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路邊的長命菜——馬齒莧

田園路邊的長命菜——馬齒莧

田園路邊的長命菜——馬齒莧

北京市中醫研究所/李萍

題馬齒莧

翠葉肥掌綠,暑天遍地青。

黃花黑籽蘊,赤莖白鬚生。

形若馬駒齒,狀如九獅爭。

村廬野味具,細品惹鄉情。

涼拌軟滑嫩,水汆帶土腥。

甘酸秀色醉,入口食慾增。

寒來心火去,溼敷腫瘍平。

鮮汁愈久痢,全草療諸疔。

最善解毒熱,也歸肝脾經。

時疾夏令病,內外可兼行。

園圃五方草,田間落碧英。

歸來擷幾握,換做長壽星。

     馬齒莧屬於馬齒莧科一年生肉質草本植物,通常匍匐生長,無毛,其莖豐滿、微紫;其葉光亮、翠綠。葉片較厚,匙形對生,四片一簇,夏季莖頂端的葉簇中心開著一朵黃色小花,晨開夜合。因為馬齒莧葉子是青的,根是白的,梗是赤的,花朵是黃的,種子是黑的,又叫做“五行草”。

     在漢語中,馬齒莧還有許多異名。江蘇稱它為“馬齒菜、地馬菜、醬瓣頭草”,福建叫它“豬母草”,貴州說是“酸味菜”,山東稱“馬踏菜、安樂菜、酸莧菜、長壽菜”。馬齒莧適應性極強,既耐旱又耐澇,廣佈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在我國南北各地均產,常生於田園、路旁或荒地,是一種田園路邊的長命野菜。

馬齒莧的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謂馬齒莧“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開寶本草》中記載馬齒莧“服之(頭髮)長年不白。治癰瘡,殺諸蟲。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滇南本草》中描寫馬齒莧“益氣,清暑熱,寬中下氣。滑腸,消積滯,殺蟲,療痔瘡紅腫疼痛”。民間也有童謠:“馬齒莧,沸水炸,人們吃了笑哈哈,為了啥?醜陋的白髮消失啦。”

     馬齒莧性寒,味酸。歸大腸經,肝經。入藥以株小、質嫩、整齊少碎、葉多、青綠色、無雜質者為佳。中醫認為,其功效為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殺蟲止癢。從西醫學角度看,馬齒莧鮮草含有去甲腎上腺素(約0.25%)、多量鉀鹽(鮮草含1%,乾草含17%),以及多巴胺、多巴、生物鹼、黃酮類、皂苷、有機酸與多種維生素等。由於特殊的組分,它具有降低血壓、防治心臟病的作用;可以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恆定,控制血脂生成;可有效治療溼疹、癰癤、膿皰瘡和丹毒等;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和大腸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用於各種炎症的輔助治療,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稱。

     《黃帝內經》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而肺主皮毛,就是說各種癰腫、潰瘍、溼癬,都跟心火和肺熱有關。馬齒莧入心經可以清心火,入肺經可以散肺熱,它的排毒功效既走血分,又走皮膚,內外兼治,所以對於上面所說的皮膚問題都有療效。調理皮膚病,可以內服和外敷雙管齊下:把新鮮的馬齒莧搗爛敷在患處,或者用幹品煮水來泡澡,或者用馬齒莧的水提取物製備凝膠,都是很不錯的方法。

1 治療皮膚病


     名老中醫趙炳南治療急性溼疹、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溼毒瘍)、丹毒、膿皰瘡(黃水瘡),善用馬齒莧。馬齒莧100克(鮮馬齒莧250克),淨水洗淨後,用水2千克煎煮20分鐘(鮮藥煮10分鐘),過濾去滓。用淨紗布6~7層沾藥水溼敷患處,每日3次,每次20~40分鐘。清熱解毒,除溼止癢。臨床試驗證實有效率接近激素的作用。

     北京中醫醫院臨床上治療溼疹皮炎,常用清熱消腫洗劑,主要成分就是馬齒莧和黃柏,冷敷皮損處,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目前面部皮膚過敏和麵部敏感的患者很多,有一經驗方與大家分享。將新鮮馬齒莧500克,清洗乾淨,絞碎榨汁,經超聲提取後冷藏,用時1∶10稀釋冷噴,能明顯緩解皮膚乾燥、潮紅、瘙癢和灼熱的感覺。如果有條件自制馬齒莧凝膠,也能明顯改善症狀。

