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盛唐打得有來有回的吐蕃王朝,為何一夜之間崩潰分裂?

與盛唐打得有來有回的吐蕃王朝,為何一夜之間崩潰分裂?

本 文 約 8000 字
閱 讀 需 要 21 min

7世紀初葉,在西藏高原以邏些(拉薩)為中心興起了一個強大的民族政權,漢文史籍稱之為“吐蕃”,這就是歷史上的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建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從松贊干布至朗達瑪共傳九代,於842年走向分裂瓦解,半個多世紀後,唐朝也走向覆滅。可以說,吐蕃王朝幾乎陪伴了大唐王朝的始終。

唐朝吐蕃地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在這二百餘年的歷史中,吐蕃和唐朝戰爭不斷,吐蕃甚至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吐蕃問題也成為困擾整個唐朝的最大邊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盛一時的高原帝國,卻在9世紀中葉轟然倒塌。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吐蕃王朝一夜之間走向崩潰分裂,從此再未崛起?

這一切要從吐蕃王朝的淵源說起。

來自高原上的雄鷹:吐蕃王朝的興起

如果不是專門研究吐蕃歷史文化,大部分人對吐蕃的印象或許停留在中學教科書學過的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以及金庸武俠名著《天龍八部》中的吐蕃國師鳩摩智。除此以外,我們對古代少數民族政權吐蕃的認識和了解,恐怕知之甚少,這也讓吐蕃王朝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李國麟飾演的鳩摩智。來源/電視劇《天龍八部》截圖


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西藏,小邦林立,猶如南北朝時期的中原北方地區。吐蕃的前身就是寓居在雅隆河谷的悉補野部落。根據後世一些藏文史籍的記載,悉補野部落的第一位酋長,同時也是吐蕃的第一位贊普,就是聶赤贊普。

聶赤贊普統治吐蕃期間,帶領族人對外擴張,發展醫學,制定法律,其統治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

聶赤贊普之後,經六任贊普,歷史進入了止貢贊普時期。止貢贊普時期也是悉補野部落發展的轉折時期,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此時正值悉補野部落從母系氏族公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

止貢贊普之後是佈德貢傑。佈德貢傑本名夏赤,是止貢贊普的遺腹子,止貢贊普在與娘若香木布部落首領羅昂達孜的比武決鬥中被殺,羅昂達孜搶奪了悉補野部族的王位,隨後他被悉補野部落的人殺死,夏赤就被推舉即位,即佈德貢傑。所謂“佈德貢傑”,就是“戰勝一切”之意。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錄了很多關於佈德貢傑的功績,他在位時期,鐵器得到廣泛應用,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社會開始向奴隸制階段過渡,佈德貢傑在吐蕃早期歷史上被認為是中興之主。

止貢贊普之後,吐蕃社會先後經歷了“六列”(或稱“六地列”)“七德”贊普、“五贊王”時期,共計十九代贊普,奴隸制也在“五贊王”時期得到最終確立。

除了生活在雅隆河谷、後來建立吐蕃王朝的悉補野部落之外,藏區還存在大大小小十多個部落和小邦。敦煌古藏文顯示,見諸於記載的就有十二小邦。這些小邦一直與悉補野部落共存發展,直到松贊干布時期,才被吐蕃王朝逐一吞併。

在這些邦國中,有幾個邦國的發展也很強勢,成為與吐蕃並列的高原霸主的角逐者,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個,分別是位於拉薩河谷的森波、位於高原北部唐古拉山地區的蘇毗和位於日喀則江孜地區的象雄(漢文稱“羊同”)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象雄,也就是漢文文獻中的“羊同”,它對西藏曆史文化產生的影響不亞於吐蕃,並對吐蕃產生了重要影響。象雄是西藏各邦國部落中最早擁有自己文字和語言的,還產生了一個本土化的原始宗教——苯教。發源於象雄的苯教,對包括吐蕃在內的整個西藏地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影響遠及印度、尼泊爾和中亞等地區,並且與佛教產生了相互影響。

