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座舞臺,西安洛陽、北京上海,這些在不同時期粉墨登場的繁華大都市,無疑是聚光燈下受萬眾矚目的主角。但正所謂“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總有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曾在歷史的一瞬間綻放出不容忽視的絢爛火花。
為此,我們挑選了14個位於不同地區的小眾博物館,它們各自的藏品都足以代表一段歷史上的特定時期。將它們彼此的視角串聯,我們得以窺見中國5000年曆史的輪廓。
來找一找,這裡有你的家鄉嗎?
製圖/劉耘碩
如果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來類比中國歷史的不同階段,那良渚文明無疑是那一抹破曉前的魚肚白。從剛識字的孩提時代開始,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概念就早已深入人心。而良渚,正是這5000年的開端。
良渚博物院
杭州餘杭區 良渚博物院。
圖/圖蟲·創意,攝影/HongPhotoPhoto
在良渚文明出現之前,中國大地是一片什麼模樣?從長江到黃河,甚至更北的遼寧與內蒙古,以河姆渡、半坡、紅山等為名的文化遺址並不鮮見。
據考古學家推測,
良渚人使用玉琮,作為向上天祭祀的禮器。
攝影/動脈影
然而文明與文化之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標誌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邁入了全新的階段:聚落不斷發展,形成早期城市的雛形;勞動力被有效組織,修建了蓄水量達到4600萬立方米、超過了三個西湖的龐大水利工程,用以應對洪水的侵襲;而多餘的生產力又足以供養一批專供生產“奢侈品”的工匠群體,用繩子與石英砂一點點打磨出精美程度空前的玉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洛陽偃師區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攝影/李平安
傳說中,大禹領導民眾治理洪水,隨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而隨著二里頭遺址的發掘,這些傳說正一步步地走向現實。距今約3800~3500年曆史的二里頭遺址,被許多考古與歷史學家認定為是夏朝的都城。
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之下,文明的進程完成了由新石器時代轉向青銅時代的過渡,不同地域間居民的交往也不再侷限於單一城市與聚落的範圍,一個原始國家的雛形正變得不斷清晰。
在這片銅牌之上,
數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獸面紋,
即使過去三四千年也無一鬆動。
攝影/李文博
這裡,即是最早的中國。
清晨,旭日初昇,卻往往為薄霧的面紗所籠罩,就像是殷商時代文明與野蠻的兩面性。
當商朝人在盤庚的帶領下將都城遷到殷(即如今的殷墟),這裡就成為了整個東亞當之無愧的青銅文明中心。殷商文明的影響力從這裡輻射向常見中下游的湖北、湖南,甚至遠到巴蜀的三星堆。然而,動輒殘殺幾十甚至上百人的血腥祭祀,又時刻向我們昭示著那個時代的野蠻與殘暴。
為此,周人持續不斷地通過“翦商”手段抹除商朝的影響力,通過新興的禮樂制度統治國家。東方的“禮儀之邦”,正在緩緩崛起。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寶雞市渭濱區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圖/視覺中國
被譽為“八百里秦川開篇之地”的寶雞,歷史甚至比西安更為古老。最早開啟農耕社會的周人,與最先建立封建王朝的秦人,無不從這裡發家。厚重的歷史積澱,使得寶雞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青銅器之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
在何尊上發現“宅茲中國”的銘文,是迄今為止發現“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載。而國內許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都出自寶雞,比如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國博的大盂鼎,臺北故宮的毛公鼎等等。
最早的“中國”二字,就寫在何尊的名紋上。
圖/視覺中國
那些曾經閃耀著黃金般光芒的青銅器(金色是青銅本來的顏色,之所以被稱為“青銅”是因為在底下埋藏上千年後表面覆蓋著綠色的銅鏽),是古人向他們心目中神明供奉的無上獻禮,亦是留給我們跨越了時間的不朽遺產。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從金沙遺址中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
是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圖/視覺中國
大約是在中原王朝的商周之際,當古蜀國的三星堆文明消亡後,部分倖存的移民一路向南,在成都地區建立了位於金沙遺址上的新國家。與三星堆人類似,金沙人同樣熱衷於將黃金打製成薄薄的金箔,用於對神靈祭祀。
金沙遺址中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定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而在這裡發現的玉琮,又將它與良渚文明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或許是有那麼一支良渚移民,溯長江一路西行,跨越了超過1500公里的距離,同古蜀人融合在了一起。
金沙遺址中出土的金面具,與三星堆如出一轍。
圖/視覺中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位居西陲之地的老秦人,迎著東方日出的方向逐一掃清了分裂的諸國。雖然秦始皇的偉業僅僅過了14年的光景便已然分崩離析,但他所開創的“理想國”——一個大一統的華夏政權,將被漢朝,以及之後所有的歷朝歷代所延續。
黔西南州博物館,位於黔西南州興義市;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位於南昌市新建區。
製圖/田東玉
在史書記載中,漢朝皇帝對於臣下的賞賜往往動輒黃金上萬斤。漢朝統治下的中國,彷彿一個只存在於西方人想象中的“黃金之國”。在那些披掛著金縷玉衣鎧甲、祈禱萬世千秋不朽不化的王侯大墓之中,我們依稀還能夠窺見那個偉大時代的背影。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南昌市新建區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圖/圖蟲·創意,攝影/一莊
