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為什麼不提倡發明創造?–《千字文》第44集

上古時代為什麼不提倡發明創造?--《千字文》第44集


14年原創 國學經典講解 幾千集節目 點贊關注即支持


布射僚丸,嵇琴阮嘯

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這裡用四句話,介紹了古代的八個人,他們的技藝或解人糾紛,或方便百姓、造福社會,成為人們學習和效法的榜樣。

 

第一位是呂布,“布射”是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典出《三國志·呂布傳》。

 

第二位是宜僚,“僚丸”是“宜僚拋丸”的故事,典出《莊子·徐無鬼》。

 

第三位是嵇康,“嵇琴”是嵇康撫琴的故事,典出《晉書·嵇康傳》。

 

第四位是阮籍,“阮嘯”是“阮籍長嘯”的故事,典出《晉書·阮籍傳》。

    阮籍一生中只做過十餘天的東平太守,他下令拆除衙署的牆壁,首開“開放式”辦公的先河,又大刀闊斧地簡化政令。李白曾寫詩讚頌阮籍為官的瀟灑:


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
判竹十餘日,一朝化風情。

 

相傳,阮籍曾在蘇門山(今河南輝縣)向一著名隱士,蘇門先生孫登學得“嘯法”。阮籍聽說蘇門山有一得道之士,就去訪他。蘇門先生正在打坐,無論阮籍怎樣軟磨硬泡,孫登也不理睬他。阮籍無奈只好打道回府,行至半山腰,忽聽山上傳來長嘯之聲,抬頭看時,正是孫登在長嘯,聲震山谷。阮籍陡然間聽懂了嘯聲中的隱意,也以長嘯相和,併為此寫下一篇《大人先生傳》,這就是“阮嘯”的故事。

 

嘯是古代道家一種吐納練氣的內功法門,要運丹田之氣,長嘯一聲,使內氣闖三關、過九竅、直衝頂門。禪宗的洞山禪師就會此嘯法,郎州刺史李翱是洞山的弟子,他有兩首描寫洞山禪師的詩,寫得很美、很有意境。

 

第五位是蒙恬,“恬筆”是“蒙恬造筆”的故事。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蒙恬開始用兔毫竹管造毛筆。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將軍,曾領兵駐邊,督造修築萬里長城,但是毛筆在他之前就有了。目前發現最早的實物毛筆是戰國時代的,例如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河南信陽長臺關的楚墓都出土了戰國時期的兔毫竹管毛筆,因此說蒙恬發明毛筆欠妥,應該說是蒙恬改進了毛筆,後唐的馬縞就說過“蒙恬始做秦筆”的話。

 

蒙恬常年在塞北抗擊兇奴,打狼捕獵是常有的事。很有可能是他發現,將狼毫與羊毫結合在一起,既柔軟又挺直,剛柔相濟,更適宜用來書寫,於是發明了狼毫“秦筆”。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毛筆,筆鋒是黑紫色的狼豪,外覆以黃褐色的軟羊毛,與蒙恬改良毛筆的說法正好相吻合。

 

第六位是蔡倫,“倫紙”是“蔡倫造紙”的故事。蔡倫是東漢漢和帝劉肇的常侍,開始時作宮中的雜役,以後負責監製宮廷用具。

 

第七位是馬鈞,“鈞巧”是“名巧馬均”的故事。馬鈞是三國時期的發明家,他性巧又善於動腦筋,曾改進織綾機,使絲織效率提高了五倍。

 

第八位是任公子,“任釣”是“任公子釣魚”的故事。

釋紛利俗,並皆佳妙。

 

說到世間的技藝和人類的發明創造,其目的在於解人糾紛,方便百姓,僅此而已。技術技巧、發明創造,在上古時代既不提倡,也不禁止。因為人不用教還在機謀巧算,動鬼點子,一旦正面加以提倡,人心會越來越詭詐,技術花樣越來越多,於國於民都不利。四大發明,中國很早就有了,但始終沒有推廣應用。現代的犯罪率越來越高,犯罪的手段越來越歹毒、越高超,其中影視文化起的作用很大。電視裡天天在誨淫誨盜,我們的正面教育根本抵擋不住。認識到這一點,就要關心孩子們每天在看些什麼、幹些什麼,要早早地防止孩子的心靈汙染。心靈一旦被汙染了,再怎麼清理也恢復不到汙染前的水準了,所以《千字文》前面才有“墨悲絲染,詩讚羔羊”的教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