象雄苯教圖騰神鳥瓊。來源/丘星星《古象雄神鳥瓊圖騰信仰美學流變探微》

悉補野部落傳至松贊干布的祖父達日年塞時代,吐蕃的歷史迎來大發展時期。達日年塞在位時期公元6世紀初葉,正值中原的南北朝時期,他率領吐蕃統一了雅魯藏布江南岸地區,有三分之二的小邦都被納入吐蕃的統治之下。

達日年塞之後,是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論贊時期。囊日論贊功勳卓著,他滅亡了森波,佔領了巖波地區,將吐蕃的勢力擴張到拉薩河地區,臣屬為他上尊號贊普,併為後世所沿襲。

囊日論贊之後,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松贊干布(漢文史書稱作“棄宗弄贊”)執政時期。松贊干布即位後,先是平定了內部的貴族叛亂,繼而開始對外進行軍事擴張,“將南面的珞、門,西面的象雄,北面的霍爾,東面草地居民和森林居民收歸治下”。

墨竹工卡松贊干布誕生地。攝影/未見花,來源/圖蟲創意

貞觀七年(633),松贊干布遷都邏些(今拉薩),標誌著吐蕃王朝的正式建立,歷史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邏些從此成為吐蕃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戰與和:吐蕃與唐朝二百年的交鋒史

由於缺乏相關史料和考古證據,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真實狀況很難被還原出來,這也成為西藏早期歷史的難解之謎。但是,從貞觀七年(633)松贊干布遷都邏些開始,吐蕃正式進入信史時代,相關的史事開始清晰起來,史書中對吐蕃的記載也逐漸增多。

松贊干布在位時期,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涉及法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從此,吐蕃開始走向強盛,並且頻繁與外界進行交流。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文成公主入藏外,另一個代表性例子就是吞彌桑布扎留學印度。吞彌桑布扎不僅把印度的佛教典籍引入西藏,還根據梵文字母創制了古藏文。可以說,松贊干布時期的吐蕃不僅實現了西藏地區的統一,還加速了吐蕃的文明化進程。

松贊干布完成西藏統一後,並未停止軍事擴張,開始把視野放到更大範圍,逐漸蠶食吐蕃與唐朝之間的一些部落邦國,在較短的時間裡,相繼用兵吐谷渾、党項、白蘭等部,雖然沒有完全佔領這些邦國,卻為此後吐蕃王朝的持續擴張奠定了基礎。

松贊干布最先把目光投向青海湖地區,把盤踞在青海湖一帶的吐谷渾視為下一個吞併的目標。

唐王朝、吐蕃、吐谷渾形勢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貞觀八年(634),吐蕃使者造訪長安,向唐太宗提出聯合對抗吐谷渾。唐太宗欣然接受了吐蕃使者之請,派出使者安排聯合進攻吐谷渾事宜。次年,唐軍兩路出兵平定吐谷渾。然而,吐蕃卻並未發出一兵一卒,最後趁機奪取了原先由吐谷渾控制的青海大片土地。

此役之後,吐谷渾歸附唐朝,唐太宗為了安撫吐谷渾,將一位公主下嫁給吐谷渾首領,正式聯姻,並授予其唐朝的頭銜和軍旗。與此同時,唐太宗開始疏遠吐蕃,並拒絕了吐蕃和親的請求。

吐蕃的使者害怕松贊干布降罪,就謊稱是吐谷渾首領從中作梗、挑撥離間,這才導致與唐朝聯姻失敗。松贊干布聽信了使者的片面之詞,勃然大怒,就聯合羊同部(即象雄)親征吐谷渾。當時的吐谷渾經歷過北周、隋、唐三朝的連番軍事打擊後,已經衰落,松贊干布輕而易舉地打敗了吐谷渾,將吐谷渾驅趕到青海湖北岸。

擊敗吐谷渾後,吐蕃在松贊干布的帶領下,又消滅了東北方的白蘭和党項。之後,吐蕃軍攻打唐朝松州(今四川省松潘縣),被唐朝大將牛進達擊退。吐蕃軍吃了敗仗後,退回吐蕃。松贊干布知道唐朝實力強大,轉而對唐朝採取外交手段,經過幾輪外交斡旋後,最終說服唐太宗答應和親,將文成公主許配給他。

