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沒坐過飛機很丟人嗎?”95後教人看病,坐高鐵,漲粉百萬:“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科普!”

如何坐地鐵?如何坐飛機?如何點快餐飲料?如何去醫院掛號?

這些問題看起來人人都會,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短視頻博主“打工仔小張”,就用她的《如何如何》系列視頻,手把手教我們解決上述問題。

出人意料的是,她的視頻在短短10天內,播放量超5000萬次。

斬獲百萬粉絲的她,本人還被央視報道。

無數網友在評論區稱讚她的視頻“太有用了”:

“沒出過縣的高中生,真的需要這樣的科普視頻。”

“這個視頻真的太及時了,我沒有坐過高鐵,但是下個月我要一個人回老家了。”

走近小張的視頻,不僅能讓我們看到互聯網之外真實世界的需求,也能讓我們看到溫柔與善意。

01

衣食住行全囊括

百萬人點贊視頻

今年1月份,小張在網上刷到一則視頻求助:

“有沒有人能告訴我該怎麼坐飛機?”

熱心的小張當即留言說“等我下次坐飛機的時候一定拍給你看”。

因為回家時坐的是高鐵,她便首先從如何坐高鐵“下手”,獻上了保姆級的解說視頻。

出發前,找不到高鐵站?教!

來到站點,不瞭解高鐵站售票區和取票區功能?教!

進站後,怎麼取紙質車票?如何查看車次信息?在哪兒候車?教!

怎麼大包小包過安檢?教!

直到手把手教你坐上高鐵後,小張還不忘演示如何根據車票找到對應的位置。

視頻結尾,小張溫馨提示:“如果你覺得我有任何沒講清楚的地方,都可以問,會有很多好心人告訴你怎麼解決的。”

視頻一經發出,便收穫43.9萬人點贊,12萬人收藏。評論區3萬多人獻上“膝蓋”和大拇指:

“我感覺這種科普真的很有意義。”

“‘但是萬一呢,萬一有人需要呢’,好暖心的小張呀!”

“開門紅”之後,小張繼續《如何如何》視頻的系列創作。

比如,“第一次如何自己一個人去醫院掛號看病?”

帶上身份證、社保卡;

找到服務檯、預診臺的護士姐姐,告訴她自己到底哪裡不舒服。

拿到護士姐姐給的“小本本”(病例卡),選擇機器或者人工掛號。

找到對應科室,耐心等候廣播叫你的名字。

之後問診、拿藥單、交費,小張事無鉅細地解說每一步。

她還結合自己此前急診,醫院不能掃碼支付的經歷,提醒大家帶點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縱觀小張《如何如何》系列視頻,基本涵蓋了我們在城市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比如“第一次去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這種地方怎麼點單?”

“如何叫網約車?”

“如何訂酒店、辦理入住?”

“將來你第一次去菜市場買菜買肉大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這些問題看似人人都會,但每次視頻一發出,便“炸”出許多此前完全不會的網友。

網友對小張表示感謝,稱讚她出的視頻是“社會生存學頂流”。

遇到“同行”抄襲自己的視頻創意,小張也不生氣,還讓粉絲不要去指責這些博主。

她的初心只是為了能幫到大家。只要能實現這一點,視頻是誰拍的並不重要。

但一圈比下來,小張的視頻總是最溫柔、最詳盡、最“討喜”的。

其實,小張能拍出《如何如何》系列的高質量視頻,與她本人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02

上海-老家

小張的雙城記

小張本名張夢真,是一名95後,老家在連雲港東海縣。

從小時候起,她便過上了“雙城記”。

那時,家裡人將她從老家帶到上海生活、求學。

但因為戶籍原因,臨近中考的初三下學期,她又不得不回到原籍備考。

小張從小中性打扮,在大城市可以做到“萬人如海一身藏”,但回到老家,卻引來班上同學質疑:

“這是從上海來的,男的還是女的?”