公元前74年,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駕崩。年僅21歲的他並沒有留下子嗣,因此,掌控朝政的大臣霍光扶立了昌邑王劉賀繼任皇帝。然而這位新皇帝繼位後僅僅27天就做出了1127件荒唐事,霍光又一手將他廢黜,幽禁了11年後改封往江西南昌,是為海昏侯。
不過雖然被廢,但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數量依然遠遠超出了尋常列侯應有的規制。僅僅是金器數量就有478件,總重量達到了115公斤。
每件重約半斤的金餅,在海昏侯墓中總計出土285件之多。
攝影/李若漁
其實,這些埋葬著大量奢侈品的王侯墓葬,歷來都是盜墓賊們覬覦的對象。比如在漢武帝去世後僅僅4年,長安市面上就已經出現了他墓中的陪葬品售賣。漢墓往往十室九空,但是海昏侯墓仍然保留了海量的文物。
黔西南州博物館
“瑪瑙腦花”。
攝影/辛巴拉
夜郎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
在史書的寥寥數語中,這個位於幾乎與“自大”被劃上了等號的國家,最終被漢朝所滅。但完全以中原王朝視角敘事的史書無疑是傲慢的,在位於貴州西南的夜郎舊地上,這裡有著著荊楚的甬鍾、中原的銅車馬、巴蜀的搖錢樹與俳優俑,還有帶有云南與東南亞風格的一字格短劍……這片大山深處的土地,成為了不同文化間交流的十字路口。
黔西南地區的一字格劍,帶有濃郁的滇文化風格。
攝影/陳偉紅
一天中的天氣可能並非永遠陽光燦爛,時不時也會夾雜著疾風和驟雨。當滾滾東逝的長江水淘盡了三國的英雄豪傑,西晉王朝短暫統一後的中國大地很快迎來了一段長達272年的大分裂期。
因為空前混亂導致的戰亂頻發、民不聊生,這段時期時常被戲稱為“類人群猩璀璨之時”。但也正是在這段時期,不同民族與文化間的碰撞,以及在亂世中人們尋求精神寄託的願望,催生了佛教藝術的空前繁榮。
洛陽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老城區;
青州市博物館,位於濰坊市青州市。
製圖/田東玉
洛陽古墓博物館
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從東周直至北宋,共有接近50位帝王埋骨在邙山及周邊地區。依託邙山而建的洛陽古墓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孝文帝的兒子,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就坐落在此地。
事死如事生的古人,
用磚石雕刻出了生前居住木構房子的斗栱。
攝影/動脈影
在博物館的展廳中,許多墓葬被按照原樣依次復原在步道兩側。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人眼中,這些或大或小的墓穴就是他們為親人所搭建的往生世界。
青州市博物館
著名美男蘭陵王高長恭所屬的北齊,是繼北魏之後南北朝的又一藝術高峰。北齊皇族高氏自青州發家,這裡也是除首都鄴城(今河北邯鄲市境內)、軍事重鎮晉陽(今山西太原)之後的北齊第三大城市。
跨越千年的“青州笑”。
攝影/動脈影
北齊統治下的青州遠離戰亂、物阜民康,佛教藝術在這裡蓬勃發展。1996年發現的龍興寺佛造像,堪稱20世紀佛教藝術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眉眼彎彎、面含笑意,憑藉這批改寫東方藝術史的“青州笑”,青州市博物館成為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博物館。
不論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錦繡長安,還是“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的塞上邊城,如日中天的盛世大唐,永遠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念念不忘的過往。
法門寺博物館,位於寶雞市扶風縣;
吐魯番博物館,位於吐魯番市高昌區。
製圖/田東玉
法門寺博物館
寶雞市扶風縣 法門寺博物館。
圖/視覺中國
在歷史學界,曾長期有著這樣一樁懸案:秘色瓷到底是什麼?這種瓷器,就彷彿它的名字一般神秘。直到1987年,在對法門寺地宮的考古發掘中,在物賬碑中發現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的字樣。寵信佛法的李唐皇室,將這些舉世無匹的皇室珍寶,供奉給法門寺中珍藏的佛指舍利。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秘色瓷,
是越窯青瓷中的極品。
攝影/動脈影
宋人對秘色瓷有著“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讚譽,將它視作越窯青瓷中的極品。其實,早期越窯青瓷與我們想象中的青綠不同,更多的是黃色、黃中帶青。只有秘色瓷,帶著如同湖水般溫潤的碧色,代表了唐朝青瓷燒造的最高水平。
吐魯番博物館
從兩晉時開造的吐峪溝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
攝影/張自榮
吐魯番乾燥的氣候,使得這裡保存了大量極易腐朽的紙質文書,使得我們得以一窺千百年前古人日常生活的碎片。比如有位名叫卜天壽的12歲“小學生”,在作業後寫了一首打油詩吐槽老師拖堂。
這些文書中有一類叫做市估文書,詳細記載了唐朝時吐魯番地區市場交易中各項商品的物價,堪稱一本記載中古時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吐魯番乾燥的氣候,使得這些脆弱的絲織品得以保存。
攝影/張自榮
來自中外各國各地的物產沿著絲綢之路在吐魯番匯聚,這裡有中原的茯苓、常州的布,甚至還有產自朝鮮半島的幹海帶,而且價格還很便宜,一小兩(約15克)最低只要一文錢,按照當時物價折算也就相當於一斤大米。
此外,吐魯番博物館還有著許多不太尋常的“藏品”,那就是……乾屍。
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經感慨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它一如午後和煦的陽光,熾烈不再,卻多了幾分愜意的柔情。溫潤的宋瓷,正是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一張瑰麗名片。
四川宋瓷博物館,位於遂寧市船山區;
高安市博物館,位於宜春市高安市。
製圖/田東玉
而到了之後的元代,青花瓷的燒造技術臻於成熟。2011年,一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以8億4千萬港幣的價格創造了中國陶瓷拍賣的價格記錄,至今仍未被打破。高昂的價格,無疑是對元青花藝術價值最為直觀的肯定。
四川宋瓷博物館
遂寧市船山區 四川宋瓷博物館。
攝影/Mint.
