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出現過無數驚才絕豔的謀士,他們智謀絕頂,料事如神,看似極為神奇;但事實上,哪有那麼多料事如神,他們也並非是真的會占卜算卦,或者說是靠占卜算卦來預料事態發展走向的;其實,他們是通過分析各種信息以及各方主要人物的心理,從而做出最合理的佈置。
但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就算是再厲害的謀士,機關算盡,但如果碰到同等級的對手,或者不按套路出牌的主公,也只能是自認倒黴;而這裡要說兩位謀士就是如此,他們在歷史上絕對稱得上是最頂尖的謀臣,但結局卻是非常淒涼,來看看這兩位是誰吧。
第一位,諸葛亮,因小說《三國演義》之故,使得諸葛亮成為三國時期最有名的人物,在小說中,諸葛亮不僅能掐會算,料事如神,更是能呼風喚雨;但在正史中,諸葛亮雖然沒有那麼神奇,但卻更加讓人佩服,因為他靠的是自己智慧。
早年他出山時,就已經開始做準備,積極瞭解天下大勢,這才有了後來的“隆中對”,給劉備規劃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方向;而後諸葛亮的很多經歷和《三國演義》中差不多,比如赤壁之戰時積極撮合孫劉聯盟,並給劉備謀劃奪取荊州;之後又入蜀,北上奪取漢中。
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真的是率軍平定南中之亂,接著揮兵北伐中原;諸葛亮真的是為了匡扶漢室,鞠躬盡瘁,奈何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而返,最終在五丈原時油盡燈枯,帶著無盡的遺憾去世。不過就算如此,諸葛亮仍是佈局,將巴蜀之地防禦得嚴絲合縫。
但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姜維上臺後,不僅將魏延當初所定下的漢中防守策略全部改變,而且還認為諸葛亮當初的佈局太過浪費,很多地方其實都是沒必要安排兵力的,於是很多偏遠險要關隘的守軍都給撤了;結果導致漢中之地輕鬆淪陷,而且鄧艾就是從陰平小道入蜀,而後長驅直入,在成都城下逼降後主劉禪。
可嘆諸葛亮一切機關都算盡,北伐中原失敗還在情理之中,畢竟曹魏底蘊比蜀漢強太多,而且人才不少,尤其還有司馬懿這等不遜於諸葛亮的存在;但後來姜維的種種舉措,就真的讓諸葛亮欲哭無淚了,沒能力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作聰明,蜀漢早亡,姜維應該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而第二位要說的就是劉伯溫了,劉伯溫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據說他還曾得到過一部《奇門遁甲》書籍;後來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而且劉伯溫的確聰明,他發現朱元璋雖然雄才大略,但猜忌之心極重,而且喜怒無常,所以早有退隱之心;後來朱元璋果然猜忌他,但由於劉伯溫做事的確滴水不漏,所以朱元璋實在找不到殺他的理由,最終是授予劉伯溫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但第二年就把劉伯溫辭退了。
雖然劉伯溫已經不是官員了,但由於身份地位還在,所以過得還是很瀟灑的,沒事就寫寫詩做做文章;而朱元璋也沒有因為劉伯溫被辭官而放鬆對劉伯溫的提防,後來一次劉伯溫參加元旦節早朝的時候,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頌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
朱元璋猜測劉伯溫可能心中有怨,加上對劉伯溫那神鬼莫測的本事忌憚,竟然使得朱元璋生出了殺心;但終究不敢光明正大的殺,因為實在沒借口,後來在得知劉伯溫得風寒後,朱元璋派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
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
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伯溫相當的心寒。劉伯溫何等聰明之人,早就猜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但仍是不死心,懷揣著最後一絲希望,去向朱元璋求證,結果一切就如劉伯溫所料,心灰意冷之下,劉伯溫選擇了從容面對死亡。
其實歷史上如同諸葛亮和劉伯溫這樣結局的謀士不少,他們都是算無遺策的頂尖謀士,奈何他們算盡一切,終究一場空,臨終之前發出無奈的感嘆“人算不如天算”;但也有少部分如司馬懿和賈詡之類的謀士,一個謀的是自身,最終獲得成功;一個是看透一切,很少出謀劃策,以保全自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