《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宮內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吐蕃使臣祿東贊。作者/(唐)閻立本,來源/故宮博物院

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使者祿東贊(即噶爾東贊)的護送下來到青海,松贊干布親自在青海黃河之源以子婿之禮拜見李道宗,把文成公主迎接回拉薩。

文成公主入藏後,松贊干布為她在紅山修建了一座宏大的宮殿,被稱作紅山宮,也就是今天布達拉宮的基礎。

不過,根據一些藏文文獻的記載,紅山宮(即布達拉宮)的修建其實並不完全是為文成公主而建,更可能是出於軍事防禦的考慮。根據藏文文獻記載,赤尊公主(松贊干布迎娶的泥婆羅公主)看到松贊干布擔心外敵來犯,就建議擴建宮室,松贊干布接受此議,這才修築了雄偉的布達拉宮。
不管怎麼說,文成公主入藏大大促進了西藏地區和中原王朝的交流,也促進了吐蕃的文明化,單是從641年到648年,吐蕃就先後八次遣使到長安,吐蕃還多次派兵協助唐軍平定西域叛亂。

文成公主入藏標誌著吐蕃和唐朝同盟關係的建立,吐蕃和唐朝的聯盟關係一直持續到唐高宗顯慶三年(658)。當時,松贊干布已經去世,吐蕃連續兩任贊普都是年幼即位,軍政大權被貴族噶氏家族把持。當時把持吐蕃政權的祿東贊征服了白蘭部,並利用白蘭部作為對抗唐朝的前哨,於658年向唐朝遣使求婚。祿東讚的這一請求實際上是在要求唐朝承認吐蕃對白蘭部的統治,為以後的繼續擴張做鋪墊,唐朝斷然拒絕了吐蕃的求婚之情。自此,吐蕃和唐朝的聯盟關係宣告破裂。
咸亨元年(670),把持吐蕃國政的噶氏家族首領贊聶多布(祿東贊長子)率軍攻陷唐朝安西四鎮,唐朝遂罷安西四鎮,唐朝所控制的西域地區也被吐蕃佔領。唐高宗派薛仁貴率領唐軍經青海遠征邏些,最終於大非川擊潰論欽陵(贊聶多布二弟)

大非川之役是唐朝和吐蕃的首次大規模戰役。對唐朝而言,唐和吐蕃從此直接毗鄰,青海河湟地區也成為雙方兵力進出的要道。對吐蕃而言,此役讓吐蕃從此掌控了青海地區,青海地區不僅成為吐蕃的版圖領地,也成為吐蕃對外擴張的前沿和門戶。到武周時期,唐廷收復了安西四鎮和塔里木盆地,又派出王孝傑、婁師德軍,與論欽陵大戰於素羅汗山(今甘肅臨潭),論欽陵所率吐蕃軍獲勝。

幾次交戰後,吐蕃和唐朝再次開始商討聯姻結盟食邑。不過,這次和談並未成功,因為當時的吐蕃贊普發動政變,誅殺了把持國政的噶氏家族,主持談判的論欽陵也自我了斷。論欽陵死後,吐蕃國政重歸於贊普,論欽陵的弟弟和侄子則投奔武周,被武則天封王拜將,其族人也改姓,從此為唐朝效力。

噶氏家族執掌吐蕃國政五十年,吐蕃贊普淪為傀儡,但在這五十年的時間裡,吐蕃並未停止對外擴張,而是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祿東贊和論欽陵執政時期,繼續完善和發展了吐蕃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為吐蕃王朝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噶氏家族倒臺後,吐蕃贊普重掌大權,這就是赤都松(即器弩悉弄)。為了避免朝政再次被權臣竊奪,赤都松不再任命大相(大論)。赤都松常年領兵在外,先後在唐蕃邊境和南詔征戰,邏些朝政由其母后赤瑪蕾代為執掌。

在母后赤瑪蕾主持下,赤都松把全部精力投入對外征戰中。不過,赤都松最終在對南詔的征討中病逝,年僅29歲。此後,吐蕃陷入內亂。對此,《舊唐書·郭元振傳》記載:“故贊普(赤都松)躬往南征,身殞寇庭,國中大亂,嫡庶竟立,將相爭權,自相屠滅。”

