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文:敦煌婦女首飾步搖考

敦煌石窟表現出的首飾圖像是原創性的,其中有的圖像是首次出現, 選擇這種原創性的圖像為研究對象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對揭示石窟的“歷史性”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敦煌石窟中的婦女首飾種類繁多,大致有步搖、釵、簪、梳、鈿、勝等。本文擬對敦煌首飾步搖類型、質料及其特徵做一考察。

一  步搖稱謂及使用方法

“步搖”,史書及詩中多有涉及,《釋名》曰:

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陳祥道雲:

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曰:

又賜馮貴人王赤綬,以未有頭上步搖、環佩,加賜各一具。

步搖主要有兩種形制:一種呈花枝、菱形、鳥、魚等形狀,屬單件首飾,使用時直接插在髮髻上;另一種將步搖加於冠上,即和冠身合為一體,稱為“步搖冠”。步搖冠,主要以花枝、草葉形為主,為宮中后妃或貴族婦女所佩戴。
步搖的使用方法有三種:
一、附在釵、簪、鈿之上。一般用金銀絲編為樹枝、花枝、草葉和鳳、鳥等形狀,上綴金、銀、瑪瑙等珠寶首飾,使用時插於髮際,隨著步履行進,下垂的多彩珠玉亦隨之擺動,故名步搖。
二、步搖與副並提。漢代的步搖,即商周時期的副,當指頭上的假髻。《周禮·天官·追師》:

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為九嬪及外內命婦之首服,以待祭祀賓客。

東漢鄭玄注:

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步搖矣。

從東漢畫像和典籍所提供的資料看,漢代婦女的首飾有“副笄六珈”制度。《後漢書·輿服志》雲:

皇后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韙,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

《毛詩傳》曰:

副者,後夫人之首飾,編髮為之。笄,衡笄也。珈,笄飾之最盛者,所以別尊卑。

鄭玄箋:

副,既笄而加飾,如今步搖上飾。

笄是後來的釵,如果在釵上裝綴一個可活動的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這種首飾稱步搖。
三、步搖,又稱步搖鬢,是長鬢之一種,即為有分枝的長鬢。東漢時多與假髻合為一體,為假髻的組成部分。《後漢書·烏桓傳》曰:

婦人至嫁時乃養髮,分為髻,……飾以金碧,猶中國有幗步搖。

文中將假髻與步搖兩名合稱為“幗步搖”。
上述三種稱謂,第一、二種,說明步搖是附在釵、鈿之上的飾物,釵頂造型,有鳳鳥、花枝等,釵上穿孔,孔中掛一串珠玉垂下,即步搖。第三種說法,步搖,又稱“步搖鬢”,是長鬢的一種:

《馮鑑後事》雲,晉永嘉中,以發為步搖之狀,名曰鬢。

鬢:即兩鬢髮,一般指髮際貼在兩鬢,即在耳際兩側,如兩葉狀,多為假髮。而步搖是活動的飾物。這種飾物,可從諸多出土文物中找到實例,如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婦女髮式上插對稱的步搖飾及北宋初年畫師手中的《玉步搖圖》等。
步搖,在歷代詩文中多有描述。
晉傅玄《有女篇》載:

頭上金步搖,耳系明月璫。

南朝女詩人沈滿願作《詠步搖花》雲:

珠華縈翡翠,寶葉間金瓊。剪荷不似制,為花如自生。低枝拂繡領,微步動瑤瓊。

顧況《王朗中妓席五詠》詩云:“玉作搔頭金步搖。”和凝《臨江仙》曰:“鳳凰雙颭步搖金。”
上述詩詞中所描述的步搖,出現金、銀、碧珠翠、鳳凰雙颭,多指宮廷婦女首飾。從中可看出步搖在婦女首飾中的表現形式和裝飾所起的作用。分析這幾聯詩詞,可以想見當時婦女首飾採用了傳統的製造工藝技術,並反映出當時首飾工藝技術的發展。
步搖使用質料有金、銀、翡翠、瑪瑙、琥珀、水晶、綠松石等,但以金玉為多。《三國志·吳書五·妃嬪傳第五》注引《江表傳》曰孫皓“使尚方以金作華燧、步搖、假髻以千數”。可知當時使用金步搖之盛。步搖的垂珠多以五彩,即紅、黃、青、黑、白間而貫之,其他還有珍珠、琉璃、明月珠等。形制有花枝、寶葉、鳳、蝶等。從文獻中得知,這種首飾自漢至唐五代,在貴族婦女中頗為流行。

二  敦煌婦女步搖類型與質料

(一)步搖類型
敦煌石窟婦女所飾步搖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草葉型步搖。所謂草葉型步搖,即垂在釵上的步搖串似草葉形狀,多由三瓣葉子和蓓蕾組成,有的中間飾花蕊。這類步搖,一般由兩層或三層組成。層層垂下的草葉形成塔形,上層草葉造型小,越往下越大。草葉型多為三片葉子,亦見五片葉組成草葉花。莫高窟盛唐第444窟兩身漢族女供養人,兩鬢抱面,頭戴鳳冠,上飾髮釵、簪、梳。髮釵上垂草葉型步搖,頸飾雙層項鍊。莫高窟第130窟一貴族女供養人的步搖,是在發上插鳳簪,兩隻鳳大小不一。鳳口銜草葉型步搖。這件步搖屬單件首飾(圖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