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熱下利證證治(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腸熱下利證證治(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腸熱下利證證治(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腸熱下利證的代表條文是《傷寒論》第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條可以視為一條插入註文之條文,插入的是“脈促者,表未解也”,將其抽出則變為:“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本條是借太陽中風證的下後變化證來說明陽明的變異證——腸熱下利證。
本證的成因可因太陽中風證下後,邪熱內陷於腸道而形成,也可因腸道直接感受溼熱病邪而成。
腸熱下利證的典型表現為:下利,喘而汗出。
下利為“利遂不止”, 說明本證下利非常重。表現為下黃稠糞水,暴注下迫,洩下之物黃、熱、溼、臭,肛門灼熱,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多伴見發熱、口渴、舌紅苔膩、脈滑數。
腸熱下利證的病機為大腸溼熱,故本證也可稱為大腸溼熱證。為熱邪夾溼邪侵犯腸道,逼迫津液下行而成。
治法為清利大腸溼熱。
代表方為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本方主藥為黃連,黃芩協助黃連清腸熱。葛根一則升清以止瀉,二則升津以除溼而止瀉。炙甘草為一般性的扶正藥。
    關於本證還有兩個問題要討論一下:

第一是第34條中插入的“脈促者,表未解也”。

此“脈促”與第21條“脈促胸滿”的“脈促”是一回事,是脈急促浮起,如水漂木的浮,不是脈數而一止。脈急促浮起與下之後其氣上衝者的實際意義是一樣的,說明此人的正氣有向上向外抗禦病邪的可能性。外感疾病只要有一絲從外解的可能性都要利用,表未解,故可以考慮表未解而出現腹瀉,解表又止腹瀉的代表處方應該是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表證能夠宣散,裡熱自然能夠消除。也可以考慮葛根芩連湯,因有表證也有裡證,裡證重急可側重在治裡,而且葛根芩連湯這個處方的確有表裡兩解的作用。

第二是“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喘而汗出是本證的伴見症。單從症狀字面看類似於麻杏甘石湯的“汗出而喘”。麻杏甘石湯證肺熱壅盛可以溢於大腸,出現下利,另外,麻杏甘石湯服後也可出現輕微的下利,因石膏畢竟是重鎮下行。故下利、喘、汗為麻杏甘石湯證與葛根芩連湯證的共同症狀。其區別在:其一,升降的側重點不同:利是向下,喘是向上。葛根芩連湯重點是“利遂不止”,在此重點上伴有喘,主次分明。大腸與肺為表裡,大腸溼熱影響到肺及表,伴有輕微的喘,裡熱影響到表出現汗出。其二,邪氣性質不同:麻杏甘石湯是燥熱邪,本證是溼熱為患,故多數汗具有黏手的特徵。只要尺膚黏手,兼夾溼邪為患即成立。這也說明即使單純臟腑的病變,也會影響到升降出入,只不過它的側重點在臟腑,畢竟以下利為主,故用葛根芩連湯清熱除溼止利。
本證為腸熱證,應屬陽明病,但所受邪氣為溼熱,非典型陽明病,屬陽明病變異證。

END

【本文選自聽名師講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傅元謀。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隨手點個【在看】傳播健康、分享知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