面對吐蕃內亂,赤瑪蕾開始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執掌國政,先後平定了多位大臣叛變,擁立野祖如(即後來的赤德祖贊,又稱尺帶珠丹)繼承贊普之位,避免了吐蕃的分裂,維護了吐蕃王朝的統一。

赤德祖贊繼承贊普之位後,開始與唐朝和親,唐中宗將金城公主許配給他。當然,是赤瑪蕾促成了吐蕃和唐朝的再度聯姻。

赤瑪蕾病逝後,赤德祖贊執掌吐蕃國政。由於赤瑪蕾主政時期已經奠定了吐蕃和唐朝的聯盟關係,所以赤德祖贊主政後,將對外擴張的矛頭指向了中亞地區。要想經略中亞地區,吐蕃必須面對今克什米爾地區的兩個政權——大、小勃律。事實上,勃律本無大小之分,勃律的分裂正是吐蕃促成的。從7世紀初開始,吐蕃就不斷把勢力向克什米爾地區延伸。勃律被吐蕃頻繁進攻,在遷徙過程中,分裂為大、小勃律。勃律分裂後,難以抵禦吐蕃,求援唐朝,唐朝開始積極協助勃律對抗吐蕃。

大小勃律位置示意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開元二十五年(737),吐蕃開始對小勃律大規模用兵,小勃律王戰敗,臣服於吐蕃。面對吐蕃的肆意擴張,唐朝也開始向吐蕃出兵,雙方於青海、西域和帕尼爾地區展開激戰,互有勝負,呈現拉鋸狀態。直到天寶六載(747),唐朝名將高仙芝率兵攻陷小勃律,唐朝才再次控制了中亞,這也是高仙芝的成名之戰。

不過,唐朝對中亞地區的控制只是曇花一現,隨著天寶十載(751)怛羅斯之戰的爆發,唐軍在怛羅斯城兵敗大食,唐朝的勢力開始退出中亞地區,吐蕃則趁勢取而代之,控制了中亞地區。

此後,唐朝雖然也在天寶十二載(753)大敗吐蕃,佔領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東南部),唐朝雖然取得較大優勢,但唐朝並未能擴大戰果,隨即在天寶十四載(755年)遭遇安史之亂,徹底無力經營西域。

明皇幸蜀圖。作者/(唐)李昭道(傳) ,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安史之亂爆發前夕,吐蕃這邊也發生政變,赤德祖贊被殺,即位的是赤松德贊。赤松德贊在吐蕃歷史上的功績和地位不亞於松贊干布,而且是唯一可與之相提並論者。赤松德贊統治時期的吐蕃,也是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是吐蕃歷代贊普中疆域最為遼闊的。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平定以後,唐朝國力大打折扣,唐朝在河隴以西的統治區全部丟失,僅有若干孤城還在吐蕃的包圍下苦苦支撐。並且,吐蕃快速將戰火燒到了唐朝的心臟——京畿地區。

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陷長安,唐代宗倉皇出逃,吐蕃迎立金城公主的侄子李承宏為帝,並設置百官。吐蕃攻陷長安十五天後,才被郭子儀收復,李承宏也主動退位。可以說,此次長安淪陷,既暴露了唐朝軍事上的空虛,也見證了吐蕃王朝的強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剛收復長安的唐朝再次面臨一個新的危機——僕固懷恩之亂。廣德二年(764),僕固懷恩串通吐蕃、回紇,集結十萬大軍進攻唐朝,並迅速包圍奉天。唐廷再次派郭子儀出兵禦敵,郭子儀最終解了奉天之圍,並阻止吐蕃大軍繼續進軍長安。

郭子儀畫像

唐德宗即位後,認為唐廷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削除藩鎮,加強皇權,而不是與吐蕃對抗,便開始和吐蕃議和。建中四年(783),唐朝派出隴右節度使張鎰與吐蕃大相尚結贊結盟於清水,史稱“清水會盟”。

