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女性為主的護理團隊中,男護士堪稱“稀缺資源”:數據顯示,我國男護士註冊人數僅佔註冊護士總人數的2%,遠低於美國、芬蘭等發達國家的6%-7%。在廣東,男護士有8700多名,約佔全省33.5萬護理人員的2.6%。
隨著全國醫院醫護比提升,男護士的數量明顯增加。男性護士自帶“體力好”光環,是急診科、重症監護病房、手術室等臨床科室最寵愛的“小哥哥”;而另一方面,男護士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遭遇尷尬,遇到的不理解比女護士大得多。
但不管外界如何評價,他們始終秉承初心,默默堅持,在病床前一次次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全力守護生命。
◎ 楊碩,珠江醫院重症醫學科護理組長。
“007”裡的“教授”楊碩:
我為我的工作感到驕傲
重症醫學科(ICU)號稱“007”,一個永遠沒有休息的地方,每逢節假日就是醫護最忙之時。今年“五一”期間,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重症醫學科護理組長楊碩又是在值班中度過。他所在的ICU還是珠江ECMO救治中心,每天都要備班,24小時待命。
ECMO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心肺”,因一次次成功救治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而走入大眾視野,被冠以“魔肺”美譽。作為重症救治“終極救命神器”,ECMO對搶救危重病人至關重要,但其操作技術複雜、難度大,楊碩是醫院裡少數掌握ECMO技術的資深護士之一。
5月1日這天,楊碩上的是ECMO班,下午三點他接到任務,要在半小時內準備完畢,拉上ECMO轉運物品,馳往佛山三水援救一位心梗患者。
四點半到達現場,楊碩以最快速度完成管路預衝,默契地配合著醫生,快速完成了ECMO上機治療。隨著ECMO的啟動,心梗病人的呼吸與血液開始體外循環。楊碩目不轉睛地盯著監護儀,小心護理患者,忙到晚上八點半還沒吃上飯。
就在返回廣州的路上,九點多又接到任務:廣州市海珠區醫院一位病人肺栓塞,急需ECMO救命。“只能讓醫院當班護士暫時頂上,肺栓塞如果不及時搶救,可導致肺永久性破壞,嚴重者由於沒有足夠的氧氣,還可能造成其他臟器損傷。”好在楊碩帶著輔助設備趕到時,ECMO已經順利運轉起來,他馬上接手完成剩下的工作。上機平穩運轉後,將患者轉運回珠江醫院進行手術取栓,這一天連軸轉,楊碩從醫院忙完回到家,已經是次日凌晨三點半。
◎ 楊碩在ICU病房查看CRRT機(俗稱人工腎,左邊儀器)以及ECMO(右邊儀器)的參數。
2015年畢業至今從事ICU護理工作八年了,楊碩表示,護士是一個勞動強度很大的職業,尤其在危急重症病人護理方面,容不得半點馬虎大意,翻身、搬儀器、患者俯臥位等很多都是重體力活。“在ICU當護士,特別是參與ECMO中心的救治,更能展現男護士的作用,爭分奪秒搶救,應急反應速度,這些都是我們男護士的優勢。我為我做的工作感到驕傲。”
護士不是 “保姆”,為患者打針、餵食、洗髮、處理大小便等並非工作的全部內容,男護士也有可能是經過5年制全日制本科學習後拿到醫學學士學位,擁有跟醫生一樣的學位證。而要想成為優秀的ICU護士,更需要不斷獲取新的知識,鞏固自己的專業技能。
2018年,ECMO機器第一次在科室亮相,楊碩對它就產生了濃厚興趣,花了很多時間鑽研。如今他掌管著三臺ECMO,對它們的“脾性”瞭如指掌。如果機子出現故障,一般不需要撥打工程師的電話,楊碩就是專業的技術顧問,總能找到辦法解決,他因此收穫了“楊教授”的尊稱。
◎ 楊碩認為,ICU病人很需要人文關懷。
