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即凡是藥物都有毒副作用,而藥物性肝損傷就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發生率高、預測性差且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案,使得藥物性肝損傷日益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藥物性肝損傷不易被察
藥物性肝損傷通常出現在用藥數日乃至數月之後,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僅表現為血清轉氨酶、鹼性磷酸酶、膽紅素等肝功能指標的異常;部分患者可同時合併疲乏、厭食、噁心、食慾不振、上腹部不適、皮疹、發熱等症狀,少部分患者可出現黃疸、凝血機制障礙、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現。
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表現不僅呈現多樣性,且缺乏特異性,其組織學表現可模擬多種其他肝病,同時缺乏客觀、敏感性和特異性的生物標誌物用於藥物性肝損傷的預測和診斷。明確診斷困難,導致了藥物性肝損傷易漏診和誤診,為患者的健康埋下了隱患。
警惕藥物引起的肝損傷
肝臟是人體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也是藥物損傷的主要靶器官。目前已知有超過1100種藥物可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肝損傷,幾乎遍及各類藥物。2019年我國發布的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的數據顯示,常見的能夠誘發藥物性肝損傷前五類藥物包括:
各類保健品和傳統中藥 在我國,中藥及各種膳食補充劑是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首要病因(佔比達26.81%)。迄今,已有超過100種中草藥製劑被證實存在潛在肝毒性,多見於苦杏仁、何首烏、土三七、大黃、雷公藤、天花粉、艾葉等。市場上的保健品多以中藥為材料,由於藥材成分複雜,加上其來源和炮製水平的差異,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抗結核藥 常見能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抗結核藥物有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鏈黴素等,它們均具有明顯的肝毒性,且三者聯用會增加肝損傷的風險。
抗腫瘤藥 抗腫瘤化療藥物性肝損傷佔據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的第三位(8.34%),幾乎所有的化療藥物都能夠引起藥物性肝損傷,而多線化療者、應用化療藥物劑量偏大者、合併基礎肝病患者、年齡較大者、既往酗酒者、中度營養不良腫瘤患者、合併使用的藥物較多者發生率更高。
中樞神經系統藥物 常見於奧卡西平、卡馬西平、地西泮等,這類藥物通常使用週期長、聯合用藥多,更容易對肝功能造成不良影響。
心血管系統藥物 常見於貝特類(非諾貝特)、降脂藥(阿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壓藥(卡託普利、普洛萘爾、美託洛爾)、抗心律失常藥(美西律、胺碘酮)。
此外,非甾體抗炎藥(對乙酰氨基酚、對氨基水楊酸鈉、阿司匹林、布洛芬)、代謝性疾病用藥(如胰島素、二甲雙胍、丙巰氧嘧啶等)、激素類藥物(甲羥孕酮、甲狀腺片等)、生物製劑(英夫利昔單抗、培美曲塞等)在臨床上也有致肝損傷的案例發生,長期用藥的患者,需格外注意。
如何預防藥物性肝損傷
雖然很多藥具有潛在的肝毒性,大家也無需談藥色變,遵從醫囑、合理使用才是科學預防藥物性肝損傷的關鍵。
第一,不要盲目相信偏方、驗方、廣告等,切忌盲目跟風使用中草藥及相關製劑,對於成分不明的藥物,最好不要服用。
第二,如果必須用藥,應仔細和醫生或藥師確認藥物的用法、用量、療程等,並嚴格遵循使用量。
第三,長期服藥的患者應及時檢測肝功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已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應及時停藥,並有計劃、全面地治療,防止病情加重和併發症的發生。
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江瑩 張寧萍
編輯:劉洋 於夢非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3RWPVUX8】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