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習慣焦慮,習慣在焦慮中醒來,在焦慮中工作,又在焦慮中入睡。
人越來越像機器,焦慮則是排列整齊的齒輪,它們緊緊咬合在一起,拎起一個會帶起一串,工作、房子、車、婚戀、教育、養老……那些擺在面前的問題是如此之多,但每一項都難以解決。
很久沒有心無雜念地生活了,可是,人真的只能過焦慮的一生嗎?不焦慮的生活存在嗎?到底如何,我們才能將生活變成“偶爾焦慮,總是快樂”的樣子?
你是否有過這種體驗:明明沒什麼需要查閱,卻忍不出掏出手機,點開各個社交媒體app,滑動手指,毫無目的地翻過一個又一個帖子。
信息爆炸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自從我們步入互聯網時代,四面八方的消息就充斥著我們的日常,不斷催眠屏幕前的我們,“你需要知道這個”、“你需要做這個”。
長時間經歷信息的洗禮後,人恐怕很難回到“什麼都不想”的空白狀態。就好比一個原本房間充滿雜物的人,突然搬到一間幾乎什麼都沒有的房間裡,巨大的差異感會讓人難以適應。這種情況下,人可能會不自覺地尋找東西來填滿自己的“房間”,即便你並不需要它。
這是焦慮的一種體現。有一個英文表述叫“fear of missing out”,即害怕錯過。社交媒體深度用戶或許對這種焦慮不陌生,總擔心自己錯過了朋友的消息、社會大新聞,或者某些賺錢的先機,從而跟不上大家。但實際上,正是這種害怕失去的感受挾裹著我們,焦慮便不斷增生。
此外,生活在佈滿信息的社會里容易讓人覺得只要達到某些標準,好的人生觸手可及。
人們能在社交媒體上找到一切美好生活的模板、指南、教程。不同人發佈不同的完美生活,在信息繭房的助攻下,我們很容易陷入“好生活”的陷阱,總覺得自己的工作、生活、愛好、身體還不夠好。
漸漸地,我們迷失了方向,忘記了哪些是對自己而言最基本的,且真正重要的東西,焦慮更深一步,將人生束縛在虛幻的目標裡。
更棘手的是,現實社會也向我們拋來諸多標準,這些標準或來自家庭、學校、職場,總要求我們“在XX時候完成XX事”,填寫一道又一道只有唯一答案的題。這或許就是現代人獨有的“雙重焦慮”——一邊有來自互聯網的嚮往人生,另一邊有來自現實生活的定製人生。
掙扎在其中的我們,會因為揹負了越來越多標準,而漸漸難以承擔。因無法完成過載的“任務”而對未來感到憂慮,也變得普遍。最近,亞裔美劇《怒嗆人生》引起許多國內觀眾的共鳴。主人公努力維持生活的表面平靜,實則一直掙扎於焦慮和憤怒的狀態,讓很多觀眾聯想到自己。
但某種程度上,焦慮也提供了暫時的歇息。只需要沉浸其中,起碼,能夠對生活變壞的可能性有心理準備,好像事情也就這樣了,生活就這麼繼續下去。只是,這可能導致我們越來越習慣焦慮,不再試圖尋找焦慮的原因,也逐漸放棄解決它。
應對焦慮,需要我們在繁雜的信息、諸多社會制定的標準中找到自己的錨點,而這個錨點,其實就是目標、價值觀、熱愛,以及那些對自己而言重要的東西。
焦慮是一種恐懼、不安的感受,它指向不可控的未來,我們擔憂一些事情會發生,害怕自己不能處理未知的風險,無法過上想象中好的生活,甚至無法保住自己當下的生活。
在心理諮詢師Mel Schwartz看來,焦慮的根源在於我們與思想的關係,特別是那些幾乎永遠在尋求確定的思想。可以說,提前收集信息,對未來做出預判,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生活保駕護航。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這也容易造成我們對生活的過度干預。像下棋一樣指導自己的生活,不一定能帶來百分百的勝利,反而可能因為現實與想象的落差,產生失控感,愈發緊緊盯著眼下的困境,擔心一步錯步步錯。

如果將生活設想成一條蜿蜒不絕的河流,那些尚未發生的事永遠在前方流淌著。無法接受不確定性,意味著將這條河流攔腰截斷,反映在具體的人身上,則會造成功能失調,不能接受生活的另一半,焦慮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直面焦慮是痛苦的,但只有面對它,探究自己在害怕什麼,才能逐漸放鬆對生活確定性的苛刻索求。在這個過程中,焦慮會慢慢消弭。
優客工場創始人、董事長毛大慶發現自己的情緒出問題的時候,開始跑馬拉松。此前,他有過多年的創業經歷,創業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活動,一旦踏上了這條路,幾乎沒有撤退的可能。更糟糕的是,他發現行動無法消解焦慮,越是焦急,越是出錯。
後來,他試著慢下來,像跑馬拉松一樣,一步一步地跑,一步一步地分解自己的焦慮,不再試圖用“快”掩蓋問題,也不再將眼前的得失當作成無法逾越的障礙。
毛大慶 |《中國星和他的朋友們》之《敢·逐光》
馬拉松是毛大慶為自己找到的一個出口,這幫助他找到了背後更重要的東西——處理焦慮,要試著把目光放遠,將時間線拉長。遠方的不確定性也包含著可能性,對遠方產生好奇的那一刻,未知也就不全是危險,甚至能夠給當下的你一點希望,更有勇氣和力量應對眼前的困難。
從情緒的迷障走出後,問題本身也會變得清晰起來。焦慮無法避免,但我們能夠轉變自己看待焦慮的方式。正如毛大慶所說,我們在剛開始出發的時候總是信心滿滿的,伴隨著發展,就會有焦慮和透支,危機和挑戰。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中,去尋找和關注那些不變的東西,內心足夠平靜,思想才會真正飛揚。
所謂“沒有焦慮”的生活,也正產生於對焦慮的接納當中。
現在我們可以試著回答在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不焦慮”的生活存在嗎?答案是它可能存在,但需要我們先看到焦慮背後的部分,“不焦慮”是消化了焦慮之後的狀態。
心理諮詢師Ugo Uche在文章中寫到,沒有焦慮的生活就是從積極追求某個目標以及ta所提供的歸屬感中解放出來。它能讓你放棄那些並不適合你的角色,理解自己是誰,過著怎樣的具體生活。歸根結底,沒有焦慮的生活意味著你能夠體會一種持續的平和感,並對自己感到真正的自信。