ICU裡的病人動不了,也說不了話,昏迷者甚至感知不到疼痛,病人的所有吃喝拉撒都是靠護士。“在這裡,我們不只是一名醫護人員,更是患者的‘直接代言人’。換位思考體會病人的痛苦,比如術後傷口痛、做了氣管插管,同樣需要給予鎮痛鎮靜處理。”楊碩說,身處ICU可以看到人情冷暖,面對生死抉擇,一念之差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生命變化。他見過積極搶救病人的家屬,也見過因為各種問題而放棄病人的家屬。他說自己有過遺憾甚至抱怨,但絕不後悔選擇了護士職業,反而非常敬畏這份工作。
工作之餘,楊碩喜歡養烏龜、養花,還喜歡動手修理、搗鼓小玩意。因為這個愛好,他成功發明了普適型的ECMO 轉運車架並投入臨床使用——以前轉運至少需要6個人,現在一個人就可以推著車子走,大大節省了人力。
◎ 薛淏天,珠江醫院急診科護士。
急診護士薛淏天:
我們感受到的是使命感
與ICU相對隔離的環境有很大不同,急診科經常直面大量緊張焦慮的患者與家屬。駐守在搶救生命的最前線,需要挾一往無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氣,護士不僅是急救中的“先行兵”和配合者,也是醫患關係的調和者。
這晚,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急診科護士薛淏天值夜班,診室收治了一位情況兇險的主動脈夾層患者,血管裡已經撕開,死亡風險極高。薛淏天小心安撫病人,讓其儘量安靜下來,同時叮囑家屬不能刺激病人。
“好好好”,家屬滿口答應。可後來多位家屬還是輪番闖進搶救室探視,醫護們多次勸阻無效,病人的情緒受刺激,情況一下子加重。薛淏天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大聲說:“趕緊搶救!”
這時家屬還在莫名埋怨,薛淏天強壓怒火,心平氣和與他們溝通。這讓入職不久的新護士困惑不解,對此薛淏天解釋說:“家屬很多時候不能真正理解病情,言行前後矛盾,我們就是要反覆耐心溝通,不是說告知一次、簽完字就完事了。急診工作也只有要這麼做,才能開展下去。”
◎ 薛淏天在瞭解120急救網絡出車情況。
在急診科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經常會有讓人始料不及的突發狀況,搶救病人時,薛淏天一路小跑應對,他描述說:“搬抬病人、處理傷口、胸外按壓、吸氧……說起來可能是很累,腰扭傷、手腕拉傷是家常便飯,但是我們感受到的是使命感。如果患者搶救過來,我們也很有成就感。”
生命是很脆弱的,急診搶救也常遇到不樂觀的結果。三個月前,一位26歲小夥子感染新冠轉陰半個月後去打籃球,突然心跳驟停倒地不起。薛淏天跟隨120出車,全程搶救病人1小時40分鐘。“胸外按壓、氣管插管、呼吸機,持續用藥,包括升壓、血管活性、強心類藥,能做的我們都做了,遺憾的是心率始終沒有回來過一次。”薛浩天說,這種情況通常搶救30-40分鐘無效,是可以宣佈結束的,“可看到病人還那麼年輕,也沒有基礎病,我們想要搏一把,不停按壓,拼到最後明知是無用功,但對家屬而言多少是一種安慰。”
幾乎每個男護士剛入行的時候,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遭遇尷尬,甚至在生活中也不被理解,對此薛淏天深有感觸:“無數次被當成醫生,在做一些操作時經常被要求換成女護士。還有在很多人眼裡,男生當護士沒什麼出息,好在家人很支持與理解我。”
◎ 24小時待命,接到120任務馬上出發
現在“男”丁格爾的工作環境與氛圍,比早幾年寬鬆了許多,社會對男護士的接受度和認同度在不斷提高,醫院對男護士的需求量也在增長。“急診科很多患者,對我們男護士還是比較理解和認同,他們說急診工作強度太大還要經常上夜班,其實更適合男生來做。” 從事護理工作已經6年的薛淏天,從不介意別人叫他男護士,也會大方跟親戚朋友說自己當護士,對工作充滿幹勁。
