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更神奇的一個,有一個得了大三陽的患者,我重點中學的同學,滿臉發黃。
他說,培傑啊,救救我吧。
我說,怎麼了?
他說,我現在渾身都是黃的,工作也去不了了,治了幾個月都治不好,聽說我們同學裡頭出了個厲害的醫生。
我說,你給我講一下情況,再發張照片來。
哎呀,這個臉黃黃的,他這種黃不是很光亮的黃,我估計剛開始他是光亮的,後來老用消炎藥把它消掉了,剩下是晦暗,暗濁的。
脾虛黃疸,補中益氣湯加茵陳30克,澤瀉30克,一邊呢將那脾土補牢固,一邊呢將膽水、肝水、腎水、膀胱之水呢利出去,要最快解決這氾濫成災的這個辦法,一邊加固堤壩,一邊鑿通下游。水一下去,堤壩又牢固以後呢,下次就不氾濫了。
所以治療黃疸呢,西方醫學的思路,就是鑿通下游排水,中醫的思路就是治本,培補中土,這個築河加堤,這個時間會比較長,但是效果會比較理想,比較穩當,七劑藥,吃而完以後,黃退得跟以前一模一樣,正常上班了,非常高興。
他說要拉我進群,我說,不,我沒有進群的習慣,我說,我們呢,不是不愛進群,不是對同學不客氣,不是瞧不起同學聚會,而是我們想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研修醫道,將來得到成果,可以幫到更多人,而不是一個小群,也不是一個朋友圈,不是一個小圈子。
我們看的是一個世界,男兒以世界為家,女子以家為世界,所以以世界為家。
所以這個中脘其實就是補中益氣湯,專門修復肌肉虧損,剛才講的,這個尖下巴的,尖嘴猴腮的,你要多弄這個中脘穴了。
艾灸中脘,可以讓人平緩,所以脘者緩也,你看人家用詞多厲害,脘者,緩也,它又是藥丸的丸,中脘的脘,就起到長期持久緩和的作用。
中土是最平和的,所以中脘這個穴位呢,它就能夠緩急,老師經過,這個口腔潰瘍用消炎藥都下不了,用封髓丹,重用炙甘草30克,黃柏10克,再加這個砂仁10克,就這個小方子,你口腔潰瘍,這個嘴唇爛的又冒火的,炙甘草一下去,就把你肉給封住了,就像中脘,就像突然間起火了,你又找不到水,這邊呢有一筐泥土,泥土一倒下去,就把火給滅了。土能伏火,所以重用炙甘草跟砂仁就可以將火伏起來。
再用黃柏,小劑量的黃柏,把這火焰給清掉。
小用清涼,重用甘溫。這是脾胃大家李東垣先生講的,甘溫除什麼?除大熱。
這種大熱並不是說這個炎症這些熱,而是身體虛以後呢,透支的這種熱,所以中脘穴,它是脘者緩也。
這個進餐呢,它提醒你,它這個地方喜歡緩慢,所以我們客家說:
幹活要猛猛幹,
吃飯要緩緩吃。
做事要颯颯做,
食飯要寬寬食。
吃飯要寬寬吃,所以寬緩的它就能消化。
昨天安道講,曾老師,為什麼很多人得尖削瘦,一直都吃不了這圓滿相?
我說,人想要飽滿要過三關,第一飲食關,第二運動鍛鍊關,第三就心性關。
飲食關呢,就是吃的東西要平衡,不能嘴饞,也不可以缺少不夠,不能挑食,這是飲食關。
可是有些人做不到,做不到那是因為你運動不好。
昨天有一個朋友發來一條短信,他說,我把食物弄成這個花的樣,我孩子心花怒放就吃多了,就非常喜歡,看來我有開胃這個手法。
我說,你這個是治其標的,沒有汗水淌,哪來吃飯香。你應該讓孩子去淌汗水,而不是千方百計把食物做得可口,做得這個吸引人,你應該把你的身體煉得很吸引食物,不是把食物做得很吸引人,我們中醫叫做內修,把身體煉得非常吸引食物,看到食物,即使是粗茶淡飯的,沒放油也沒放鹽的,就是那乾飯,放在嘴裡嚼,都可以吃得比別人酒桌上還開心,你身體絕對壯。
為什麼?我可以講案例的,我們村裡有一個叫丙申的大塊頭,他家裡到二三十歲都是乾飯澆豆油(醬油),他就是一生吃這乾飯醬油,但是他量很大,這個碗公(大碗),你們正常半碗公都幹不下,他要三碗公,很會幹活,搬水泥個方面的,三樓五樓,一下子蹭上去了,力量非常大。
所以他對這個食物的吸引是非常強大的,而不是食物對他的吸引強大,所以有本事的人,讓自己呢對食物生歡喜,沒本事的人,只能跟著歡喜的食物走,像牛一樣,只能被繩子拴著走,千里馬,它就要跑自己的路。
好,這個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你不要懷疑這兩個穴位,它可以讓胃腸呢通暢,胃腸肌肉豐滿,豐厚的,所以剛才講到了,第一條呢,要養好胃,不要吃撐,要吃緩慢,第二條呢,緩才可以長肉,才可以脘,老師觀察呢,凡是水急峭的地方,長的魚都是尖尖的。
所以老師就想到呢,人如果心性急躁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尖嘴猴腮之相,水平緩的時候,都是肥滿,有力,飽滿的,像這個巴掌一樣的魚。水急峭的,那些山溪之類的,肚量小的,它一般長像指尖一樣的魚,所以瘦魚跟肥魚,它選擇的水域是不一樣的,你到最和緩的大海去了,那就出現鯨魚,你到和緩的湖泊,那就出現這些大魚草魚,近百斤的,你如果到再和緩的山溪呢,那就幾十斤的,像龍頸水庫都有。
觀緩水可以生大魚,我們就可以知道性躁心粗的人,一般容易的消瘦,心平氣和的人,它就可以豐滿豐隆,所以:
心平氣和,得豐隆軀體。
性躁心粗,感列缺形軀。
有些人說,減肥,我可以減成列缺一樣,什麼叫減肥減成列缺?減成閃電了。像這葫蘆兄弟裡頭妖精蛇一樣,性很躁急的,所以它就感那種身體。
所以心相篇心相篇,有其相,必有其心,有其心,必有後其相,我們有其相,必有其心,就是診斷法,我們觀你的相,就可以了知你內心,就診斷學,所以叫相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