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嘉慶三年 (1798) 臘月底,89歲的乾隆得了輕微感冒。
大清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一,王公貴族、文武百官以及外國使節照例來到宮中,向大清國的最高統治者(明面上是嘉慶皇帝,但實際上是已經“遜位”三年的太上皇乾隆)拜年。
乾隆看著這麼多人來,心裡高興,不顧太醫的勸誡,喝得很嗨。
正月初三辰時(上午7-9時),乾清宮中傳來喪訊:太上皇停止了呼吸。
正在歡天喜地過大年的大清臣民不得不穿上喪服,全國性哀悼。
而讓全國人民真正感興趣的是,新皇帝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嘉慶這皇帝已經幹了三年,但嘉慶給百官的印象,是存在感極低的“小透明”——他每天去乾清宮向他爹早請示,晚彙報,大事小情無不唯他爹馬首是瞻。在他爹面前,他只知道唯唯諾諾,縮頭縮腦,完全不像個能幹事的人。
正月初八,也就是嘉慶開始“親政”的第六天,他便下達了一道讓朝野上下無比震驚的諭旨——將大學士和珅革職下獄!
乾隆去世,大家都猜測過:也許皇上要收拾和中堂了。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畢竟,和中堂把持朝政二十年,別說滿朝文武都得對他卑躬屈膝,就是嘉慶在乾隆活著的時候,對和珅的囂張跋扈也只能是忍氣吞聲,不敢絲毫髮作。
其實,嘉慶和和坤之間的恩怨,並非一些史書所講的那樣,因為和坤送給嘉慶的那柄如意,嫉妒和坤的朝珠比皇帝還多……
他對和坤的不滿,實際上代表了他對乾隆後期朝政的不滿。
三天後,正月十一日,嘉慶公佈了和珅20條大罪,條條都可以要了和珅的命。
正月十八日,嘉慶下達命令,賜和珅自盡,算是給已故的太上皇最後一點面子。
正當大家都以為嘉慶接下來就要掀起滔天大浪,清洗“和珅黨羽”時,嘉慶卻做出了讓大家又一次震驚且意外的決定——
“凡為和珅薦舉及奔走其門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鹹與自新。”
大清朝並沒有陷入和珅案的血雨腥風中,而是以最小的代價實現了平穩“變軌”。
如此果斷而又明智的處理方式,讓嘉慶的形象一下得到了極大提升。
乾隆朝奢靡之風盛行、地方督撫大員熱衷於向皇帝進獻各地的奇珍異寶。
嘉慶明確下旨:這些奇珍異寶,飢不能食,寒不可衣,朕一律視之如糞土。今後各地一律嚴禁進獻寶物,每年依制進貢幾樣土特產就可以了。再獻寶物者,以抗旨違逆論處!絕不寬貸!
福州將軍慶霖,以為皇帝只是做做樣子,照樣獻寶物,直接被一擼到底。
為了顯示自己糾正奢靡之風的決心,嘉慶還把刻有“戒聲色土木”的牌子,放在書桌上,每天自勉。
皇帝態度如此堅決,乾隆朝的奢靡無度之風悄悄開始改變。
“議罪銀”制度是和珅的一大“發明”,就是找官員的茬。
比如奏摺上有錯別字、辦事不得力、下屬犯罪有連帶責任…..
諸如此類,你只要向皇上上繳一筆“議罪銀”,就可以免除責罰。
乾隆發現這玩意兒太來錢了,就成天找下邊人的茬,好撈銀子。
光靠這一項,十三年間,乾隆就給自己的小金庫進賬800萬多兩銀子!
可,官員們俸祿有限,結果就是“議罪銀”進一步助長了乾隆後期的貪腐風氣。
朱珪17歲考中進士,為官50多年,做到兩廣總督的高位,但卻始終清廉自守,心懷百姓。
尤其剛正不阿,敢和和珅正面硬剛,給嘉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辦完和珅,嘉慶馬上下旨調朱珪入京,賜予太子少保,入值南書房,主管戶部事務。
這是嘉慶在借朱珪向世人表示:朕決心任用清廉賢能之人,肅清政風,刷新吏治,成就太平盛世!
