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當老一輩革命家建立新中國後,他們面對的又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戰爭時期不畏犧牲,靠著勇猛機智就能取得勝利,但在和平年代則靠的是高瞻遠矚的智慧和領導能力才能建設出一個強大的中國。期間新中國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十年特殊時期使一些將領思想發生了變化,林彪就是其中的一位,“九一三”事件把他的行為最終定性,他成為了歷史上一位非常敏感的人物。
特殊年代過去之後,中國在新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走向了新的發展方向,當國民經濟開始穩定發展之時,一些新的內容被列入了日程上,比如文化領域方面的內容,其中有一項大工程就是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這是一部綜合性極強的大作,涉及到六十多個學科、領域,在提出這項文學工程時,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
在這部鉅著裡有一卷的內容是《軍事卷》,內容寫的是我國從古至今的軍事發展歷程,其中還有近現代史上的一些名將以及著名戰役等。當時由周之同、姚夫、李維民等人負責這方面的內容撰寫,當寫到林彪時讓眾人感到有些為難,林彪在特殊時期所做的事情已經被定了性質,在1973年時就已經被開除了黨籍,因此在寫到他時並不是以元帥對待。
林彪在十大開國元帥中位列第三,在當年也是一位威名遠揚的將領,在建國後身擔要職,後來還一度成為了主要領導人之一。一位本應該是前途無量的將領,結果卻成為了陰謀集團的主犯,一身功名毀於一旦,林彪這個名字也成為了敏感的字眼,編撰組的人員在寫到《遼瀋戰役》時,一時間感到無法下筆,這時候陳雲老革命家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陳雲認為,遼瀋戰役中林彪功不可沒,但前提是在毛主席運籌帷幄的整體戰略部署之下,林彪是在這個戰略部署中的執行將領之一,期間林彪也曾有過搖擺不定的時候,好在毛主席的正確指示下及時做出了正確的判斷,這才換來了遼瀋戰役的大捷。同時陳雲並沒有否定林彪的功勞,畢竟在東北戰場是四野的天下,而陳雲在當時也是擔任政委要職。
如果全面否定了林彪的功勞,那麼當時四野全體將士所做出的貢獻與犧牲都會付之東流,在這樣的定論下是不尊重歷史真相的。因此,在寫這場戰役時,陳雲是用肯定的態度提出意見,這為編撰線提供了大概的寫作方向,只是這個方向針對的是遼瀋戰役,如何評價林彪仍然是個難題,畢竟林彪的一生貫穿了整個革命時期、抗戰時期和解放時期。
編撰組的人員儘量用客觀的語言描述林彪所經歷的歷史時期,1985年當這個初稿完成之後,為了進一步完善補充不足之處,就把這份初稿拿給了仍然在世的老革命將領過目,黃克誠就是其中的一位。黃克誠在開國大將之中位列第三,他1925年入黨,一路跟隨紅軍隊伍參加革命戰爭,他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同時也見證了很多優秀將領的高超指揮作戰能力。
當黃克誠看到關於林彪的初稿後,他向編撰組的人員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先提出這部分內容沒有體現出歷史的真相,不給世人真相的歷史書籍是不尊重歷史,這不是唯物主義應該具備的態度;同時他還說出要正確面對歷史,在歷史人物中幾乎找不到沒有犯過錯之人,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向世人寫出歷史真相就要從好與壞的兩個方面去寫。
黃克誠說到這裡之後停頓了一下,他用嚴肅的語氣說,把林彪說得一無是處本就是錯誤的想法,在全軍大授銜時,僅產生了十位大元帥,而林彪位列第三,如果他沒有元帥之才,或者被說得一無是處,那麼他又為何被授予元帥之銜呢,這是無法對世人交待的說法。針對林彪在戰爭時期立下的功勞,黃克誠又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以此來肯定林彪當初的那些戰績。
黃克誠的評價是中肯而又客觀的,歷史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在編撰歷史時就要給世人留下一個真相,在肯定林彪功績的同時,也是在給四野將士一個交待,林彪後來犯了錯誤,但四野是無辜的,那些將士立下的軍功也是真實的,在“功是功、過是過”的思路下,向世人還原歷史真相,這才是一位老革命將領在回顧歷史時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