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日常交流中也會有這種經歷。當日常溝通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思考,自己的表達是否清晰、完整、準確,自己講的話有沒有產生效果。然而,我們常常忽視了怎麼去“聽”。
傾聽不只是用耳朵
說到傾聽,我們首先想到是用耳朵聽,聽對方表達的內容,留意他說話的語氣、語調和語速,由此來感受他的情緒。其次,我們還要用眼睛來“聽”,去觀察他的表情、動作。再次,用心靈去感受,聽懂他的言外之意。
傾聽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動作和身體的姿態表達關切、共情和鼓勵,比如身體微微向前傾,根據對方講話的內容,可以點頭,或者做一些手勢,鼓勵他進一步表達。
傾聽的時候,還可以用語言去鼓勵對方表達。比如,我們可以說“哦,原來是這樣的”“我明白了”“後來呢”,這些簡單的言語是為了鼓勵對方多說一些,說得更暢快一些。
言語表達還有兩個重要的技巧——內容反應和情感反應。內容反應指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簡潔地把對方的主要言談內容說出來,讓對方感覺到他被聽懂了。情感反應指我們對對方的情緒有反饋,讓對方從情緒上感受到他被聽懂了。
這兩個技巧不是要表達我們看問題的方式,或者我們的建議,只是把對方說的內容和情緒表達出來。
避開傾聽的六個誤區
大多數人在聽別人說話時,都會不小心進入以下幾個誤區,因此應有意識地規避。
心不在焉,一心多用。我們在聽對方說話時,可能還在做別的事情,比如玩手機、看電腦、看電視等,這會讓對方感到不被重視。正確的態度是專注於當下,讓對方感受到,此時此刻你就跟他在一起,他是重要的。
過於好奇,提問太多。聽到對方陳述的時候,馬上提出一連串問題,其實提問並不是因為你關注對方,而是你更關注自己想知道的內容。這時,我們需要讓自己慢下來,暫停提問,跟對方站在一起,跟隨他的節奏。
過早提建議。當我們聽到朋友吐槽的時候,可能會想,我要給他講點什麼,才能幫到他。其實不用著急,你要做的是認真聽他講話,明白他的感受。
否定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別胡思亂想了,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凡事想開點”,這樣的話語,表面上看是一種開解,但實際上否定了對方的感受。正確的回應應該是,“如果我發生這樣的事情,我也會很生氣,很難過”,去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
評價對方,糾正對方觀點。“你別太主觀了,他不可能故意針對你”,這其實是在評價對方的觀點,當然也否定了他的觀點。我們可以這樣表達理解——“你這麼想一定有你的道理,你可以多跟我說一說嗎”,讓對方更多地表達他的感受和想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對他有更多的理解。
轉移話題。比如,我們常常會說“別生氣了,笑一笑,講講開心的事兒吧”這類的話,但這樣反而會讓對方感覺到他不被重視。我們應該關注對方的話題,跟隨他的焦點,不岔開,也不跑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