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齒的一些經驗,及古人扣齒養生法

中醫護齒的一些經驗,及古人扣齒養生法

中醫書友會
第352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看看牙科診所人滿為患,就知道在當代,人們的牙齒健康有了很大的問題。關於牙齒的保健,咱們古人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也給出了很多方法。我們除了關注在牙齒的本身的保健外,還應該關注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牙齒保健。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中醫護齒經驗談
作者/周曾同

老百姓所謂的“牙病",大多是指齲病或因齲病引起的牙痛等症狀。齲病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疾病,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有“齲”的記載。只不過它還有許多“別名",如隋時叫它"疳蟲蝕齒"《諸病源候論》),唐時叫“齲齒”、"鍾牙"(《外臺秘要》)。


不管叫什麼,我們的祖先已經認識到,齲病的發生與某種“蟲”有關,是在“多食肥甘厚味”的基礎上,又遭“蟲蝕”而發病的。這些認識與現代關於齲病的病因研究結果有極高的相似性,令人讚歎。


可惜的是,近代以來,由於封建社會的閉鎖和生產力發展速度較慢,祖國醫學中的口腔部分並未得到應有的發展,由西方傳入的現代口腔醫學已經確立了它的主流地位。人們對於已經發生了的“蛀牙”,習慣於去醫院躺在牙椅子上“任人宰割”——用特殊的牙鑽磨掉齲壞的部分,用人工材料補上磨掉的部分。


但是您是否想過,若是有什麼方法使自己的牙齒不被“蛀”掉,不就省了後面的許多麻煩嗎?由此產生了“護齒”重於“治齒”的理念。在這個方面,中醫藥有著它的一席之地。


談到中醫藥護齒,首先要了解中醫對牙齒生長發育規律的獨特認識。中醫認為,牙齒與“腎”的功能關係最為密切。

“腎主骨”

“齒為骨之餘"

就是說,牙齒的健康與骨的健壯有關,而骨的健康又與“腎”正常有關。“腎主水”,“腎在液為唾”,“腎”的功能好,唾液就多,牙齒所在的環境就好,牙齒的健康就有了保障。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八八則齒髮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腎者水髒,主津液。”

——《素問·逆調論》

因此,從生理方面看,腎之精氣充足則生長發育正常,牙齒堅固;腎之氣化功能正常,津液上承則口腔濡潤,牙齒健康。從病理方面看,腎精不足則牙齒疏豁動搖;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則齒衄齒病。


口中唾液黏少,甚至無唾,口唇乾燥,舌紅少苔,牙齒容易蛀壞。據此,中醫認為“護齒”的“第一要務”是“養腎健腎”。由此而引發出“不能太過勞累,多吃益腎食物,房事適可而止,增加有氧運動”的全身性護齒口訣。


對於已經出現臨床症狀的牙齒問題,中醫認為要儘早治療。我國古代沒有現代牙醫那種精細的牙科手術方法,而是以藥物止痛和充填為主,同時服用益腎固齒方藥。


如宋代有將齲牙洞中的“汙物"挑去,用細辛、花椒、蘇葉、冰片、青黛等碾成的細末塞入洞內“殺蟲止痛”的記錄;


唐代《唐本草餘》中有“以白銀和銀箔合成之,亦具補牙齒缺落功效”的記錄;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有以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牙的用法。這些記載與至今還在口腔臨床使用的“銀汞充填法”、“三氧化二砷牙髓滅活法”極為一致。


中醫強調口腔局部清潔對於保護牙齒健康的重要性,提出刷牙、漱口是“第二要務”。並提出刷牙、漱口的要點是“用青鹽、含溫水、食後漱、晚間刷”


元代的醫書中說:“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凡清旦鹽刷牙,平日無齒疾”,“凡食訖溫水漱口,令人無齒疾口臭”。


金代的《丹金書》中介紹“善於養齒者”和“智者”的護齒方法是:

“凡一日飲食之毒積於齒縫,當於夜晚刷洗,則垢汙盡去,齒自不垢。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於養齒者。今觀智者每於飯後必漱,則至老堅白不壞。”

中醫提倡積極的“牙齒鍛鍊",通過“叩齒”等方法,加強牙齒及其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使牙齒堅固。其要領是“上下牙齒對擊出聲,每次300下,早晚各一次"。明代《景嶽全書)說:“古有晨昏叩齒之說,或日行一二次而極自固矣,而餘年逾古稀,而齒無一損。”


唐代的名醫孫思邈在他的名著《備急千金要方》裡寫道:“每旦以一撮鹽納口中,以暖水含,措齒及叩齒百遍,口齒即牢固。


編者按:扣齒是重要的養生方法,小編找來一篇詳細介紹扣齒的文章,方便大家學習。

古人的叩齒養生法
作者/郭旭光


我國古代人民為了爭取長壽,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講求養生術,以求健康、延長壽命。叩齒養生法就是其中的一種。

早在1600年多年前的東晉時期,養生學家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就提到:“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意即每晨叩齒三百以上,可使牙齒堅牢,不致掉落。

南朝名醫陶弘景認為“齒為筋骨之餘",叩齒則會筋骨健壯,精神爽快。唐代名醫孫思邈也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陶弘景、孫思邈都是比較著名的擅長養生的醫家。雖說生活的朝代不同,養生保健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不過有一點卻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都非常善待自己的牙齒,老年之後依舊耳聰目明、精神矍鑠。

明代養生學家冷謙從叩齒法中深受其益,活到一百歲以上。我國民間有“清晨叩齒三十六,到老牙齒不會落”的諺語。

不少長壽老人還有在解大小便時咬緊牙根的固齒法。的確,當你咬牙時,牙根部位受到按摩,血運通暢,營養充足,牙齒當然會健壯。而牙齒是人體“後勤部門”營養補給的第一關,長年牙堅齒固,全身受益,這就是堅持叩齒得以長壽的“秘密”。

傳統的叩齒法包括叩齒、攪津、激津和鼓激等步驟。每晨起床及臨睡前各叩齒一遍。先叩臼齒,其次叩門牙,再叩左右犬齒。

之所以要分別叩齒,是因為這些牙齒不在一個平面上,不可能在同時都叩上。叩齒後,用舌尖沿兩側牙齦及兩頰黏膜處來回攪動片刻,口中津液就分泌得較多。

中醫認為,口津是一種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天然補品,所以古人給予“玉泉”“瓊漿”“金津玉液”“甘露”“華池之水”等美稱。可含在口中鼓漱數遍,然後分數口嚥下。舌尖按摩牙齦還有助於牙齦的血流通暢。隨後咬緊牙關,來回鼓動腮幫,口中也會津液不斷,分次嚥下。這樣的健齒法大約可在10分鐘內完成,次數多少不拘。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文章來源/《家庭醫學(2010)》、《家庭醫學(2020)》丨作者/周曾同、郭旭光薦稿/居業編輯/居業、十三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