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新慧
來源:《歷史研究》2023年第1期
摘 要:華夏共同祖先的確立,推動了華夏族的形成。春秋時期興起的局部共同祖先意識,為華夏同源共祖觀念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春秋時期,以“祝融八姓”為代表,出現了諸多尊奉共同祖先的族群、邦國。這些族群或邦國跨越地域和文化藩籬,形成基於“共同起源信念”的團體。共同祖先的醞釀,與春秋時人喜好自述家世、追溯遠祖、神化祖先的風尚有關。局部共祖的出現,開啟了戰國時期以黃帝為標識的華夏共同祖先形成的先河,是當時諸族大交往、大融匯的反映。
關鍵詞:中華民族 華夏化 共同祖先 民族融合
華夏族與華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需要從不同層面和角度細緻梳理。華夏共同祖先的確立,推動了華夏族的形成,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潮流中,兩者相向而行、相待而成。揆諸常理,古代諸族起源不一,並不存在共同的祖先。可是戰國晚期,黃帝儼然成為華夏共祖,標誌著族群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形成。至西漢時期,不僅“聖王同祖”成為根本共識,司馬遷甚至將天下諸族的祖先一併納入華夏同祖共源的系統。從此,諸族的祖先全部追溯至黃帝,天下從各有其祖演變為同出一祖,從多元匯聚至一體,天下一家之勢已然形成。由各認其祖轉化為共認一祖並非一蹴而就。春秋時期,局部範圍內已經出現被若干族群共同追認的祖先。認可共同祖先的諸族並不是分佈在同一地理單元內,而是超越了地域區隔和地緣界限,甚至華夏與非華夏也建立起“血緣關係”,局部認同網絡逐漸確立。可以說,局部共祖的醞釀是華夏共同祖先觀念形成的第一步。這是以往春秋史研究較少關注的現象。本文以“祝融八姓”的組成、地理分佈以及集團內諸族祝融認同為中心,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局部共祖觀念的形成過程與歷史動因。
一、 祝融八姓及其地理分佈
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妘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採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後。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越不足命也。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
周棘生作楷妘媅媵簋,其孫孫子子永寶用。。(《集成》3915)。
周棘生作楷妘媵盤。□金用[迮]邦,其孫孫子子永寶用。。(《集成》10120)
二、祝融:局部諸族的共同祖先
餘有融之子孫,郳公父,愓戁(勤)大命,保朕邦家,正和朕身,作正朕保,以共(供)朝於王所,受吉金,刑鑄和鍾,敬臨祼祀,作朕皇祖恭公、皇考惠公彝。(《銘圖》15815)
融乃使人下請季連,求之弗得。見人在穴中,問之不言,以火爨其穴,乃懼,告曰:“酓。”使人告融,融曰:“是穴之熊也。”乃遂名之曰穴熊,是為荊王。
三、局部共祖認同的時代潮流
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於今不貳……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
餘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