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不缺吃喝,但脾胃病卻多種多樣,而且多不好治,遷延日久。
脾胃不好的孩子,總是反反覆覆生病,不長肉、難長高;
正當盛年的年輕人,把脾胃吃傷了,卻不重視,胃癌來了也不知道;
年老體弱的老人,脾胃問題就更多了,治起來也就更棘手……
國醫大師葛琳儀教授學貫古今,長於辨證,精於用藥,以“氣”為法,以“清”為治,解決脾胃疾病問題。今天我們邀請葛教授圍繞幾個最難搞的脾胃病,好好探討一下。
《黃帝內經》中有“百病生於氣”之說,這裡的“氣”指的是異常之氣,包括氣虛及氣機失常,其中氣機失常是指氣逆、氣陷、氣滯、氣脫、氣閉等,直白點說就是,脾胃的“氣”亂了、虛了,百病就來了。
我們知道,氣體是流動的,而中醫說的“氣”是遵循一定規律流動的。脾與胃兩者雖為一體,但其氣機的性質卻是相反的。脾氣能升,胃氣得降,脾胃氣機才能舒暢和順。
反之,脾氣不升,人就會四肢睏倦、便溏腹瀉、面色不華、食慾不振;胃氣不降,會出現噁心、呃逆、打嗝、胃脹等症狀。脾胃氣機不暢,日子長了,就會形成胃炎、胃食管反流、慢性洩瀉等一系列疾病。
而脾氣虛,胃氣損,則容易被風、寒、溼邪所阻,導致各類脾胃疾病的產生。
在“百病生於氣”、“脾升胃降”等脾胃基礎理論上,葛教授認為,臟腑氣機生理上互相關聯,病理上相互影響;五臟氣機不失其常,則機體內安,因此主張從整體出發調暢“脾升胃降”功能來治療脾胃疾病。
下面圍繞三大類在人們心目中最難搞的脾胃病為例,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它是指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以燒心、反酸等為主要症狀的一類消化道疾病,屬於中醫“吐酸”、“食管癉”範疇,病因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致,屬於典型的“氣逆”的表現。
吃下去的東西無法正常消化,向下進入其他腸道氣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向上走,產生反酸、吐酸,以及食管不適等症狀。
它通常被劃分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及慢性淺表性胃炎兩大類,歸屬中醫“胃緩”“胃脘痛”“嘈雜”等範疇。葛教授認為其根本病機為胃氣壅滯,胃臟失養。以胃脘灼痛、反酸燒心、噁心嘔吐、噯氣、胃脘隱痛等症狀。
相比前兩類脾胃病,功能性胃腸病的範圍較大一些,主要表現有反覆腹脹、腹痛、腹瀉、便秘、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歸屬於中醫“痞滿”“嘈雜”“洩瀉”“腹痛”“便秘”等範疇。其根本病機在於脾胃氣機升降失調,清氣不升反降,濁氣不降反升所致。這當中可能就兼有氣逆、氣滯、氣脫等多種情況。
在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要麼長期腹脹、長期便秘、長期便溏腹瀉的人,這些人往往檢查上一切正常,但就是胃腸不舒服。
瞭解了氣機失常的根本病因後,治療的思路就有了:從氣論治。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
《黃帝內經》有言:“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又有“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因此,清代醫家陳修園便提出了“保胃氣,存津液”的觀點。
葛教授臨證中非常注重舌診。中醫認為,舌苔是由胃氣燻蒸谷氣上承於舌面而成,故胃氣津液之盛衰有賴於舌診之觀察。從苔根的有無、舌苔的色質、潤燥等,來分辨胃氣和胃中陰津的情況,以此作為中藥的判斷依據遣方選藥。
如舌苔濡潤,則表明津液上承、胃氣充盛,疾病預後會比較好;舌苔燥,或出現光剝苔者,則代表胃氣受損、津液虧耗,治療起來也相當棘手,疾病預後也相對較差。
