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陽”來襲心慌慌?中醫七個小妙招助你提高免疫力

“二陽”來襲心慌慌?中醫七個小妙招助你提高免疫力

 中醫有句名言:“正氣在內,邪不可幹。”只有我們身體裡陰陽平衡了,正氣才能好好地存在人體內。那麼如何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來預防“二陽”呢?
順應天時

日常生活中要隨著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調整起居生活。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原則,調理生活起居時間,規律飲食,按時睡眠。結合一天24小時臟腑循行規律養生,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提高自身免疫力。

調節情緒

精神狀態是人體內在環境因素,內環境的穩定有助於正氣持久的保留在體內,免疫力自然提高了。中醫講究的“恬淡虛無”就是強調人們要心態平和,凡事平常心,不斤斤計較,不難為他人也不難為自己,避免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的影響。

節制飲食

很多人有個養生誤區就是:我脾胃弱吃什麼能補上?其實飲食規律均衡,不過飢、不過飽、不偏食才是最好的調理脾胃的方式。所謂吃要講究陰陽平衡。飲食要細緻講究,從烹飪方法到食材選擇,需要配合時令和節氣,可適當加入中藥藥膳調理。

五層生命健康種子篇

掃描下方二維碼預約觀看


堅持鍛鍊

運動方式有很多種,有的人喜歡跑步和跳繩,有的女性喜歡瑜伽和跳舞,還有的男性喜歡去健身房練器械。

那肯定會有人問:到底哪種運動更有益健康呢?其實你的身體會悄悄告訴你答案,當做完運動,身心感覺放鬆舒展並能長期堅持做的運動,都是對健康有益的。
古人將運動稱為導引,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太極拳等,都是老少皆宜的導引方式。給自己定一個運動小目標,常年積累堅持下來,身體得到鍛鍊,免疫力自然就能提高。


要強調的是,中醫鍛鍊的目標並不是減肥以保持身材,更多的是追求身心的愉悅平衡。在鍛鍊過程中注重人與自然相結合,比如很多功法的起勢要朝向太陽昇起的東方開始,象徵著生命一天的開始。鍛鍊的同時要注重吐納(呼吸)和身心的放鬆,精氣神的鍛鍊才是最重要的。

泡腳

又稱足浴,可配合相應中藥外洗,是日常常用的養生保健方法,有活血祛瘀、祛溼排毒、養心安神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達到養身保健的作用。

艾灸

艾灸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常用於防治各類寒邪侵襲的頸肩腰腿痛。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可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提高免疫力的目的。艾灸主要靠對人體局部的溫熱刺激,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起到作用。艾灸產生的溫度或者是傳統艾灸的煙對人體的刺激產生一種特定的應激狀態,調動激發人體潛能,激活免疫系統,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力。



《扁鵲心書》中指出:“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艾灸既具有良好的養身保健作用,又便於居家自我操作,每次灸10~20分鐘即可,一次選1個穴位,第二天再換個穴位,灸前後喝溫水,飯後或運動後大汗以及洗澡後都不宜直接進行艾灸。若要治療疾病還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五層生命健康種子篇

掃描下方二維碼預約觀看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也是很好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每天做十分鐘,長期堅持,會有不錯的效果。下面從臟腑的角度介紹幾個自我按摩的特效穴。
↓↓↓

①內關穴
位置: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
②太溪穴

位置: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常用於防治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關節炎、風溼痛等。
③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

功效: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痺、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可用拇指按揉或按摩棒點按,也可配合艾灸,因為小腿肌肉豐厚,可適當較前面兩穴力量加強,注意按壓感受痠痛時配合呼吸。
④合谷穴

位置: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功效:各種痛症都可以用來應急鎮痛,此外暈車,噁心等症狀也可應急運用。
⑤關元穴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功效:適合生殖系統疾病的治療和保健。配合艾灸保健效果更佳。
⑥中脘穴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慾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飯後半小時按摩效果更好,力度不宜過大,以免出現噁心或者疼痛的現象。

你學會了嗎?
趕快跟著做起來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