這裡的“目標”也可以理解為執念,過於執著那些難以實現的部分,或許能夠帶來片刻的安全感,但並不能幫助你更好地生活。而誠實面對生活,需要我們放棄不適合自己的角色,不是每一次放棄都代表著失敗。
或許,可以參考一些更有社會經驗的人,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焦慮。
企業家馬豔麗的人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事實上,她經歷過許多挫折。青年時期當賽艇運動員時,馬豔麗曾不幸受傷,她不得不和這一身份告別。雖然沒有在運動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但競技的經歷讓馬豔麗學會了快速調整狀態,她開始試著當一名模特。
作為職業模特的那些年,馬豔麗獲得過獎項,也積累了對中國時裝的理解。於是她再次轉換路線,創立了高級定製時裝品牌Maryma,以時裝設計師和企業家的身份,繼續迎接挑戰。
儘管人生充滿變化,但馬豔麗一直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也敢於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敢於蛻變。在一條路走到盡頭時,便去開拓另一條路。焦慮無可避免,重要的是從上一段經歷裡吸收經驗。人生從來不止一條路,在相信自己、瞭解自己的同時,對合適的可能性保持開放心態,是馬豔麗“無焦慮”的方式。
從事創造性工作,很普遍的一種焦慮是沒有靈感。作為深耕設計領域二十餘載的資深設計師,解建軍曾帶領團隊為APEC峰會、G20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五國峰會、北京冬奧會等眾多國家重大項目提供綜合性品牌創意服務,被西方設計師譽為“China Power”(中國力量)。
在創意行業待久了,解建軍意識到向外走的重要性。面對沒有靈感的焦慮,解建軍會試著走出“自我”的小房間,離開電腦和辦公室,走到沒有邊界的戶外、村莊、生活中去。
與更大的世界產生連接,追尋身邊的歷史,汲取古人的智慧,可以讓我們用新的視角去面對當下的一些困頓。在山野園林中走多了,更深入地瞭解每個地方的人文歷史後,解建軍的設計靈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
先學會直面生活,感悟細節,豐富經歷,然後等待沉澱,最後便會釋放。解建軍的“無焦慮”,是長期的投入,是厚積薄發。
其實人的焦慮是正常的,只是它大多時候是無用的假警報。焦慮永遠都會存在,但它可能沒有那麼可怕。把焦慮放小,它可以轉化成一股更為平和的力量。就像毛大慶、馬豔麗、解建軍,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中,我們能感受到一股向上突破的能量。如今乘風破浪的他們,在面對焦慮或不確定性時,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在不斷嘗試和堅持下,成為更堅韌的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企業家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他們都是吉利星越L Hi·P的明星用戶。毛大慶、馬豔麗、解建軍身上所具備的精神品質,與一直踐行“敢為”精神的吉利汽車高端系列“中國星”不謀而合,於是就有了近期的一次親密合作。吉利中國星與這三位明星用戶共創系列微紀錄片《中國星和他的朋友們》,用敢蛻變,敢尋跡,敢逐光三個篇章呈現了他們各自的敢為人生。
👆 點擊視頻,體驗敢為人生
吉利汽車高端系列“中國星”倡導敢為精神,敢為,不是魯莽的衝撞,而是在充分的準備後,對不確定性發起挑戰。敢為,並不代表水到渠成的成功,而是在不斷的試驗中突破和成長。
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星越L Hi·P踐行著“敢為”精神,它是駕駛者堅實的依託,1250km超長綜合續航功能,27分鐘快速補能以及露營放電功能讓路途無焦慮,駕駛者可以大膽地一路向前,跑向更遠、更廣闊的目的地。
對馬拉松愛好者、企業家毛大慶而言,星越L Hi·P的超長綜合續航功能就像長跑時必備的意志力,即便路途有磕絆,但你知道自己終將越過阻礙,抵達終點。對於要走進生活的設計師解建軍,星越L Hi·P的露營放電功能,能夠讓他自由地穿行野外,尋找有故事的印記,激發創作靈感。而對擁有運動員、模特、企業家等多重身份的馬豔麗來說,星越L Hi·P是陪伴她重新出發、追逐不同理想的可靠夥伴。
敢尋跡,敢逐光,敢蛻變,中國星星越L Hi·P和他的朋友們,難道不是一場彼此的雙向奔赴?
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動,因此,學會與焦慮共處是我們畢生的課題。每個人應對的方式或有不同,但最基本的方向,都是去尋找並建造屬於自己的錨點。具體而言,它可能是一種愛好,一種生活方式,或一種信念,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在加速的社會中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步伐與節奏。
1.Sussex Publishers. (n.d.). Why we suffer from anxiety and how we can overcome it. Psychology Today.
2.Elisheva. (2018, October 15). What does life without anxiety look like?. Ugochukwu Uche, MS, LPC.
3.看理想app《緩解焦慮:無限人生書單第一季》第二期
封面圖:《寫不出來~編劇吉丸圭佑的沒有條理的生活~》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覆“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