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 | 廖欽彬:京都學派與佛教哲學 | 思辨東方系列講座第32講

講座回顧 | 廖欽彬:京都學派與佛教哲學 | 思辨東方系列講座第32講

講座現場

20235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研究室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思辨東方”系列講座第32講在哲學研究所930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訪學者廖欽彬主講,主題是“京都學派與佛教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研究室研究員王青,西方哲學史研究室研究員王齊、助理研究員鄧定受邀對講座進行評議。本次講座由東方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魏偉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宗教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參加了講座。


主講人廖欽彬教授


廖欽彬教授首先介紹了京都學派的形成歷史、概況,以及京都學派在哲學史上的歷史地位,並通過對比的方式對京都學派兩大哲學家西田幾多郎和田邊元的學說特徵和發展歷程進行了簡介。京都學派的哲學形成於“西學東漸”大潮對日本哲學衝擊中,一方面在學習和使用西方哲學的思想資源的同時批判西方,另一方面也在借鑑和轉化東方傳統的哲學和思想的同時批判東方,探索出了一條在西方哲學的語境下講述日本哲學的道路。西田幾多郎是京都學派的開創者,其獨創性的“西田哲學”給田邊元及其餘京都學派主要成員帶來了巨大的啟發,是京都學派各哲學家思考和探索的起點,因此廖教授首先概括性地介紹了西田哲學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演變的歷程。此後,通過與西田哲學對比的方式,廖教授著重介紹了田邊元的“種的邏輯”和“懺悔道哲學”,並勾勒出田邊哲學從“種的邏輯”這一存在哲學向“懺悔道哲學”這一實踐哲學的發展歷程,在對比的基礎上指出,西田哲學是一種“皆是”的全面包攝的哲學,而田邊元批判西田,構築了一種“皆非”的絕對否定哲學。兩者又分別被稱為場所哲學和媒介哲學。
其後,廖欽彬教授以“逆對應”的邏輯為切入點,深入對比了西田和田邊在宗教哲學上的差異。“逆對應”是後期西田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田邊元亦在晚年使用了此概念。廖教授指出,西田哲學中的逆對應概念始終停留在“絕對無”與作為“相對有”的“個”之間的逆對應關係上,欠缺作為“相對有”的“種”的概念;而田邊元在其逆對應的邏輯中,依然使用類、種、個類(絕對無)、種(相對有)、個(相對有)的相互媒介關係。此外,西田的絕對無的場所與相對有的逆對應邏輯中的“絕對無”仍然隱含有根源之意。而在田邊宗教哲學中的“絕對無”,並不是所謂的根源、基底或實體,是徹底去除根源、基底或實體的否定作用。在西田哲學裡,宗教始終是哲學或理性的基礎,而後期田邊哲學中宗教和哲學、信仰和理性的關係則是徹底的媒介關係。最後,西田的宗教哲學並沒有開展出科學,而田邊則在晚年以他力哲學為基礎,展開重構數學、物理學和科學等論述。
接下來,廖欽彬教授介紹了京都學派與大乘佛教哲學的關係以及如何看待包含基督教哲學、佛教哲學等特殊宗教的哲學在內的宗教哲學之觀點。關於大乘佛教哲學,廖教授首先介紹了袴谷憲昭、松元史朗等“批判佛教”對京都學派的批判:批判佛教從“絕對空”立場批判京都學派的基體論(根基論、場所論)立場,對以《起信論》為基礎所展開的中、日禪佛教及《起信論》中的真如、如來藏、本覺、佛性、空(瑜伽行派的空)等思想進行嚴厲的批判,認為《起信論》主張的真如、如來藏、本覺、佛性、空等思想和佛陀教義相違背。與此相對,後期田邊哲學則以依他力而起的懺悔(自我否定行)為核心,不僅為面臨危機的理性哲學帶來一線生機,還為傳統佛教(禪淨)教義注入理性思維,令其不陷入神秘主義的色彩。在這種獨創性的宗教哲學的基礎上,田邊重新詮釋了天台宗空假中的三諦圓融、空、緣起、四諦十二因緣,回應了批判佛教的質疑。田邊認為空並非空空如也,無論是思想還是其對象物,都必須處於相依相待的關係之中,而不是單獨的絕對存在,此為諸法無我,亦即所謂的空。
在此基礎上田邊進一步指出,西方哲學大多追尋常住不變的實體(substantia)或本質存在(essentia),而佛教否定實體,即所謂諸法無我,一切只不過是相依相待的相對現象存在。廖教授還以田邊元的文本為依託,介紹並比較了佛教哲學與基督教哲學。廖教授指出田邊將“空”和意味著一切現實存在、生活皆是依據“空”被假設的現象存在的“假”分別對應到黑格爾的“無”(Nichts)與“有”(Sein),又將意味著“空”與“假”交互媒介的動態性、交流性的“中”對應到黑格爾的“變”(Werden),藉以融通佛教哲學與黑格爾具基督教色彩的邏輯學、辯證法。此舉乃重在將後者的哲學引入到田邊佛教哲學立場當中對黑格爾哲學的進行重構的工作上。
接著廖教授著重對比了以道德為基礎論述宗教的康德、以情感為主論述宗教的施萊爾馬赫、以歷史為基礎論述宗教的黑格爾、以實存為基礎論述宗教的克爾凱郭爾與田邊宗教哲學的異同。通過上述介紹和比較,可以發現後期田哲學其實就是運用西方哲學的語境,發展出了一種現代版的大乘佛教緣起哲學空的哲學(存有論)。從另一個面來看,後期田哲學亦可說是借用佛教哲學的資源所發展出來的東方宗教哲學。講座的最後,廖教授還就京都學派哲學對現代倫理學前沿議題的意義與啟發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講座主持人及評議人


隨後講座進入評議及討論環節。主持人魏偉助理研究員首先感謝廖欽彬教授圍繞“京都學派與佛教哲學”的細緻介紹和深入分析,指出整場講座中廖教授以田邊元哲學為媒介,串聯起了西田哲學、大乘佛教哲學,以及康德、施萊爾馬赫、黑格爾、克爾凱郭爾等西方哲學家的宗教哲學,本場講座既是一場內容豐富的日本哲學史乃至東方哲學史講座,同時更是一場極具學術前沿性和現實關切的比較哲學探討。在其後的評議環節,三位評議人分別從不同專業視角對廖教授的講座進行的點評:王青研究員著重從日本哲學角度點評了廖教授對西田哲學和田邊哲學的對比,從問題意識和時代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西田哲學和田邊哲學差異的成因;王齊研究員著重從世界哲學視域下分析了京都學派如何回應近代日本哲學所面臨的困境,點評了建構“普遍主義”哲學所面臨的理論難題;鄧定助理研究員著重對比了講座中提到的“空”“絕對無”與海德格爾“虛無”概念間的異同,指出“空”和“虛無”代表了絕對無和相對有直接媒介關係的建構路線和解構路線兩種不同方向,並引出了“空”與“虛無”的對比這一哲學史上的經典問題的探討。廖欽彬教授對評議進行回應後,同與會聽眾就講座內容展開了熱烈探討。最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

文責:魏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推薦 · 看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