在學習上,她也很難迅速融入。

就連老師都覺得她從上海回來,一定學得更好、更超前、更精深。

但事實上,老家初一初二的學習內容,在上海要直到初三才學。

巨大的差異感讓小張一時有些迷茫。

本來在上海學校是優等生的她,在老家中學的第一次考試中便“慘敗”,只考到倒數200名。

熬過高中三年,高考後,小張終於又考回上海。

但城鄉之間巨大的差異,卻讓她難以忘記。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她在上海讀大學時,有一次帶著老家同學去吃海底撈。

對方主動讓她點菜,她感到有些“不對勁”。

果然,隨後她怎麼打調料、下菜、蘸辣椒吃鴨血,對方都跟著照做不誤。

直到同學被辣得直呼:你喜歡吃這種東西?小張才確定對方此前沒有吃過海底撈。

但她為了保護同學的面子,並沒有揭穿對方。

相反,她還換位思考,自己第一次出國玩時,也遇到過類似的窘事。

小張能將短視頻做好,離不開她的這份高共情力,更離不開她城與鄉的生活、學習經歷。

等到畢業時,小張找的第一份工作也與自媒體相關。

這份工作一干就是三年,雖然活兒挺簡單,但小張卻愈發看不到工作的意義。

她陷入到當下年輕人普遍的迷茫中,直到2021年7月份,她開始兼職做自媒體。

她給自己取名“打工仔小張”,頗有些調侃之意。

幾個月後,她辭職了,全力做短視頻。

這便有了後來被百萬網友大力追捧的《如何如何》系列。

即使如今火了,小張仍然表現得非常真誠、謙遜。

她在博文中寫道:

“說實話我真的覺得掙得太不好意思了(雖然我現在還沒掙到你們想象的那些博主那麼多),但是我一直在想,我對這個社會做出了什麼貢獻嗎?我憑啥掙那麼多?”

其實,小張同學真的過於謙遜了。她的視頻,為許多人帶去了切實的幫助,也為我們瞭解真實社會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樣本。

03

無助的老人

踩雷、社恐的年輕人

小張視頻的走紅,也點醒了我們:

多聽聽真實世界的聲音,多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人群。

比如益美君曾多次提到的被互聯網“拋棄”的老年人。

在疫情期間,“不會使用健康碼的老年人”衝上了熱搜。

視頻中,一位老人在進地鐵站時被攔下來,工作人員讓他出示健康碼。

老人顯然沒聽明白,他大聲地反問:

“要電話號碼?”

多次溝通無效後,老人生氣了,急得扯掉了口罩。

直到最後,他也沒坐上地鐵。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互聯網將我們的衣食住行全面涵蓋。我們在享受它的便利時,也不要忘了,還有很多“斷網”的人、“不會”的人。

而小張看似“小白”的《如何如何》視頻,如果能被這些老年人看到,其實真的能為他們帶來極大的便利。

可是,在小張視頻的留言區,卻仍舊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有人嘲笑:“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這也要人教嗎?”

這背後的傲慢與偏見,還暴露出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

小張看到嘲諷後,首先會判斷對方是因為生活在一線城市,真的覺得這些視頻太“小白”,還是對方只是單純的陰陽怪氣。

如果是後者,小張會毫不猶豫地將他拉黑。

小張在大城市讀書、生活,但從不以“俯視”的姿態去做講解視頻。

這是她讓人感到暖心的重要原因。

其實,年輕人20多歲還不會坐飛機、坐地鐵,一點都不丟人。

他們當中,有些人是從小地方剛剛來到城市就讀的學生。

大城市的衣食住行把他們“整不會了”,實屬正常。

也有些年輕人,因為“社恐”,在很多事上不敢邁出第一步的。

而小張的很多視頻,堪稱“社恐人士的福音”。

比如“怎麼一個人去海底撈吃火鍋?”

“去大澡堂搓背需要注意些什麼?”等等。

還有些年輕人,大學畢業,剛剛投身社會工作。

他們最容易踩坑。網上便常常爆出應屆生在工作、租房上踩雷的血淚史。

很多大學生掉坑後,抱怨起家長、社會沒有教自己,“全都不會”。

小張的視頻,如果能為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增加社會經驗,讓他們少走彎路,不也是善事一件嗎?

所以,對這些接地氣的內容創作者少些嘲諷、多些鼓勵吧!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第一次,都曾是小白。在社會的急劇變化中,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會做所有事。

多發現真實世界的真實需求,多解決平凡生活的具體問題,這是小張帶給我們的啟示與溫暖。

如果能做到這點,也許,我們也能成為下一個暖心的小張。

參考資料:

坐高鐵還要教?數萬年輕人給出真實回答 咪咕閱讀

2 上海女生教人坐高鐵漲粉百萬,她發現了一個時代的剛需 boss直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