公元1253年,降服了雲南的蒙古大軍開始從南北兩面夾攻四川。許是在這一片兵荒馬亂中,居住在今天遂寧市金魚村的一戶顯貴人家他們視若珍寶的瓷器埋藏在土中,期待逃難後有朝一日重返家園。他們走得如此匆忙,甚至來不及對這些易碎的瓷器再多加幾層包裝,只是草草將它們埋進土裡了事。
只可惜他們再也沒有機會重啟寶藏,而是把這份歷史的“盲盒”留給了千百年後的我們。這批包括了355件龍泉窯青瓷、598件青白瓷在內的瓷器窖藏,成為國內出土宋瓷數量最多、最精美的南宋窖藏。
在金魚村窖藏中出土的梅子青釉,
僅僅出現在南宋一朝。
攝影/動脈影
高安市博物館
“人生百年長能醉,算來三萬六千場”。這兩句在元青花高足杯中題寫的詩句,似乎非常符合我們對於蒙古族同胞豪邁性格的認知。
與青花瓷顏色截然相反的釉裡紅瓷器。
攝影/動脈影
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空前龐大的世界性帝國。燒製元青花所用的青料,來自今天的波斯地區。由於青花瓷藍白相間的配色十分符合伊斯蘭文化的審美,元青花瓷器又被大量外銷。如今世界上保存元青花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就是位於土耳其的託普卡帕宮和伊朗的國家博物館。
而位於江西宜春市的“不起眼”小城高安,則憑藉窖藏中發現的19件元青花瓷器,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三。
當時間步入明清以來,那些平素只出現在課本字裡行間的歷史脈絡正變得越來越有跡可循,就像是兒時的晚間,聽爺爺奶奶講故事一般親切。漫步在北京胡同中,身旁毫不起眼的四合院往往有著一二百年的歷史;甚至是在長輩的回憶中,也總能找到關於巍峨城牆的畫面。
十三陵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昌平區;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
製圖/田東玉
那些逝去的朝代,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明十三陵博物館
北京市昌平區 十三陵博物館。
圖/圖蟲·創意,攝影/今日小法明日哈維
位於北京天安門西北約45公里處的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除景泰帝以外的13位皇帝的埋骨之地。皇陵,不僅是死去皇帝長眠的安息之處,更是後世子孫緬懷祖宗偉業的祭祀之所。永樂皇帝長陵祾(líng,祭而受福之意)恩殿通體用金絲楠木製成,在保存至今的古代木構建築中規模僅次於太和殿與太廟享殿,排行第三。
在1956年對萬曆皇帝定陵的考古挖掘中,更是出土了皇帝所戴的金絲翼善冠,以及皇后的鳳冠等珍稀文物。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市東城區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圖/視覺中國
在古時,讀書幾乎與科舉考試之間幾乎畫上了等號,因此全國各地的學校幾乎都與孔廟比鄰而建。在孔廟中樹立的198通進士題名碑,記錄著從元代以來近600年間科舉取士的盛況。張居正、林則徐、曾國藩等著名歷史人物的名字,都在碑文中依稀可辨。
位於孔廟隔壁的國子監,則是元明清三代間全國的最高學府。這裡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面向海外招收留學生。明清時期,來自琉球、高麗(今朝鮮與韓國)、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地的留學生都曾來到這裡學習,甚至還有一位名叫姑魯妹的女留學生。
小眾博物館,中國大歷史。
製圖/劉耘碩
其實,以中國歷史的宏大,絕非僅僅14個博物館所能概括。在這裡,還有更多的寶藏博物館,等待各位去探秘發掘!
文章來源:來源:“地道風物”是《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平臺,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作為行走的風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國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尋風物美食,傳播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