2 治療腸炎和痢疾

     馬齒莧是天然的抗生素,乙醇提取物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有高度的抑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如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結核桿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中醫認為,馬齒莧有清利大腸溼熱、涼血止血的作用。用新鮮的馬齒莧30克,搗爛取汁(可以用榨汁機取汁),加入3克左右的蜂蜜,分兩次服用,無論是痢疾還是腸炎都有效。

     另可用馬齒莧30~60克,煎熟以後放入粳米一起煮粥。為了增加小孩的食慾可以加點蜂蜜或白糖。

3 治療三高


     馬齒莧中含有非常豐富的天然鉀元素,而高血壓是因為我們人體攝入了大量的鈉(主要來自於食鹽、醬油及一些糕點)。鉀離子的攝入可以有效減少鈉給我們人體帶來的損傷,所以馬齒莧有降血壓的作用。

     馬齒莧當中還含有很多生物鹼的活性成分,可以起到緩解血糖增長速度的作用。

     高血脂是因為血液當中的甘油三酯的成分太多了,血液會變得非常的黏稠。馬齒莧當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馬齒莧的食用方法

     在《西遊記》裡,樵子奉獻給八戒的野菜宴裡就有一道“浮薔馬齒莧”。吳承恩是淮安人,吃馬齒莧的傳統在江蘇久矣,而喜愛野菜的南京人自然不會錯過。南京著名的一道野菜匯——“春八鮮”,就有馬齒莧的一席之地。

     馬齒莧的食療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就有記載。梁代名醫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說“俗呼馬齒莧,亦可食,小酸”;唐代《食療本草》稱“細切煮粥,止痢,治腹痛”。

     馬齒莧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鈣、磷、鐵、銅、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分,其ω-3脂肪酸含量在綠葉菜中佔首位。選擇馬齒莧的時候,聞氣微,味微酸而帶黏性為佳。下面簡單介紹馬齒莧的食用方法。

1 馬齒莧茶

     馬齒莧5克,綠茶3克。用200毫升開水沖泡10分鐘即可,衝飲至味淡。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效。

2 涼拌馬齒莧

     馬齒莧最常見的吃法是涼拌。做法簡單,味道也比較鮮,有種酸酸滑滑的口感。做法:馬齒莧段放入沸水鍋內焯至變色成碧綠即可撈出,放入涼水內過涼待用;取一隻碗,放入味精、醋、辣椒油、鹽、香油,搖勻待用;將過涼的馬齒莧撈出,瀝乾水分,放入容器中加入兌好的調味汁,攪拌均勻即可。

     馬齒莧不能在鍋裡燙太久,不然口感就失去了。另外燙過可以用清水沖洗黏液,洗去那種略黏的感覺。

3 馬齒莧粥

     馬齒莧煮粥清淡爽口,那種酸酸的味道較炒菜和涼拌已經少了很多。做法:馬齒莧要先炒熟。將馬齒莧去雜洗淨,入沸水中焯片刻,撈出洗去黏液,切碎;油鍋燒熱,放入蔥花煸香,再投入馬齒莧,加精鹽炒至入味,出鍋待用。然後就是把馬齒莧和米煮成粥。

4 馬齒莧餃子

     馬齒莧做出的餃子也別有風味。做法:將馬齒莧洗淨,放入沸水,燙一下撈出,擠幹水分,再將馬齒莧切碎。這樣和其他餡料搭配就能用來包餃子了。

5 馬齒莧炒肉

     馬齒莧不直接炒,一般都要用開水泡過,洗淨黏液,口感才好。酸味很入味,炒出的菜以馬齒莧的酸味為主。做法:採用一般家常炒菜的工序即可,只要你喜歡馬齒莧的口味,怎麼炒怎麼好吃。

     《本草綱目》上寫道:“馬齒莧處處原野生之,柔莖布地……人多采煮曬之為蔬。”意即馬齒莧常見,採集之後煮過再曬,就可以當蔬菜食用了。現如今,農家的野味也上了城市人的餐桌。馬齒莧因為它獨特的味道,已開始規模種植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也可以由此體驗一番“布衣暖,菜根香”的淡定與滿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