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既然這些脾胃病主要的病機在於氣機失常,那麼就需要條暢氣機,讓脾升胃降能各司其職。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位在食管,實則根源在脾胃,葛教授運用上病下取的治療原則,從整體出發,以調中焦之升降為主,兼顧食管之症狀。
它運用中藥升降浮沉的特性,如取姜半夏、黃連來使濁陰之氣出入正常;取木香(辛散走氣)、枳殼(辛苦宣降),讓脾胃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得宜。
然而,調脾胃不能忽略肝臟的影響。從五行的角度,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肝氣不暢就會反過來剋制脾的功能。因此,葛教授在臨床中很重視肝脾並調,理脾疏肝,讓脾氣升清,胃氣降濁以及肝氣條達。
清代醫家有言:“肝氣一動,即乘脾土,作痛作脹,甚至作瀉。又或上犯胃土,氣逆作嘔,兩脅脹痛。”
在治療胃食管反流中,葛教授自擬“理氣和胃方”,並以此作為基礎方從肝論治,取得不錯的效果。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情志因素逐漸成為脾胃病的常見病因或誘因,該類患者往往主要表現為脘腹脹滿,疼痛連及胸脅,或情志抑鬱,常嘆氣,急躁易怒, 舌紅苔薄或膩,脈弦。
葛教授指出,此類患者中醫辨證為肝氣鬱滯、肝胃不和。肝失疏洩,氣機不暢,可橫逆犯胃克脾,而致肝胃不和、肝脾失調。脾失健運,胃氣壅滯,肝木之氣相乘,亦影響肝的疏洩功能。臨床上很多長期性的腹瀉、便秘等功能性胃腸病就與此有關。
葛教授認為,遷延日久的脾胃病,多與慢性炎症有關。“氣有餘便為火”,如丹溪言:”病得之稍久則成鬱,久鬱則蒸熱,熱久必生火。”所以在治療上,葛老以“清”法為要,根據氣滯、溼阻、熱蘊及陰虛的不同,立清疏、清化、清利、清養四法。
葛老注重運用“清”法還體現在處方用藥原則上,處方輕清靈巧、藥味精簡,善用甘平緩和的柔潤之品,處處顧護脾胃之氣,所謂液生於氣,惟清潤之品可以生之。且她主張用柔忌剛,善用質薄味淡的花類藥;在治療胃脘痛之病證時,常以芍藥甘草湯加味玫瑰花、玳玳花、綠梅花、合歡花、旋覆花、川樸花、扁豆花等質輕甘平之藥,以輕撥氣機,緩急止痛;治療肝氣犯胃之胃脘痛時,常於柴胡疏肝散中加入枸杞、當歸等生津養血以制理氣藥之香燥。
葛教授很少使用金石類、蟲類以及動物類等藥,她認為這類藥易傷脾胃且味道不易為病人所接受。此外,辛竄、香燥、苦寒之品亦為葛教授臨證處方所忌,以防其傷津耗氣,攻伐脾胃。
患者某,女,52歲,因“胃脘部脹痛反覆,伴噯氣 反酸、灼熱感,時有汗出,大便不成形,每日4~5次”於2019年5月23日就診。初診時症狀伴有情緒不佳,上述症狀加重1周,形體中等,納寐尚可。舌淡,苔根薄白膩,脈細滑。
中醫診斷:胃痛,辨證為肝胃不和,脾虛溼阻。治擬清化,疏肝和胃,健脾化溼。
處方:黃芩、蒲公英、厚朴、紫蘇梗、白芍、佛手等共14劑,囑日服1劑。
二診(2019年6月6日):反饋藥後好轉,偶有反酸,大便 1天3次,自汗略緩解,睡眠一般。舌淡,苔根白膩,脈細滑。葛教授在原方中增加首烏藤、柏子仁養心安神。14劑續進,煎服同前。
三診(2019年6月20日):反饋胃脘作脹好轉、灼熱感基本已除,大便1天2~3次,繼續用同一個藥方續進半月而愈。
鄭某,43歲。2021年6月22日初診。主訴:反酸反覆發作已3年,加重1個月。患者3年前曾因暴飲暴食後出現反酸,曾行胃鏡檢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之後間斷服用抑酸護胃藥效不明顯。1個月前反酸呈進行性加重,伴有進食後有噯氣,脘腹脹滿,胃脘部及胸骨後灼熱感明顯,易飢餓,胃納欠佳,二便可,舌質黯紅、舌苔薄白偏膩,脈弦。
治法:治以疏肝洩熱、理氣和胃,處方以自擬理氣和胃方加減,開7 劑,每日 1 劑,早晚飯後溫服,另囑少食生冷油膩之品。