會盟四個月後,唐朝發生了涇原兵變,唐德宗倉皇逃出長安。在情急之下,唐德宗向吐蕃求援,赤松德贊派出援兵協助平叛。當然,吐蕃此次出兵並非真的是出於結盟關係,而是因為唐德宗答應要把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割讓給吐蕃。但是,隨著叛亂的平息,很多唐朝官員開始極力反對,唐朝最終並未割讓安西和北庭,只拿出一萬匹絹帛作為酬勞。如此一來,唐朝和吐蕃短暫的和平局面被打破,雙方再次決裂。

唐朝和吐蕃關係破裂後,吐蕃於貞元五年(789)進攻隴右、涇州和邠州;到貞元七年(791),唐河西數州以及四鎮之一的于闐都被吐蕃攻陷。面對來勢洶洶的吐蕃大軍,唐朝只能被動防守,竭力加強西境守備,很難組織起有效的軍事反擊。

不過,當時的南詔已經和唐朝在點蒼山會盟,重修舊好,唐朝可以和南詔並肩作戰,合兵反擊吐蕃。唐朝和南詔的結盟讓吐蕃很難討到便宜,在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赤松德贊最終於貞元十三年(797)去世。

隨著赤松德讚的去世,吐蕃的國勢不可避免地步入下坡路。
赤松德贊在位時期,抑苯崇佛,與苯教相攀緣之貴族都遭到了打壓,對赤松德贊懷恨在心。赤松德贊去世後,苯教勢力反撲,吐蕃國政大亂,在此背景下,赤松德贊之子牟尼贊、牟如贊相繼繼位(是否為贊普有爭議)。不過,牟尼贊和牟如贊都暴斃而亡,最終繼承贊普大位的是赤德松贊。

赤德松贊執政時期,吐蕃的對外軍事擴張暫告一段落,並隨著西線、北線、東南線等地軍事吃緊,吐蕃已無力發動軍事進攻。這一時期的吐蕃開始主動向唐朝示好。當然,這種示好未必表示吐蕃有和談之意,更多可能是避免唐朝在此時對吐蕃發起軍事行動。

之後的赤祖德贊執政時期的吐蕃已經明顯衰落。此時,吐蕃要應對北方的回鶻,而回鶻和唐朝也已建立了和親關係,赤祖德贊意識到,必須和唐朝聯盟,才足以對抗北方的回鶻。

於是,在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吐蕃首先向唐朝提議會盟,唐穆宗應允此議,雙方正式訂立盟約。會盟儀式先是在長安西郊舉行,之後又在吐蕃首都邏些舉行,前後持續近兩年,史稱“長慶會盟”。

長慶會盟承認吐蕃領有隴右、河西、安西和北庭,吐蕃的要求得到了滿足,為雙方的持久和平奠定了基礎。

長慶會盟後,吐蕃隨即陷入了與回鶻的戰爭,戰事持續了十多年,一直到太和六年(832)才告結束。在長期的征戰中,吐蕃國力大損。

此後,吐蕃接連遭遇內亂、政變、災害和瘟疫,國力再次衰弱,這一切讓唐朝君臣看到了收復被吐蕃侵佔的隴右河西之地的希望。唐宣宗時期,沙州張議潮起兵反抗吐蕃人的統治,光復沙州,又相繼收復了肅州、甘州和伊州。851年,張議潮被唐朝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兼11州觀察使,歸義軍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與此同時,吐蕃國內內亂頻仍,平民和奴隸階層掀起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暴動起義,強大一時的吐蕃王朝在內亂中走向衰落。最終,吐蕃王朝分崩離析成大大小小的若干政權,再也不復吐蕃王朝統一時代的輝煌。

吐蕃王朝的衰亡之謎

中國古代出現過非常多的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比如兩漢時期的匈奴,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及其建立的諸多北方民族政權,還有隋唐時期的突厥、鐵勒、契丹等。
在隋唐以前,中原王朝的邊患問題主要集中在北方,隨著吐蕃王朝的崛起,中原王朝開始把視野向西南邊疆地區轉移。事實上,隨著吐蕃王朝的崛起,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勢力也隨之崛起,繼吐蕃之後崛起的南詔國和大理國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此,隋唐以後,中原王朝的治邊策略開始發生轉變——由過去的一味重視北方邊防,漸趨把邊防視野擴展到西南邊疆。而這個關鍵節點,其實就是公元6世紀吐蕃王朝的崛起以及之後持續二百年的唐蕃互動。