曹錫寶原為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上書彈劾和珅家奴劉全營私舞弊、貪墨錢財。
和珅正紅得發紫,號稱“二皇帝”,曹錫寶的後果就是被乾隆批覆“查無實據”,斥為“誣陷”,擼了官職踢回家。
嘉慶親政後,稱讚曹錫寶“不愧諍臣之職”,迅速為其平反,恢復了名譽和官職。
尹壯圖原為禮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上書,建議取消“議罪銀”制度。
乾隆下旨把老尹判了個“斬立決”,後改判,降級禮部主事。
雖然老尹以要侍奉老母為由,謝絕了嘉慶對他的任命,但依然對新皇帝的“英明果決”表示了由衷的欽佩。
二月,嘉慶下旨,號召全體臣工都上書言事,各種問題都可以批評,提意見,而且不設“禁區”。
為了表現誠意,嘉慶特地設計了一項制度,允許上書言事者把奏摺密封后直接遞交嘉慶本人,以免軍機處、太監進行阻撓,對言事人打擊報復。
旨意一下,自乾隆晚期以來已經習慣閉嘴避禍的百官頓時群情振奮,紛紛響應號召,上書言事,直指時弊。
幾個月裡,嘉慶重點整治了幾個貪官汙吏,懲辦了科場舞弊案和八旗馬政貪腐案。
人們開始相信,嘉慶是一位有頭腦、有抱負、有能力的明君,一定能中興大清,再造盛世!
就連出訪清朝的朝鮮使臣,都對嘉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御極以後,銳意圖治,早朝晏罷,屏退奸黨,升庸名流,懲於和珅,權不下移”,“正月親政以後,總攬權綱,振刷風俗,發號施令,多有可觀”。”
然而,這“中興明主”的幻影,只維持了短短半年就破滅了。
尤其是,很多官員上書並不是誠心誠意提意見、出主意,而是一堆空洞無物或不切實際的廢話。
或為了沽名釣譽,或為了收買人心,或為了除掉政敵……
旨意的最後說:“以後再上書言事的,必須持正論、有實據,凡是張嘴就來、出餿主意乃至用心險惡的,朕一律治他的妄奏之罪!”
於是乎,很多官員深怕嘉慶定你個“妄奏”之罪,熱鬧了一陣子的上書言事一下變得冷清了不少。
八月,洪亮吉(任職翰林院編修)來了一次爆炸性上書!
說到洪亮吉,他還有個鮮為人知的身份——中國人口學的鼻祖。
他所寫的《治平篇》一書,分析了清朝中期人口暴增和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堪稱中國人口學的開山之作。
洪亮吉的這次上書,篇幅很長,非常尖銳刺耳,毫無隱晦委婉地、系統地批判了自乾隆後期以來的各種弊病。
“人才至今日消磨殆盡矣。數十年來,以模稜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鑽營為進取之階,以苟且為服官之計,由所遭者,無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缽相承牢結而不可解……士大夫漸不顧廉恥……”
“……風俗則日趨卑下,賞罰則仍不嚴明,言路則似通未通,吏治則欲肅而未肅。何以言勵精圖治也?!”
更牛逼的是,洪亮吉直接針對嘉慶的“業餘愛好”批判了一番:
“自三四月以來,視朝稍晏,竊恐退朝之後,俳優近習之人,熒惑聖心者不少……”
朝中上下都知道,嘉慶是個超級大戲迷,除了處理政務,業餘時間大部分都花在了戲曲上。
嘉慶立馬就炸了:朕每天勵精圖治,都這麼辛苦了,你還拿聽戲說事兒?朕的勤政不怠大家都看得到!
“朕孜孜圖治,每日召見臣工,批閱奏章,視朝時刻之常規,及宮府整肅之實事,在廷諸臣皆共知。不值因洪亮吉之語,細為剖白!”
不過,最後關頭,嘉慶留了老洪一條命,改判為流放新疆。
臣工們終於明白,嘉慶的所謂“廣開言路”不過是個假象而已,你說點兒皮毛問題沒事兒,真要戳到皇上痛處,就得想想老洪的下場。
二十年後,已到晚年的嘉慶身體日益肥胖,而精神也日益頹廢。
他回想自己這二十多年的皇帝生涯,明明勤政不怠,明明節儉自持,明明敬天法祖,明明謹慎小心,卻為何眼睜睜看著大清朝一步步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了呢?
其實,歷史已給出答案——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於需要偉大人物的時候,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卻是一個平庸的好人。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仁宗實錄》、《嘯亭雜錄》、《燕行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