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上班族忙於工作,難以按點吃飯,三餐進食時間不規律,早上匆匆起床,常常是來不及吃早餐就趕著上班;晚餐經常又因為加班而錯過了吃飯的時間。那麼長此以往,是否會得胃病呢?
《黃帝內經·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意思就是說,人體的臟腑、經絡以及四肢百骸均需要胃的消化功能予以滋養。
很多人養胃時就關注兩個字“暖”和“軟”,認為有胃病就該吃溫暖的、易於消化的食物。可是,有人胃痛,吃了熱食後反而更嚴重了,這是為什麼?其實,這就是沒有分清寒熱。
胃寒需暖
中醫看胃病,大約90%都是胃寒。胃腐熟食物需要熱量,胃中無火,就無法腐熟食物,因此,就會出現胃脘冷痛、腹瀉、胃口差、消化不良、反胃、嘔吐等症狀。長此以往,寒氣會不斷損傷胃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功能,非但容易導致胃病頻發,還可能因此造成營養不良、體弱多病。
解決方法:溫補心陽
火能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說,補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讓胃火旺,這也就是五行所說的“虛則補其母”。大家可以在煲湯或做菜加一些溫補心陽的藥食同源藥材,如薤白、肉桂、乾薑等,以助胃生火。此外,還可通過喝熱水、吃熱食以及合理的室外運動來增強胃動力。
胃火不足會出現胃寒,胃火過亢則會出現胃熱。胃熱的患者經常有飢餓感,總覺得吃不飽,俗話稱為“慌飯”,中醫稱為“消谷善飢”。胃熱是炎症的催化劑,急性酒精性胃炎、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習慣性便秘等患者多有胃熱。長期胃熱不消、炎症頻發,對胃黏膜損害很大,有幾率誘發粘膜上皮細胞癌變。
注意:一定要選擇無鉛皮蛋,高血壓患者則慎食皮蛋。
此外,對於胃火長期過重者來說,久病必然會傷及陰分,多會出現口渴、感覺飢餓又吃不下的症狀,有時伴有輕微咳嗽、虛汗多、便秘、腹脹等症狀。
可以嘗試使用石斛、玉竹、蘆根、烏梅等食材養陰生津。
胃病素有“三分治,七分養”的說法。養胃氣,預防調理才是首選之策。
最重要一點就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規律和飲食衛生,避免暴飲暴食或過度飢餓,少吃粗糙、刺激性強的食物。
食物時會分泌出唾液,讓唾液與食物充分攪拌,從而幫助消化,還能對胃黏膜產生保護作用,故進食時細嚼慢嚥也是一個養胃護胃小竅門,對於肥胖人士還能起到減少攝入的作用。
早起一杯溫開水
起來緩慢喝一杯溫開水,一來可以喚醒脾胃,為接下來一天的消化運作做緩衝準備,二來可以溫養脾胃的陽氣,這是一個簡單有效的養胃護胃方法。
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飯後1小時平靜地散散步,可以給胃消化食物起到助攻作用,給胃減輕工作量,故也是一個實用的養胃護胃方法。
推拿按摩
運動不便者,飯後或睡前可以搓熱雙手,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60~90圈,然後再雙手按摩放鬆小腹。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飲食、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長期熬夜、過度勞累、飲食不規律、常在空調環境下工作或生活等,易導致脾胃虛弱。
中醫常言“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認為:在五行中,脾胃屬土,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充足,方可滋養人體四肢百骸,上榮頭面,人體才可以精力充沛,臉上氣色紅潤有光澤。所以在生活中,注重養好脾胃,才能養出好氣色。
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的正常活動。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情志傷胃”,這說明情緒對脾胃具有重要影響,所以要養脾胃,需先養好心情。
三餐飲食需有規律,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以素食為主,葷素搭配。為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平時應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辛辣、煎炸、油膩、生冷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