這晚又是一個夜班,10點換上白大褂開始交班,從這一刻到第二天早上7點半,薛淏天要一直在搶救室戰鬥:胸外按壓、吸氧、輸液、消毒、巡視、床旁記錄……
◎ 史金拴,珠江醫院麻醉科護士。
麻醉護士史金拴:
我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滴…滴…滴…”,伴隨著監護儀發出的聲響,麻醉復甦室(PACU)醫護人員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病床上躺著的都是剛剛做完手術的病人,通常情況下,麻醉護士是術後病人清醒後第一個見到的人。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麻醉科護士史金拴像往常一樣,有條不紊地記錄著每位病人的情況,時不時起身到每個床位巡視一遍:翻開被子檢查一下病人身上的引流管和留置針,防止不小心被扯脫出來;發現煩躁的病人後,俯身詢問他哪裡不舒服,及時報告麻醉醫生;偶爾碰到哭鬧的小患者,還會像父母一樣將患兒抱在懷裡哄著,輕拍安撫。
“在麻醉醫師指導下,我們護士負責患者的麻醉甦醒和氣管導管拔除。” 史金拴介紹,當麻醉藥基本代謝完畢,麻醉護士會輕輕地喚醒患者,並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徵如血壓、心率、氧飽和度等,看其是否存在寒戰、疼痛不適、躁動等情況。每次看到病人順利度過恢復期安全地離開復蘇室,他都會感到很自豪:“我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 史金拴在檢查病人身上的引流管和留置針是否安妥。
醫學不僅僅是挽救生命,另一方面,也是要讓人有尊嚴地活著。55歲的直腸腫瘤患者陳阿姨做了腫瘤切除手術,在氣管導管拔除之後,整個人煩躁不安,一直低聲喊著“疼,好疼”。史金拴發現後,馬上報告給麻醉醫生,提出鎮痛申請。根據醫生藥方進行配藥,史金拴給陳阿姨做了鎮痛和鎮靜治療,用藥大概半小時後陳阿姨清醒過來,兩小時後被護送回病房。
當時還是疫情期間,史金拴工作時都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沒想到第二天隨訪,陳阿姨還是從聲音認出他來了。第一次隨訪時陳阿姨還有輕微疼痛,史金拴又為她進行鎮痛處理,又觀察了三天,陳阿姨終於擺脫了疼痛。史金拴說:“只要真心為病人著想,用心為病人治療,病人真的會從心底感謝你。”作為一名麻醉護士,他希望每一位患者可以無痛睡眠、無痛休息、無痛運動,平平安安出院。
提及為什麼選擇護理專業,史金拴用很誠懇的語氣說道:“2008年媽媽因為心肌炎住院,我全程目睹了醫護人員對她的精心救治,在被醫護人員的敬業精神感動同時萌生了學醫的念頭,因此高考在舅舅建議下填報了護理專業。”
◎ 史金拴在PACU護理帶氣管導管的患者
2014年史金拴入職珠江醫院的時候,麻醉科只有兩名麻醉護士,現在已增至18名。目前麻醉護士的工作主要涉及六個方面:一是麻醉復甦室(PACU),二是圍術期的鎮痛隨訪與管理,三在手術室配合麻醉醫生,也叫手術間的監測與護理,四是麻醉相關耗材、藥品、器械的管理,五是麻醉設備信息化管理,六是麻醉後重症監護病房(AICU)。
“麻醉護士不單純是照顧病人、會打針,還會一些專科操作技能,比如動脈穿刺、氣管導管拔除、鎮痛泵操作、幫助病人做好無痛管理。”史金拴堅信隨著無痛診療理念的推行,麻醉護士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守護生命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