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1日晚,瑞士日內瓦,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式結束之後,一場以突發衛生事件醫療應急為主題的邊會在日內瓦湖畔舉行。中國代表團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應邀參加會議。
今年的邊會主要由各成員國在會場外舉辦,邊會主題與正在召開的世衛大會審議議題相關,各成員國參會代表、世衛組織秘書處等相關方代表參加,交流分享技術領域最佳實踐和經驗做法。
“最近的疫情暴露了醫療保健能力的差距,並改變了政府和公眾對專業化、有組織和一體化緊急醫療保健需求的認識。隨著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人類衝突的發生,採取綜合辦法的必要性從未像現在這樣明顯。”邊會邀請函指出,擬提交世界衛生大會的相關決議已經得到80多個國家的支持,力爭在大會獲得通過。
眾多國際組織和國家的代表齊聚日內瓦湖畔。“這是今年世界衛生大會的第一場邊會,體現了各方對醫療應急的高度重視。”會前,郭燕紅向記者表示,新冠疫情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了應急管理特別是醫療應急的重要性。經過近20年的不斷努力,我國公共衛生應急能力不斷提升,在應對歷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事件的緊急醫學救援中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應急體系已經初步建立。
邊會開始之前,在與多國代表的交談中,郭燕紅屢次提及:“中國在國家層面已經建立了60支國家應急醫療隊伍,其中有5支隊伍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認證。全球有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醫療隊共37支,中國是最多的國家之一,體現了對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高度重視和維護。”
邊會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國際急救醫學聯合會、非洲疾控中心等國際組織的負責人,以及德國、意大利等多國的代表,針對突發衛生事件醫療應急的國際合作分享了經驗,提出了建議。
“國際層面的醫療應急合作非常有必要。中國正在並願意繼續參與衛生應急國際行動,進一步推進國際應急醫療隊伍建設和國際援助,特別是與世界衛生組織一道加大廣大發展中國家醫療應急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力度,分享中國經驗並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以實際行動推進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郭燕紅在英語發言中表示,在中國的“十四五”規劃中,醫療應急能力提升有具體的目標。比如,進一步推動醫療應急體系和能力高質量發展,推進醫療應急救治基地建設,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和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針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建設醫療應急演訓基地,提高多場景下的醫療應急處置能力。此外,在有工作基礎的地區,建設和佈局國家中毒救治研究中心,繼續推進核輻射的醫療救治基地建設,通過基地建設構建緊急醫學救援的核心支撐。
郭燕紅髮言後,與會代表熱烈鼓掌。會後,多國代表自發與郭燕紅互留聯繫方式,並進一步瞭解中國的醫療應急隊伍建設情況。“中國的醫療應急隊伍配備移動CT檢測車、ECMO(體外膜肺氧合)等診療設備,以及必要的信息指揮基本裝備、個人攜行裝備、後勤保障裝備等,實現隊伍的機動化、攜行化和自我保障化,滿足國家和區域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需要。”郭燕紅表示,醫療應急工作是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重要一環,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國積極引領國際應急救援行動,先後加入應對安哥拉、圭亞那的黃熱病、寨卡病毒等疫情;2014年,西非暴發埃博拉出血熱疫情,中國連續4輪向疫區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現匯和物資等援助,派遣1200多名醫護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赴疫區及周邊國;2015年,尼泊爾發生8.1級特大地震,中國先後協調安排4支共193人的中國政府醫療防疫隊伍赴尼泊爾災區開展救援,既救治傷員,也培訓當地衛生防疫技術骨幹。
“展望人類更美好的未來,中國期待更多的合作。”郭燕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