齋。

餘德耀收藏中鏈接著“歷史”與“未來”的一眾藏品,在當下的城市生活中,以親近觀眾的謙虛姿態,展開著“地方”與“國際”的親切對話。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以“流動的美術館”為概念,設立社區公共藝術項目“走街串巷”,將藝術作品融入蟠龍天地的大街小巷裡。人物雕塑來自藝術家向京和瞿廣慈的作品《劉靜和康曉亮》。

對照之下,父親餘德耀有著天蠍座堅韌、強勢性格,他是上個世紀白手起家的企業家與管理者,從本世紀之初對藝術產生原始熱忱的理想主義者,而在成長過程中與信仰基督教母親相處更多的餘至柔,在更為自由的全球化時代成長,也有著更為平和、公允的個性。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回顧展”,上海餘德耀美術館,由Catherine Grenier和Christian Alandete策展。©Yuz Museum Shanghai and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2016 ©Estate Giacometti。空間設計:Studio Gardère / 攝影:Alessandro Wang

2016年,餘德耀將全球規模最大的“阿爾貝託·賈科梅蒂回顧展”帶到上海,與法國策展團隊、設計團隊密切合作的半年時間裡,餘至柔真切看到世界最專業博物館團隊的工作方式,而在為賈科梅蒂這位二戰後偉大的雕塑大師、畫家的百餘件作品開箱過程中,她受到藝術對視覺與心靈的撼動。

這個展覽成為餘至柔與藝術結緣的至高起點,更給了她將以家族遺產為基礎的美術館事業帶向更為專業化、職業化的運營道路的參照基石。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開幕展“洄游”現場,左側作品為嶽敏君《迷宮-修身持志, 怡情養性》,右側作品為尹秀珍的《書架25號》。

父親去世後的數個月裡,餘至柔走了一段心理上的荊棘之路:數位與父親交好的友人勸說她放棄耗費精力與財力的美術館運營,選擇捐贈或者建檔這些較為輕鬆的方式延續父親的藝術品收藏。她承認在那個當下,自己壓力倍增。

餘至柔在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開幕展“洄游”現場,身後裝置作品來自周潔的《美妙的規劃》

22年年末,餘至柔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新冠,躺在床上養病刷劇《艾米麗在巴黎》,劇中的一句“not making a choice,it's a choice itself”(你不選擇,其實就是你的選擇)啟發她回想陪伴父親治療的日子裡,父親曾多次問她是否喜歡當代藝術,她審視自己:在美術館的八年,當代藝術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腦袋深處也不是當年加入美術館時“換一份工打打”的想法,餘德耀“以藝術樹人生”的夢想已經成為她自己的夢想,與其說是延續,更準確的說,是她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開幕展“洄游”現場,尼爾·貝盧法(Neïl BELOUFA)的兩件作品《無題》

想通了這些,餘至柔尋找到自己做美術館館長的方式:她不再逼迫自己逐字逐句背展覽的導覽詞,逐漸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展品,她笑稱沒有系統性學習藝術史的自己最能代表觀眾的視角;她延續著大學時期對環保話題的關注,在辦公室倡議減少不必要的紙張打印,也在思考未來藝術品收藏中將擴大對環保主義探討的收藏。

一切似乎都像拍攝現場那雙遺落在角落裡的高跟鞋,並不是只有將它穿上才是最好的選擇。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開幕展“洄游”現場


展覽名稱:

餘德耀美術館新館首展

“洄游”

展覽時間:

2023.5.18-2023.8.13

展覽地點:

餘德耀美術館(蟠龍路123弄8號)


看完全新開幕的餘德耀美術館2.0,歡迎跟我們分享你在餘德耀美術館看過印象最深刻的一場展覽。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文 | 萬年青

攝影 | 馬三牛 (LUMINIS STUDIO)

編輯 | 莊婭瓊、徐懿

設計 | Freda   助理 | 陳忻蔚

部分圖片來源 | 餘德耀美術館

本文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轉載、投稿方式。

印花主義復興,時尚大師Ken Scott寵愛的元素回來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