二診(6月29日):反饋服上方後反酸改善不明顯,伴有咽喉部不適感,胃脘部及胸骨後灼熱感稍改善,噯氣除,脘脹不適減輕,二便尚調,舌質稍紅、苔薄白,脈弦,小滑。葛教授在原方基礎上加浙貝母、海螵蛸及煅瓦楞子以增制酸之效,輔以杏仁、浙貝母合用調肺氣之升降,酌加藏青果、射干利咽以和降肺胃之氣,開14劑。
三診(7 月 13 日):患者表示反酸基本消失,胃部灼熱感、胸骨後灼熱感及咽喉不適感消失,食慾改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如常。於是繼續二診的方子14劑。隨訪反饋,未再復發。
患者某,男,30歲,胃脘部不適反覆發作數年。2019年5月23日初診,胃脘作脹,伴有疼痛、噯氣,無反酸,進食後胃痛胃脹更嚴重。形體偏瘦,近日因工作精神壓力 大,心情煩躁,胃脘部不適加重,食慾尚可,便溏,一日2~3 次,夜寐一般。舌淡紅苔薄,邊有齒痕,脈弦。輔助檢查:2019年4月17日胃鏡提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初診方開7劑。
二診(2019年5月31日):藥後症狀緩解,仍有噯氣,自覺大便黏膩不盡,次數較前減少,一日1次。舌脈同前。原方加制厚朴、蒼朮,開14劑。
三診(2019年6月14日):藥後胃脘不適好轉,大便一日1次,便質好轉,進食後時有胃脹,無痛。舌脈同前。繼續使用二診處方7日劑,反饋胃脘部不適已除,大便好轉,夜寐可。
葛琳儀教授出診信息
葛琳儀教授首診將開放10個義診號源,以動態形式放出(即不定時),請需要預約的患者多留意和刷新,掃描下方小程序碼即可預約~
想了解更多肺系疾病健康問題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一起交流↓↓↓
簡介
葛琳儀教授1962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為新中國首批中醫院校畢業生,求學期間,得良師程門雪、喬仰先等器重,受其真傳。畢業後至浙江行醫,師事浙江省名醫吳士元、楊繼蓀,作為楊氏內科流派的主要傳承人,繼承、發揚了楊氏內科“謹嚴求實、術精德高”的流派特色。葛琳儀學有淵源、博採眾長,臨證60餘年,形成了葛氏“三位合一,多元思辨”、“以補為守,善用清和”、“謹守病機,正本清源”以及“用藥簡練、衷中參西”等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特色。
主任中醫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浙江省首批國醫名師。浙江省首屆“醫師終身榮譽”獲得者。曾先後任浙江省中醫院院長、浙江中醫學院(現浙江中醫藥大學)院長、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院長、浙江省老教授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理事、浙江省中醫藥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主任、浙江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浙江省保健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等職。
擅長
臨床上以擅治肺系病、脾胃病、老年病、疑難雜症而著稱。擅長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和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等疾病】及疑難雜症。
出診時間
2023年6月1日首診 隔週四上午 固生堂杭州沁園分院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