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檳榔切 108 片(建昌幫絕技)

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本書系作者於1982—1986年在廣泛採訪記錄建昌幫老藥工與相關人員的口述,觀察該幫傳統特色品種炮製的實際操作,參考古今醫藥炮製典籍的基礎上,去粗取精,整理編輯而成。此後30餘年間,又經作者採訪補充、磨礪修訂,深入系統探討了建昌幫藥業及炮製發展史,歸納了建昌幫藥業的類型與炮製特色,並配以炮製工具與飲片的彩圖與墨線圖300餘幅,真實展現了炮製工具與炮製後的飲片形態。

本書共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收載建昌幫藥業及炮製簡史,傳統炮製工具、輔料、方法及其應用,以及傳統中藥養護保管方法。各論以介紹炮製方法為主,收載各炮製法具有代表性的中藥109種(不含附藥)。各炮製法忠實記錄建昌幫老藥工實際操作法,保留其口述的行話術語,必要時附以解釋。

本書保留了建昌幫清代至近代的寶貴傳統炮製經驗,地方色彩濃郁,用料土特,製法考究,記述翔實,能為中藥炮製生產、科研提供技術資料,有一定指導和實用價值。

檳榔的傳統炮製法

【用名•應付】檳榔、花檳榔、大白(舊時進口檳榔“大白檳”的簡稱,以個大形圓,斷面大理石樣紋理明顯而得名)、大腹子(以上均付檳榔片)。

【來源】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catechuL.的乾燥成熟種子,多系栽培。主產於廣東、雲南、臺灣等地。國外以菲律賓、印度、斯里蘭卡及印度尼西亞產量最多,又稱“海南子”。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後,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乾燥。藥材以個大、體重、質堅、無破裂者為佳。

【製法實錄】
1.一法(清水加明礬浸潤法)  ①取原藥材,入容器內,加入清水,水過藥面17cm,不換水浸泡7~10天(夏秋約7天,冬春約10天),中途撒入定量明礬末(每檳榔100kg,用明礬末1kg),繼續浸泡至刀切爽刀、無干心為度。②撈起,入絲籮內,用清水沖洗乾淨,瀝乾餘水。③切圓薄片,攤晾(勿曬)至幹,篩去灰屑即得。損耗約10%。

2.二法(砂水罨潤法)  ①取淨白中砂(每檳榔100kg,用砂150kg),放容器內,將檳榔和砂拌勻,埋入砂內,砂過藥面3cm。②加入清水,水平砂面,罨潤7~10天(夏秋約7天,冬春約10天),至檳榔刀切爽刀、無干心為度。③取出入絲籮內,用清水沖洗乾淨,瀝乾餘水。④切圓薄片,攤晾(勿曬)至幹,篩去灰屑即得。損耗約10%。

【成品性狀】檳榔:為類圓形薄片,表面呈灰白與棕紅色交錯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周邊淡黃色或淡紅棕色,質堅脆易碎,氣微,味澀微苦。

檳榔

【炮製機理】一法清水加明礬浸潤法和二法砂水罨潤法的作用均為軟化藥材,便於切片。兩法均有防腐臭作用。

【性能劑量】苦、辛,溫。入胃、大腸經。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治食積腹脹,諸蟲(絛蟲、薑片蟲、蛔蟲、血吸蟲等),痢疾、瘧病,水腫、腳氣等;均用淨生片。內服:煎湯,3~10g;驅絛蟲、薑片蟲,大劑可用至30~60g。

【貯藏】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注意事項】
1.建昌幫藥界古法制檳榔為水浸法,浸721天,不換水,浸後檳榔上佈滿涎沫,奇臭難聞。近代一法加用白礬末有防腐防臭作用,使涎沫減少,臭味消失,便於切片。
2.建昌幫藥界近代習用砂水罨潤法軟化檳榔。因水分較少,浸液不泛紅。流失的藥性也少,又因檳榔埋藏於溼砂薄水中,不易發熱、泛紅、腐臭、生黏液,同樣達至軟化目的。
3.建昌幫藥界檳榔飲片極薄,入煎易出味,薄片與刀工和潤製程度有明顯關係。
4.當天未切制完的檳榔個,應放回水中浸漂,以免完藥乾燥,切制飲片卷角。
5.檳榔飲片乾燥忌高溫,不宜用火制,不宜曬,否則顏色泛紅,影響外觀,降低療效。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建昌幫中藥傳統炮製法,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梅開豐,張禎祥。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