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札記 | 黃牧航:戰爭、戰爭文化和戰爭對文化的影響

備課札記 | 黃牧航:戰爭、戰爭文化和戰爭對文化的影響

2023年5月11日,我終於講完了高二選必3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一些老師覺得這個單元的素材很多,是比較容易處理的內容,但我卻覺得這是高中歷史教學中最難處理的單元之一。覺得本單元容易處理,通常是認為戰爭史的材料實在是太豐富了,幾乎是取之不盡;我覺得難處理的原因是——本單元主要講的並非戰爭的特點和過程,而是戰爭對文化的影響。

“戰爭”“戰爭文化”“戰爭對文化的影響”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作為戰爭史,學習材料異常豐富,不少男生更是“軍迷”,說起軍事史便滔滔不絕。我認識的一名中學生熱衷於畫各種類型的坦克,其水平之高讓我不敢置信,無論是對坦克的研究還是畫工,都是專家級的。但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歷史課程,並沒有要求學生掌握太多的戰爭知識。

作為戰爭文化,研究成果就少得多,但畢竟還是有的。如以色列學者範克勒韋爾德著的《戰爭的文化》( 李陽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是有代表性的一本。該書著眼於論述戰爭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徵:

本書的內容大致如下:第一篇論述戰爭文化在和平時期的表現。包括對軍服和武器的裝飾,各種軍事教育機構中對軍人價值觀的灌輸和傳授,以及大量旨在準備戰爭和模仿戰爭的軍事訓練項目和戰爭遊戲。第二篇論述戰爭文化在戰爭當中的表現。包括由和平轉入戰爭、進入戰鬥、戰鬥的樂趣、戰爭的規則,以及由戰爭轉回和平。第三篇簡要地介紹隨著戰爭結束產生的戰爭文化,諸如紀念碑、戰爭文學、戰爭電影、戰爭博物館等等。第四篇關注1945年以來的文明——即所謂的“後現代文明”、“後軍事文明”、“後英雄時代文明”,旨在說明沒有戰爭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假如戰爭文化不存在了,會發生什麼情況?第五篇,也是最後一篇,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的。本篇關注的是一些歷來被認為,在很大程度上也的確是,與戰爭文化對立的事物,即:野蠻的烏合之眾、沒有靈魂的機器、沒有骨頭的男人,以及女權主義。(第5頁)

又如美國學者衛周安著的《清代戰爭文化》(董建中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提出“尚武精神是清朝文化核心”的觀點,但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受到的質疑很大。

這些研究戰爭文化的書籍,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深化對戰爭這一事物本身的理解,但與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差距較遠。《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專題表述是“戰爭與文化碰撞”,內容是“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換言之,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是戰爭對文化的影響,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相當欠缺的。

為什麼戰爭會引發社會文化的變遷?社會文化轉型的哪些內容是由戰爭所導致的?戰爭與社會文化之間邏輯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都不容易理解,對於長期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而言更難解答。在備課過程中,我找到了一些有限的資料,命制了一些題目進行教學。

備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時,我參考的書籍是“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折叢書”(東方出版中心2015年版)。本套叢書共7本,叢書的題目、各冊書的題目以及書內各章節的標題都沒有提及戰爭,但整套叢書的基本邏輯線索就是近代戰爭對中國社會變遷的影響。7本書的題目分別為:《1840年:被轟出中世紀》《1860年:巨痛與自強》《1895年:大夢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12年:顛沛的共和》《1937年:大災難與大牽手》《1949年:百年瞬間》。

楊國強在叢書總序中寫道: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中國人久苦外力的逼拶,並因之一次一次地遭逢民族戰爭,而百年之間中國社會的近代化,以及這種近代化常常與脫跳相伴隨的深入,又是在中國人對外力的咄咄逼拶作節節回應裡實現的。(第4頁)

7本書以7個年份為題目,每個年代都代表了一次戰爭:

這套叢書擇定七個年份作書名,以此劃分100年曆史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也以此演示階段與階段之間的前後蟬蛻和階段之間的相互貫連。合蟬蛻與貫連為一體,於是而有“轉折”之義。在這些曾經為歷史各開一派局面的年份裡,1840年因中英鴉片戰爭而起,1860年因英法聯軍之役面起,1895年因中日甲午戰爭而起,1901年因八國聯軍之合刃構兵而起,1937年因抗日戰爭而起。就叢書之總體規模作比較,顯然是其中的多數與民族戰爭相為因果,並都因民族戰爭而各成一局。然則以始末而論,近代中國的歷史起點發端於民族戰爭;以變遷而論,近代中國的新舊嬗遞漚浪相逐,而其間一個階段越過另一個階段的後來居上,大半也發端於民族戰爭。民族戰爭流血流淚,因此百年之間的世路演化和今昔代謝便常常與創(傷?)巨痛深連在一起。(第2頁)

我的想法是,究竟戰爭是如何影響社會文化變遷的,中國近代史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同時這段歷史也是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內容。以此作為教學的導入,有助於學生理解本課的內容。

