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王劍
編輯:莉莉
中國古史浩浩湯湯(意思是浩浩蕩蕩,指水勢浩大的樣子),其間改朝換代,相貌、姓氏各異的“真龍天子”紛紛粉墨登場,演出了一幕幕政治活劇,每逢新朝當立,新天子總免不了一番除舊佈新,無論袍服、冠冕、正色、禮制等等,全部予以“維新”,但惟有一樣東西,幾乎歷代皇帝都渴望從前朝舊君那裡得到。
這樣東西,就是傳國寶璽。幾千年來多少神秘莫測的傳說縈繞著它,尤其是《三國演義》中關於這塊“玉璽”的描寫,更是使它深入人心。
以至於兩千多年後的1924年11月,清遜帝溥儀被迫遷出故宮時,警察總監張璧等人還沒忘了向宣統追索這塊“寶璽”,時人曾謂之“張璧逼宮”。
《三國演義》 央視版海報
《三國演義》中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將傳國璽留在宮內,待到返回後,傳國玉璽已經不知所終。宦官之亂剛剛平息,董卓又把持朝綱,殘暴專橫,導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其中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從城南一口井中打撈起一具宮女屍體,其頸下挎一錦囊,內盛錦匣一具,打開錦匣,其內竟是失蹤多日的傳國寶璽。
小說接程普之口道出這傳國玉璽的前世今生。
話說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見鳳凰犧落青石上,根據“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古訓,卞和相信那塊青石中蘊含著稀世美玉,於是他將此璞晉獻楚厲王,厲王讓玉工前來辨認,玉工說是石塊。厲王一怒,刖卞和左足,數年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獻璞,武王又傳玉工識別,結果還是石塊,武王一怒,又刖去卞和右足,從此卞和再也無法行走,每日抱璞痛哭於荊山腳下,淚盡血出,雙目失明,適逢楚文主即位,聞聽此事,命玉工取璞剖視,果得寶玉,命精工雕琢成璧,稱“和氏璧”。
卞和三獻寶玉
那時“和氏璧”還僅僅是一件貴族府內的奢侈工藝品,但也顯示出了非凡的誘惑力。“和氏璧”獻身頑石大約400年後,楚國敗趙擊魏,為獎勵功臣相國昭陽,楚威王將“和氏璧”賞賜給昭陽。昭陽視為至寶,常與公卿共賞,一日昭陽率百餘賓客遊覽赤山,席間應眾人之請,出璧傳視,其時山下深潭內有丈許大魚躍出水面,眾人爭相觀看,及至散席,和氏璧不強而飛。懷疑是必然的,當時昭陽的門客之中,有一人最為貧苦,嫌疑也就最大,眾人共執此人,“掠笞數百”,也沒能查出和氏璧的下落,這個無辜蒙冤的人,就是後來連橫諸侯,大破合縱的著名縱橫家——張儀。“竊案”,至今沒有告破。
和氏璧再次出現是在五十多年後,趙國中書舍人(就是宦官)繆賢在偶然的機會以500金購得了和氏璧。趙惠文王聞知,將此璧“收歸國有”,從此和氏璧改姓了“趙”。後面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了,就是那個虎狼之秦國的秦昭襄王得知這個消息,虛情假意地說要用十五連城換璧,趙王無奈,派藺相如懷璧使秦,藺相如不辱使命,終於“完璧歸趙“,傳為美談。
秦滅六國
滄海桑田,六十餘年後,吞滅六國的秦王贏政,統一中國,借用三皇五帝之名稱“始皇帝”,皇帝寶璽自然要選用天下無雙的材料,秦始皇遂命人將和氏璧琢成寶璽,璽文由丞相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希望此璽能代代相傳,以至千世萬世,由此這塊寶璽又被稱為“傳國寶璽”。至此和氏璧改頭換面,成為了傳國寶璽。
在秦始皇死去不久,爆發了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亭長出身的劉邦兵取咸陽,秦王子嬰“素服請降”,獻始皇寶璽,秦朝宣告滅亡。等到劉邦垓下滅楚,建漢稱帝,便將此寶璽“服之,代代相受”,號之為“漢傳國璽”。
傳國璽在西漢皇室手中傳了將近兩百年,最後落到了外戚王莽手中,因為王莽當時正計劃篡奪帝位。建立大新王朝,他派弟弟王舜到當時握有傳國寶璽的自己的姑母漢孝元太后那裡索璽.孝元太后氣憤異常,怒斥道:“爾屬父子宗室蒙漢家力,富貴累世……乘便利時,奪取國璽。不顧恩義,如此者,豬狗不食其餘,”(《漢書•元后傳》)隨即將璽“投之地”。
西漢版圖
這塊寶玉經這麼一摔,崩落一角,后王莽讓人用黃金鑲樸,卻不能天衣無縫,從此至寶有瑕,因此又多了個名字“金鑲玉璽”。
大新王朝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漢室宗親紛紛揮戈征伐。“莽敗,李松持璽詣宛上更始”,寶璽遂歸更始帝劉玄,劉玄多謀少斷,江山終歸光武帝劉秀,又經歷了次朝代更替。
最後回到《三國演義》中,孫堅得此璽後大喜,藏匿此璽,最終落得個萬箭攢身,從此袁術、袁紹、曹操等人相互爭奪,孫策則靠這塊玉璽借了三千人馬,最終打出了江東一片基業。圍繞著這顆傳國寶璽,多少精彩的故事就此拉開了帷幕。三國鼎立,此璽為魏所得,三國歸晉,璽傳晉。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傳國玉璽肯定不像電視劇所演的那麼巨大。不妨瞭解以下幾個出土的印璽作為參考。
9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劇照
保存於日本的“漢委奴國王金印”,邊長2.35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釐米。
秦“宜陽津印”,方形,邊長在2.2釐米左右,即秦制一寸。
西漢廣漢大將軍銀印,高2、邊長2.4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春安君印”,邊長2.3釐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圖10 漢代諸侯王璽“廣陵玉璽”
1981年,發現的漢代諸侯王璽“廣陵玉璽”。純金鑄成,龜鈕,長寬各2.3釐米,通高2.1釐米。據《後漢書·明帝紀》載:“永平元年(58年)八月卯子徒山陽王邢為廣陵王,遺就國。”故此印主應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個兒子廣陵王劉荊,
漢武帝劉砌賜給滇王的金印“滇王之印”
1956年,出土的漢武帝劉砌賜給滇王的金印“滇王之印”。《史記》中有“西南夷長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之載。這顆金印亦為純金鑄成,蛇鈕,長寬各2.3釐米,通高2.2釐米,重90克。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
在1968年出土的西漢“皇后之璽”玉印,璽印高2釐米,邊長2.8釐米,重33克。普遍認為這是呂后的印章。對比皇后的玉璽,皇帝用的玉璽,大小應該相差不大,厚度也不會像電視劇中那麼厚。
而到了清朝,清乾隆“古稀天子之寶”璽,長13釐米,寬12.9釐米,高10.5釐米。
由此可見,漢代前後從王后到藩王,邊長都在3釐米以內。傳國玉璽應該和一個人的大拇指大小差不多。電視劇裡的玉璽大小顯然受了清代玉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