正如歷史學家王小甫所說:“從7世紀中葉開始,亞洲大陸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是在傳統的南北農牧分立局面中,加入了衝出沙漠的大食人和走出高原的吐蕃人,他們內部統一起來的原因儘管有很大不同,但都成了亞洲大陸上全新的、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從此,舊大陸政治地理的空白完全消失了,舊大陸的歷史卻因而增加了新的篇章。”可以說,吐蕃王朝的崛起對中國古代史、邊疆史和整個亞洲史都有著非常關鍵而特殊的意義。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民族政權,最終為何會在頃刻間土崩瓦解呢?結合藏文和漢文文獻,我們大致可以歸結出吐蕃衰亡的四點原因。

第一,經濟基礎的崩潰。吐蕃是以軍事立國,是在不斷地對外軍事擴張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長期的對外戰爭必然導致社會經濟的破壞,乃至崩潰。高原的農牧業本身十分脆弱,人口也並不充足,常年的軍事擴張會導致大量青壯人口被輸送到軍事前線,剩下由老弱人口構成的勞動群體無力承擔頻繁和龐大的軍事行動。根據吐蕃文書記載,吐蕃的軍事賦稅徵收十分頻繁,這些賦稅和攤派會不斷摧毀遊牧業,進而使得農牧業的生產能力隨之喪失,軍事擴張賴以為系的經濟基礎終將崩潰。

第二,自然災害頻發和疾病的蔓延。高原的生態比較脆弱,自然災害對農牧業產生的影響也會更為明顯,進而影響到政權的穩定;而瘟疫則會影響到本就不充裕的勞動力,導致青壯年人口減少。藏文史籍記載,末代贊普朗達瑪時期出現了地震、洪水、隕石、冰雹、雷擊等極端災害,這些無疑都沉重打擊了吐蕃王朝的統治。

第三,統治階層的爭權奪利。在整個吐蕃王朝的歷史上,政變不計其數,廢立贊普的事情時常發生,尤其是到了王朝後期,政治的紛爭更為頻繁,政壇動盪更為劇烈。比如從赤松德贊到赤德松贊時期,短短數年之間,吐蕃就三易其主,政局之動盪可見一斑。而且, 越是到吐蕃王朝後期,吐蕃贊普、宗室貴族和大臣之間的矛盾就越發白熱化,越是難以調和,宮廷殺戮頻仍。吐蕃上層貴族之間的激烈爭鬥,無疑加速了吐蕃王朝的衰亡。

第四,宗教衝突。宗教在吐蕃的整個歷史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宗教紛爭也幾乎貫穿了吐蕃王朝的始終。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苯教是吐蕃早期歷史上的主流教派。佛教傳入西藏後,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佛教對吐蕃政治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於是,宗教派系之間開始黨同伐異,甚至演變為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按照很多藏文文獻的看法,正是末代贊普朗達瑪的滅法(崇苯滅佛)導致了吐蕃王朝的覆滅。事實上,朗達瑪的滅法只是表面原因,實質上其實是佛教和苯教兩教之間的長期鬥爭,以及政教鬥爭激化後的必然結果。

數百年時光過去,元至元八年(1271),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元朝一部分,西藏從此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之中,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阿底峽尊者發掘;盧亞軍譯註:《柱間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
巴臥·祖拉陳瓦著 , 黃顥譯 , 周潤年譯:《賢者喜宴——吐蕃史譯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
蔡巴·貢噶多吉著:《紅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方鐵,鄒建達:《論中國古代治邊之重北輕南傾向及其形成原因》,《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劉子凡:《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王貞平著:《多極亞洲中的唐朝》,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9.
拉巴平措,陳慶英總主編;張雲,林冠群主編:《西藏通史 吐蕃卷》,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6.
拉巴平措,陳慶英總主編;張雲,林冠群主編:《西藏通史 早期卷》,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6.

END
作者 | 劉凱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李棟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