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後期,有許多國民黨將領起義加入紅色陣營,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真心愛好和平的民主志士,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是投機分子,起義只是為了謀取利益,比如我們本期要講的王纘緒。此人心懷叵測,滿肚子壞水,起義後又選擇叛逃,全無一丁點誠信和底線可言,其所作所為簡直令人髮指!
王纘緒是四川人,生在一個富農家庭,早年曾跟著一位頗有名望的老學究讀書,後來在家裡人的安排下參加了科舉考試,高中秀才,一時名動鄉里。科舉制度被取消後,他棄文從武,報考武備學堂,畢業後被分配到蜀地新軍中擔任副官。1911年,武昌首義爆發,他果斷舉兵響應,聲援鄂地革命軍。
北洋政府時期,他靠著投機拉起了一支私人武裝,稱霸一方,當起了土皇帝。蜀地內亂的時候,他左右逢源,遊走留在各方勢力中間,伺機火中取栗,擴充實力,很快便當上了師長,手中掌握著萬餘人的精銳武裝。土地革命時,蔣介石曾命令他圍堵長征的紅軍,他嘴上答應的好好的,但實際上卻按兵不動,圈地自守,盡最大可能保全自身實力,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不會耗費一兵一卒。
抗戰爆發後,他募集數萬川軍向東遠征,打擊日本侵略者、保家衛國。朱老總得知這個消息後,特地寫了一封信稱讚他通曉民族大義,有愛國主義精神。被老總這麼一誇,他瞬間自信心爆棚,竟開始勵精圖治,建設民生,他曾多次對屬下的副官說,四川是中國的大後方,一定不能亂,否則會動搖國本!
1938年,四川、貴州、雲南的各路軍閥集合在一起,簽訂了一個聯防條約,意在“抱團取暖”,以抵制蔣介石的軍事滲透。王纘緒也在條約上籤了字,可他轉頭又將此事秘密報告給了蔣介石。蔣聞訊後勃然大怒,發電報狠狠責備了龍雲等人。雲龍也不是好惹的,他為了報復王纘緒,聯合川西、川南的軍閥勢力舉兵包圍成都,逼迫王下野。
王見大事不妙,趕忙乘飛機跑到南京尋求蔣介石的庇護,老蔣建議他暫時離開四川,等到輿論平息下去後再從長計議。事到如今,王纘緒也只能按老蔣說的做,他於1939年親自率兵出川,東進至鄂豫交界地帶駐紮,向南防禦鄂中的日軍。次年,日軍集結重兵由武漢北上,意在進犯豫南。王纘緒察覺到敵人的動向後,立即指揮部隊依照地形開掘防禦工事,以逸待勞阻擊日軍。
這一戰打得很血性,川軍死戰不退,傷亡超過半數。戰役結束後,王部退往河南整訓,24個團縮減為12個團,可謂慘烈。解放戰爭初期,他被調回川渝任職,後來在政治鬥爭中遭遇滑鐵盧,被迫宣佈下野。解放戰爭後期,國軍節節敗退,解放軍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接連解放東北、華北,“蔣家王朝”敗亡在即。王纘緒為了給自己謀一個“好前程”,馬上通過公開渠道向中共表示好感。
1949年,二野兵臨城下,他馬上帶領老部下起義,投入紅色陣營的懷抱。他認為,憑他的資歷,至少也應該當個省長或省軍區的司令員,統管一方大權,但黨中央在對他做了全面評估之後,認為他能力有限,實在難堪大任,只安排他在省政府當參事。這讓他很是不滿,他乾脆稱病拒絕上任,隨後藉著療養的名義偷偷南下,想要越境到香港去,再轉道臺灣投靠蔣介石。
結果在邊境被解放軍當場擒獲,隨後被押回四川,他這可是赤裸裸的“叛逃”,屬罪大惡極,理應予以嚴懲,以儆效尤。四川省政府在請示了黨中央與最高法後,判處他無期徒刑。考慮他到在抗戰中有功,因此省政府還是酌情給予他一些基本保障,讓他在獄中吃飽穿暖。1960年,這位頗受爭議的投機分子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時年74歲。
王纘緒這個人比較複雜,一方面,他是愛國將領,在抗戰的時候為國家做過不少貢獻,中華民族能取得獨立地位他功不可沒。但另外一方面,他太過於自私,凡事以己為先,絲毫不顧公眾利益,他大半生都在投機,想方設法追尋利益,親情、友情在他眼中皆是謀利的工具,他根本不在乎。最終,他也是“玩火自焚”,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