2015年,中國學者編寫出版了“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折叢書”7冊:《1840年:被轟出中世紀》《1860年:巨痛與自強》《1895年:大夢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12年:顛沛的共和》《1937年:大災難與大牽手》《1949年:百年瞬間》。從書名中可見編者認為中國近代的社會變遷。

A. 突變和漸變交錯地進行
B. 與政治的改革密切相關
C. 從局部地區擴散到全國
D. 與戰爭的影響緊密關聯(√)

 第13課《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主題很明確,就是戰爭喚醒了民族民主意識。一戰導致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二戰導致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我使用的書籍是美國學者馬克斯·布特撰寫的《戰爭改變歷史:1500年以來的軍事技術、戰爭及歷史進程》(石祥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該書的章節邏輯很清晰,分別論述了“火藥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的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雖然主要內容還是論述軍事方面的影響,但也涉及了部分社會生活的影響,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內容。書中論述的內容較散亂,可以加以整合:

為了支持部隊作戰,政府又控制了軍火工業。戰後的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都極力尋求擴張,都希望將1914—1918年的社會動員變為永久現實。在自由民主國家中,羅斯福總統1933年成立國家復興署就是效法威爾遜總統的戰時工業委員會。與此同時,一戰也孕育了平等主義的萌芽。數百萬人被送往前線後,勞動力的缺乏使留下來的工人得到更大的權力。男人受命參戰後,婦女們接替他們工作,從而享受到了更多的權利。戰後不久,婦女在很多發達國家首次獲得選舉權,這絕非偶然。

   ——摘編自[美]馬克斯·布特《戰爭改變歷史》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工業革命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影響。(8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戰後社會發展的影響。(7分)

參考答案:

(1)影響:大量的物質生產用於製造武器;現代武器的巨大殺傷力造成了天文數字的人員傷亡;工業革命對組織能力的要求迫使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社會的控制。(答對一點給3分,答對兩點給6分,答對三點以上給8分。根據所學知識言之成理的,可酌情得分。)

(2)影響:政府繼續延用戰時的社會動員的手段來加強社會控制和改革;工人的權益得以增加(或工人的權利意識得以增強);婦女有機會參與社會工作(或婦女獲得更多的社會權利);發達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答對一點給3分,答對兩點給5分,答對三點以上給7分。根據所學知識言之成理的,可酌情得分。)

本課內容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文化的影響主要分析了兩個方面,一是導致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二是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其實,二戰的重要後果就是形成了美國和蘇聯這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也導致了兩種文化的對抗。我認為這個內容是應該增補進去的,這也符合課程標準“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的內容要求。我使用的書籍是美國學者約翰·劉易斯·加迪斯撰寫的《冷戰》。這本書我一直認為是最好的冷戰著作之一,敘述生動,分析透徹。要把書中的內容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對應,也需要進行整合。

材料 :英美一直在秘密地研製原子彈,準備用於打擊德國。斯大林認為,美國的原子彈有兩個作用:第一是縮短戰爭的時間,不讓蘇聯在打敗和佔領日本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第二是作為戰後美國從蘇聯那裡索取讓步的手段。

政治學家喜歡用“安全困境”這個概念,指的是一個國家為了自身安全而採取行動,但它在這樣做時會損害另一個國家或另外幾個國家的安全,而當那些國家也採取措施來維護它們被損害的安全利益時,它們採取的措施又反過來危及第一個採取行動的國家。結果就出現了一個不斷加深的互不信任的漩渦。     

——摘編自[美]約翰·劉易斯·加迪斯《冷戰》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使用“安全困境”理論來分析為什麼原子彈的出現會加劇了蘇聯與英美之間的互不信任。(8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原子彈的出現與美蘇冷戰之間的關係。(7分)

參考答案:

(1)英美研製原子彈本來是為是自身的安全,儘快結束對德戰爭;蘇聯認為英美擁有原子彈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蘇聯因此也儘快研製出了原子彈;英美認為蘇聯研製原子彈是針對他們;最終導致雙方不信任的危機加劇。(8分)

評分要點:能夠把基本意思表達清晰,給6分。能夠指出蘇聯為維護自身利益也研製出原子彈,導致雙方擴軍備戰,給8分。

(2)原子彈的研製本來是用來對付德日法西斯的武器,二戰後卻成為美蘇互不信任、相互攻擊的重要的因素。由於原子彈具有毀滅人類的力量,雙方都不敢首先使用原子彈,反而使美蘇雙方保持了長期的和平。原子彈並不能消除雙方的矛盾,導致美蘇一直在背地裡暗鬥,形成了長期冷戰狀態。(7分)

評分要點:能夠把基本意思表達清晰,給6分。能夠指出原子彈具有毀滅人類的力量,給7分。

 總之,《戰爭與文化交鋒》這個單元屬於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內容,教學的重點在於戰爭對文化的影響,而不是戰爭或者戰爭文化。這方面現成的教學資源不多,需要不斷地挖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